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天慧
摘要: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不斷尋求新的發展,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為企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但在實際經濟生活中,企業由于發展過快而陷入財務危機甚至破產、倒閉的現象時有發生,因此企業在發展中,尋求有效的方法對財務危機進行預警成為擺在企業面前的重要課題,本文試圖從現金流的角度找出判斷上市公司是否發生財務危機的關鍵性現金流指標,以期對建立一套我國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系統拋磚引玉。
關鍵詞:財務危機;預警;現金流指標;分析
1 財務危機及其產生的原因
財務危機通常有兩個標準,最常用的企業破產,這也是最準確和最極端的標準;再有就是以證券交易所對持續虧損、有重大潛在損失或者股價持續低于一定水平的上市公司給予特別處理或退市為標準。
企業產生財務危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可能是企業經營者決策失誤,也可能是管理失控,還可能是外部環境惡化等。本文僅從財務學的視角上對財務危機的成因進行分析。
1.1 企業的多元化經營可能導致財務危機
由于多元化經營具有整體性、不可逆性、時間約束性和互斥性等特點,各項目的投資規模失衡、資金占用過大,資金回收過長及項目之間相互的影響均可導致企業深陷財務危機。除此之外更要考慮到經營者對各投資項目的熟悉程度,事實告訴我們,盲目投資不熟悉的領域會分散資金使用效率,從而把企業拖入財務危機中。原巨人集團就是多元化經營導致財務危機最明顯的例子。
1.2 利用財務杠桿過度負債也是導致財務危機的重要原因。
企業如果一味地追求獲取財務杠桿利益,便會加大企業的負債籌資。負債的增加使公司的財務風險增大也使企業資金成本增加,一般財務管理經驗認為當資產負債率大于50%時,企業的舉債的風險將大大增加,一旦遇到經濟不景氣的情形,過度舉債的危險便會顯現。
2 財務危機預警指標體系的建立
企業內部的一些小問題日積月累,就會使企業逐步失去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時機。財務危機預警是以財務會計信息為基礎,通過設置并觀察一些敏感性指標的變化,對企業可能或將要面臨的財務危機所實施的實時監控和預測警報。企業的各項財務管理活動,經過會計的核算,最終形成了財務報表,財務報表是對過去財務管理活動結果的綜合反映。財務報表分析是以財務報表為依據,將大量的報表數據經過處理和加工,使其轉換為對決策有用的信息和數據。企業財務報表雖然具有一定的滯后性,但通過分析,可以系統評價企業過去財務管理整體效果和變動趨勢,通過預警可以幫助企業把握財務管理發展方向。本文從能反映企業整體財務狀況的現金流指標體系出發,分析企業的償債能力、財務彈性、獲現能力、現金流量結構等方面來選擇關鍵性的現金流指標。
2.1 償債能力分析指標
充分利用財務杠桿負債經營是現代企業的一個重要特征。但是負債的額度和期限必須保持合理的結構才能促進企業的穩健經營。很多上市公司因財務費用負擔過重,無法償還到期債務而引發財務危機。對于債權人,投資者來講,關注上市公司的償債能力至關重要。從現金流角度去分析企業償債能力更加客觀、科學、合理、可靠。衡量償債能力的指標主要有:
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流動負債。該指標反映企業通過經營活動所獲得的現金凈流量可以用來償還現時債務的能力。該指標比率越大,說明企業資金流動性越大,短期償債能力越強;反之,則說明企業資金流動性小,短期償債能力弱。如果經營活動的現金凈流量長期偏低,而償還債務的資金主要來源于籌資活動所帶來的現金流入或投資收回的現金流入,企業必將面臨財務危機。
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負債總額。該指標反映企業年度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凈流量償還企業全部債務的能力,反映企業長期償債能力。該指標比率越大,表示企業長期償債能力越強;反之,表明企業的長期償債能力越弱。經驗表明,該比率值在“0.20”以上的公司財務狀況較好。
值得注意的是,若企業經營活動所取得的現金在滿足了維持經營活動正常運轉所必需的支出后,不足以償清債務,而必須向外籌措資金來償債,這就說明企業財務狀況有所惡化。即使企業向外籌措到新的資金,但債務本金的償還最終還是取決于經營活動的現金流量。
2.2 財務彈性分析指標
所謂財務彈性就是指企業適應經濟環境變化和利用投資機會的能力。這種能力來源于經營現金流量和支付要求之間的比較。支付要求可以是投資需求、承諾支付等。當經營現金流量超過需要,有剩余現金,企業適應經濟環境變化的能力和生存就強。財務彈性包括以下幾個指標:
現金股利保障倍數,即:每股營業現金凈流入/每股現金股利。該指標表明企業用年度正常經營活動所產生的現金凈流量來支付股利的能力,比率越大,表明企業支付股利的現金越充足,企業支付現金股利的能力也就越強,財務狀況良好。
資本購置比率,即: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資本支出。“資本支出”是指公司為購置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發生的支出。該指標反映企業用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維持和擴大生產經營規模的能力。比率越大,說明企業支付資本支出的能力越強,資金自給率越高。當比率達到“1”時,說明企業可以靠自身經營來滿足擴充所需的資金;若比率小于“1”,則說明企業是靠外部融資來補充擴充所需的資金。
2.3 獲現能力分析指標
通常用經營現金凈流入與投資資本的比值來反映企業獲取現金的能力。獲現能力指標彌補了根據損益表分析公司獲利能力指標的不足,具有鮮明的客觀性。主要包含以下指標:
銷售現金比率,即:經營現金凈流量/主營業務收入。該指標反映每元銷售得到的現金多少,既可反映公司生產的商品在市場上的暢銷程度,又從另一個側面體現了公司管理層的經營能力。該指標的比率越大越好,類似于權責發生制下的主營業務利潤率。
每股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即:經營現金凈流量/普通股股數。該指標反映公司最大分派現金股利的能力,公司分派的現金股利若超過該指標比值,說明需要借款分紅,此時公司面臨財務危機。
全部資產現金回收率,即:經營現金凈流量/全部資產。該指標說明公司全部資產產生現金的能力,該指標比值越大越好。通過與同業平均水平或歷史同期水平比較,可評價上市公司獲取現金能力的強弱和公司可持續發展的潛力。
2.4 現金流量結構分析指標
現金流量結構是反映企業財務狀況是否正常的一個重要方面,包括現金流入、現金流出及其內部結構三個部分。其中,經營活動流入量/經營活動流出量這一比率最為重要。該比率反映了企業靠自身經營活動所獲現金滿足其正常經營活動所需現金的程度。在某種程度上,該指標體現了企業盈利水平的高低和獲利能力的強弱。長期來看,若其比值大于“1”,說明企業的簡單再生產在不增加負債的情況下能基本得到維持;該指標比值若長期小于“1”,表明企業缺乏足夠的現金維持再生產的正常進行,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必須靠出售資產或向外融資才能維持,企業將面臨破產危險。
財務預警系統不僅能夠幫助經營者預防危機,也是企業各利益關系人關注的焦點。經營者能夠在財務危機出現的萌芽階段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企業經營,預防失敗;投資者在發現企業的財務危機萌芽后,要及時處理現有投資,減少更大損失;銀行等金融機構可以利用這種預測作出貸款決策并進行貸款控制;相關企業可以在這種信號的幫助下作出信用決策并對應收賬款進行有效管理;注冊會計師則可以利用這種預警信息確定其審計程序,提高審計效率,規避審計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