劉英俊
〔關鍵詞〕 課堂;培養;學生;幸福感
〔中圖分類號〕 G42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09(A)—0062—01
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我總是在思考究竟怎樣才是真正的心理健康?翻開不同版本的心理健康讀本,會發現它們對心理健康的定義也不甚相同。然而對心理健康的標志,大家似乎都有意思相近的表述,那就是有幸福感。所以培養學生的幸福感成為心理健康課的重要內容,可是我認為如果僅僅將心理健康課作為培養學生幸福感的唯一陣地,那么心理健康教育的宏大目標不知何日才能實現?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滲透到每一堂課中,幸福感的培養更應從每一堂課開始。
課堂中應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幸福感?我們首先應該了解學生在課堂中的心理需要,據心理學家分析,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中的心理需要有三個:1.認知的需要,即掌握知識獲得技能并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2.被賞識的需要;3.成就需要,包括地位、實力、績效、優勢、聲望、名譽等。當學生在課堂上的這些心理需要得到滿足的時候,那么他們的內心一定感到幸福。作為教師,我們應該關注學生的心理發展,更應該為學生幸福感的獲得而努力。
一、尊重學生,是培養學生幸福感的心理前提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的確如此,有效的教學首先要滿足學生安全的心理需要,如果學生在課堂中沒有安全感,那么又何言幸福感呢?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個體存在,尊重他們的想法和思維,只有在尊重的前提下,才能派生出平等、民主與和諧,也才能建立真誠和信任的師生關系,營造和諧與安全的課堂氛圍。所以,尊重學生,是讓學生獲取幸福感的前提。
二、摘下“有色眼鏡”,是培養學生幸福感的重要舉措
當教師戴著“有色眼鏡”時,學生們在教師眼里就是有等級的,他們被分成了三六九等,甚至已經被牢固地貼上了不同的標簽。一部分學生總能享受到教師甚至是同學們特殊的待遇,還有一部分同學則被無情“打入地獄不得翻身”。試問,在這樣的課堂中,有多少學生能獲得“被賞識” 以及“有成就”的滿足呢?恐怕在教師的不公待遇下,這部分同學對“求知”也已感到索然無趣,更別提“認知需要”的滿足了。照此發展,部分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的將會是越來越多的痛苦,他們的內心需要因為長期無法得到滿足而空乏,積極性、上進心沒有了,幸福感更無從談起,這些學生的心理如何才能健康?所以,教師應摘下“有色眼鏡”,才能真實而客觀地看待學生,發現學生的優缺點。
三、讓“閃光點”光芒四射,是培養學生幸福感的有力手段
學生在課堂上有“被賞識”的需要,那么作為教師就要及時捕捉每一位學生身上散發的“閃光點”,并且加以肯定和鼓勵。對于“學困生”就更應該放大他們的閃光之處,同時給予其積極的情感體驗。應該說學生“被賞識”的需要是外在的需要,而課堂上的“成就需要”則是內在的,不易操作的。但是,這種內在的“成就需要”同樣可以通過鼓勵、肯定、賞識來實現,從而使學生更加上進、努力。相信在心理需要不斷得到滿足的過程中,學生的幸福感也會漸漸生長。
四、用積極幸福的心態引導學生,是培養學生幸福感的輔助手段
學生學習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模仿,教師的言行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學生。因此,作為教師,我們首先要有積極的心態和幸福的感受,才能將幸福的種子播灑給學生。
五、增加知識儲備,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是培養學生幸福感的堅實保障
教師在課堂中應積極引領學生吮吸知識的甘露,摘得豐碩的果實,感受智慧碰撞的樂趣,在求知的充實體驗中獲得幸福。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更新知識,不斷地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當然,心理健康教育同樣也需要教師不斷學習,只有在學習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才能讓孩子們的幸福指數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