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宇 高成彪
摘要:本文通過對生態公益型國有林場管護員收入的調查研究,對管護員當前的收入水平進行合理定位,分析了影響林場管護員收入偏低的原因,提出穩定林業政策、改變現有管護模式、加強技術培訓等提高管護員收入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國有林場;管護員;收入;研究
1 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
1.1 研究背景
1996年我國森林經營工作開始實施分類經營,同時將國有林場劃分為生態公益型、商品經營型和混合經營型三類。2001年,國家開始對重點生態林進行生態效益補償,由財政投入生態效益補助資金,規模涉及重點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2億畝。這標志著我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的建立,具體做法是將生態型林場的重點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按一定的標準劃分為管護責任區,落實專人負責管護,國家將生態效益補償費中的管護費用直接撥付給管護員個人。這些林場的管護員由過去的采伐工變為管護員,工資由原來依靠林場銷售木材等的收入轉為由國家財政的直接投入。
1.2 研究意義
研究生態公益型國有林場管護員的收入問題,對當前收入水平進行合理定位,分析影響收入提高的原因,尋找提高收入的對策,通過增加管護員的收入來提高其生活水平和社會地位,從而達到充分發揮激勵的作用,使其全身心投入到管護工作當中。這對加強林場的生態建設,維護林區的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2 管護員收入現狀
中央財政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中的管護費用是生態型林場管護員收入的主要來源,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的補償標準為5元/畝,各省根據經濟情況進行配套后達到5-7元/畝不等。其中用于管護費用支出部分各省標準也不相同,由3.5元/畝-5元/畝不等,每人平均可管護重點生態林面積3000畝,每年可獲得管護費用1.05-1.5萬元之間。這一標準在2002年試點時開始執行,在當時社會各行業當中屬中等水平。從2002年開始至2008年,我國GDP每年增長9%以上,六年過去,多數行業人均工資增長一倍以上,但林業重點生態林管護費至今仍然沒有變動,工資已遠遠低于社會平均水平。
除管護費外,管護員也承擔林場的森林培育工作,這些工作收入有限。有部分管護員在管護區開展了些多種經營,進行林副產品的開發利用,但因種種原因收益不大。
以黑龍江東寧縣通溝林場為例,通溝林場經營總面積20741公頃,共劃分80個管護責任區。共有職工95人,參加管護的87人(7名管理人員)。林場每年可獲得中央財政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管護費用91.3萬元,管護員人均1.05萬元。2002年全場管護員人均收入為1.08萬元,至2008年管護員人均收入為1.2萬元,6年來增長率僅達到11.1%。增長部分還都是由管護員發展其它項目創收獲得。每名管護員扣除養老保險等剩余可支配收入不足0.8萬元/年,這一水平還趕不上當地農民的人均收入,嚴重影響了管護員管護工作的積極性。
3 管護員收入偏低的原因分析
國家制定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工程時,號召管護員在本管護區利用林副資源發展多種經營來增加收入,各地也都根據實際情況研究了不少對策,出臺優惠政策,但收效不大。這里原因是多方面的。具體表現如下。
3.1 缺乏危機感,等、靠、要思想嚴重
管護員每年一萬多元的工資雖然不多,但節儉一些日子也能過得去,又有養老保險,沒有后顧之憂。且多年來的工人身份使他們很難放下架子象農民一樣開展種植、養殖等項目,又不具有從事這些項目的技術,有畏難心理。這使得他們安于現狀,得過且過,不思進取,不愿甘冒風險,等、靠、要思想嚴重。
3.2 存在思想顧慮,缺乏原始的啟動資金,不能充分利用當地資源
森林資源具有經營周期長的特點,多數項目短期內很難見效,而生態效益補償工程初期規劃至2010年,過期之后是否實施,如實施管護區是否調整,管護員都不得而知。這使他們不敢過多向管護區投入,擔心政策一旦變動,投入會成為泡影或受到損失。管護員的經濟實力十分薄弱,加上思想觀念比較落后,害怕風險,只顧眼前,固步自封,即便有了好的項目或發展思路以及好的政策支持,仍然很難付之于行動。許多潛在資源還沒有去開發,沒有使潛在的自然資源變成經濟發展的優勢。
3.3 管護員文化、科技素質低,商品意識弱
發展思路不清,不主動尋求致富項目,甚至如何靠、如何要的思路都沒有。缺乏自力更生精神和發展商品經濟的風險意識,更缺乏把林產品像工業產品一樣進行經營的商品意識。科技人員少,科學技術不普及,生產力水平低下。有些林場領導為管護員提供有效的生產、經營、市場服務能力差。缺乏有魄力、有凝聚力的帶頭人。
3.4 自然條件差,基礎設施發展滯后
多數林場自然、地理條件較差,山高,路遠,交通不便,由于歷史及社會原因,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條件落后,限制了資源開發。
4 提高管護員收入的對策和建議
4.1堅持中央財政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政策的長期穩定,穩定人心
政策穩定,管護員人心才能穩定,林區社會才能穩定,才可能有積累有發展,保證林區的經濟繁榮。要向管護員明確承諾,實施中央財政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政策長期穩定不動搖。各地在重點生態林管護區落實管護員時,要結合工齡、工作能力、個人愿望等因素落實人員。管護區一旦劃定,要保持長期穩定,輕易不做調整,以保證管護員投入的合法權益。只有這樣,管護員才能愿投入、敢投入,才能短、中、長期項目協調發展,才能以短養長,充分開發利用林副產品,才能在做好森林管護工作的同時,增加個人的收入。
4.2 改變現有管護模式,充分調動管護積極性
現有管護模式,以職工個人管護為主,每人的管護區大小相差不多,工資基本相同,且直接撥付到管護員個人手中,這種平均主義不利于林場獎優罰劣,調動積極性。林場應根據具體情況確定管護區的大小和管護員工資的多少。對林副產品豐富、易于開發的管護區管護費要降低,鼓勵管護員以發展多種經營為主來增加收入;對管護難度大、林副資源少、林相殘破的管護區,要以恢復林分的生態效益為主,提高管護員的工資標準,靠增加管護費來提高收入,使其專心投入到管護工作中。
4.3 增強憂患意識,激活管護員的致富欲望
幫助職工分析當前形勢,認清林業當前面臨的危機,克服等、靠、要思想,樹立自力更生的思想意識,調動林場和職工兩個積極性,使林場和職工收入同步增長。"扶貧先扶腦",要幫助低收入職工脫貧致富,必須先幫助領導和職工解放思想,開放意識,不能滿足目前的溫飽狀況,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4.4 加大科技投入,加強職工技能培訓
建立林業科技發展基金,用于科學實驗研究、技術培訓及先進技術的引進。為切實提高林業職工整體素質,增強管護員的多種經營開發能力,分批次、分種類、分層次舉辦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職業技能培訓。培訓要注重實效,促進、引導自主創業及開發林副產品的能力。出臺優惠政策,積極與銀行及信用社聯系溝通,解決啟動資金,創造一切便利條件,鼓勵扶持管護人員創業致富。
4.5 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國家應大力加強林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更好地為林區人民生產、生活服務,為林區開發創造便利條件,繁榮職工個體經濟,促進林區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 周生賢. 中國林業的歷史性轉變. 中國林業出版社,2002
[2] 朱明德,陳孟平,齊福全.都市型現代農業理論與實踐. 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