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秋蓮
摘 要:園林設計是一項藝術實踐活動,雖然它的整體藝術構思需要借助于某種哲學觀念的引導,也就是所謂的“立意”,就是主人情感的寄托之處。于是,表達這種意境的理想方式就成為中國古代的藝術家和設計師的追求。在有限的空間內,某些傳統的設計手法如“借景”,在園林的空間布局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樣重要的還有一些微妙的不可見因素,中國古典私家園林中那些質樸、簡陋的事物能夠產生驚人的美感、無盡的聯想和豐富的情感。這樣的主題的劃分不僅是考慮到了一般景觀設計的過程,更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中國古典私家園林的環境美學思想與現代環境設計觀念的淵源關系。
關鍵詞:古典私家園林;環境哲學;現代;城市景觀
1 立意與布局
在古典造園中,人們通過園林這種形式來表達自身的情感和意義。根據具體的時間與空間特征,真實的景象被轉化為概念化的藝術形式。在這個階段中,道家思想產生了微妙的影響力。建筑大師童離曾說過:“造園要素:一為花木池魚;二為屋宇;三為疊石。”其中,第一個要素是自然要素,第二個屬于人工造物,第三個要素則介于兩者之間。在這些基本要素中就產生了“意”:一種天、地、人和諧統一的愿望。在這樣的造園過程中就需要一些基本的美學標準,我們可以概括為:得體合宜、含蓄豐富、寓情于景。
不管在古典私家園林設計中還是現代景觀設計,“經營位置”都是首要的原則,因為空間關系是環境設計中各要素最基本的和具有決定性的因素;另一方面,布置和調整空間關系是一個非常具體的實踐過程。比如,在景觀設計中出現了太多建筑物,由此產生的密集的世俗氣氛就會破壞景觀環境中應有的閑適之美:如果缺少諸如回廊、亭、榭等附屬設施的話,人們必然又會覺得不夠舒適。同樣重要的是各個基本設計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
2 空間的延伸、滲透與層次
空間的延伸對于有限的園林空間獲得更為豐富的層次感具有重要的作用,空間的延伸意味著在空間序列的設計上突破場地的物質邊界,它有效地豐富了場地與周邊環境之間的空間關系。不管是古典造園還是現代景觀設計,我們都不能將設計思維局限于單向的、內斂的空間格局,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之間必要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都是設計中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它不僅僅只是簡.單的平面布置,而是關系到整體環境的質量,即便是一座僅僅被當作日常生活附件的小型私家花園也應當同周圍的環境形成統一的整體。在通常情況下,空間的邊界已經由建筑物及其它實體所確定,它們往往缺乏園林空間所需要的自然的氛圍。空間的延伸就是為了改善這種空間的氛圍。因此,古代的造園家與現代景觀設計師們都運用相同的手法將基本的景觀要素如山石、植物、和小巧精致的構筑物對現有的場地邊界作了精心的處理,并通過這些處理,既可以豐富園林本身的“意境”,又使城市的整體功能和環境得到了改觀。而場地的分界本身也可以利用植物或其他天然的屏障構成,使其成為景物的一部分,同時對內部和外部空間起到了美化作用。蘇州的滄浪亭是中國古典私家園林設計中的一個典范。將這所園林與城市分開的蜿蜒的河道,曲折伸展的長廊和河畔散布的樹木亭榭,這些形式各異的景物所組成的邊界既起到了分隔空間的作用,又為路上的行人提供了優美的景色。這樣,城市空間和園林空間就形成了相互的滲透,邊界仿佛消失了,生活在如此環境中的城市居民無疑是幸運的。
同時,空間的延伸對于內部空間的營造也具有重要價值。古典私家園林的內部空間通常按照功能關系劃分區域和院落,其中包含了若干個空間層次和主要景物。主要的構成元素則有山石、水、植物、聲音、光線乃至氣味。空間的延伸與滲透使得空間分隔用的院墻、影壁、廊橋等等與園林的其他部分融為一體。在現代城市景觀設計中,這一思想就顯得尤為重要。它使得方寸天地之間也能體會到空間的豐富變化,滿足不同的行為和心理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以豐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造園技巧來處理空間的分隔。
3 空間的含蓄
中國古典私家園林的空間體量有限,且地形起伏不大,為了達到視覺空間的豐富變化和深遠的效果,造園家千方百計的堆山疊石,使之“高低錯落、遷回曲折”。實際上,這是對景觀空間層次追求一種深度和豐富變化。曲折的路徑并不僅僅意味著運動路線的形態,更為重要的是它產生了步移景異的觀賞效果。園林景觀中的山和水兩種對立要素在空間中參差交錯,互相環繞滲透,從而在各個角度上形成了各異的效果。同樣,其他的景物,小橋、堤岸、水面、回廊、藤蔓、樹干,幾乎一切都以曲折蜿蜒的形態出現。主要的景物則各不相同,并隨著季節、視角和光影的變化而變化。硬質的要素如石階、回廊、建筑、假山與軟質的要素如水、花木都以曲折和變化為原則來布置。它們看上去都顯得自然而不受約束,同時又互相借助,互為因果,通過它們之間的關系呈現自己。
從功能上來說,路線采用曲折的組織方式使得視線被導向不同的空間,景觀就在這,·運動過程中被逐漸地發現,而不是站在固定的地點就能一覽無余,它體現了自然界所具有的動態特征。同時,曲折的路徑也可以豐富空間的層次,延伸觀賞路線,并通過改變方向來導引觀賞者的行為。它還使園林空間給人以連綿不盡和深遠的感受,鼓勵觀賞者主觀的審美反應和能動的參與,從而獲得更高的審美愉悅。
4 空間的虛與實
虛與實是一對即抽象又概括的范疇,它涉及范圍很廣,大凡詩詞、文學、繪畫、雕塑等一些藝術領域,都會遇到虛實關系的處理。從空間理論來說,園林空間是一個完整三維形態,包括園林構成要素這些實體,也包括產生在這些實體要素之間的虛體,即負的形態。雖然我們不能肯定,古典私家園林的造園者已經有了虛空間的意識并能主動的加以運用,因為認識負的形態是人類意識進化的一種姿態。而現代空間理論將人類意識表象化,從而使無形空間有形化。古典私家園林的“虛”是指一種心理上對負形的感受,它可能是不存在的,但它可以通過實體要素的形式由其關系感知。
古典私家園林中虛與實的對立關系表現在許多方面:例如以山與水來講,山表現為實,水表現為虛,所謂虛實對比就是通過山與水的關系來求得的。文震享在《長物志·水石》中寫道:“石令人古、水令人遠,園林水石,最不可無”。聯系私家園林空間特征來看還可補充兩句:“山令人靜、泉令人清”。這種石古、山靜和水遠、泉清正反映山石水體在空間中各自的表情特征,而石重水輕則是人的心理定勢。正由于此,山石水體產生了各自相應的空間力,這種空間力控制或部分影響著各自周邊虛空間的性格和氣氛。當山水環抱,二者立場就會發生關系,如果相互的關系,比例尺寸得宜,則水清而致遠,山石凝重而幽靜的性格就會烘托出實體與虛體相互相生的環境氣氛。這是私家園林空間整體生成的虛與實的空間關系,它不僅表現在山與水的組合關系上,還表現在林木、建筑和地勢起伏所造成的虛與實的對比關系上。這種實體的力象和表情對虛空間的影響往往體現出空間的一種意境之美。
結語
縱觀歷史,可以看到我們總是在為做過的事付出代價。我們發覺在我們的城市、鄉村、公共景觀、私家花園,甚至我們自己的家中缺少一種微妙的審美體驗,而這常常是由于在我們的環境中過度地引入了設計概念。景觀設計師的責任并不是總要在空間中強加一些被認為是美的東西。在景觀設計領域,對所謂豐富性和親和性的片面追求并不總是正確的途徑,成功的景觀設計必然首先是和諧均衡的,體現出優雅、含蓄的原則。
參考文獻
[1]吳良鋪“中國傳統人居環境理念對當代城市設計的啟發”世界建筑2000.1(82^-85).
[2]肖恩·C. S.喬(美)“重塑亞洲都市新景觀”世界建筑2000.10 (39-43).
[3]沈克寧“城市環境和城市設計”世界建筑1995.3 (18}-22 ).
[4]李軼華“淺談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影響”規劃師2002.5.(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