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 華
摘 要:英文電影在大學英語聽說課上的應用存在誤區,并且其應用在大學英語聽說教學中并未取得預期的成效。本文探討了在大學英語聽說課上引入英文電影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以及如何在英語聽說課上應用英文電影進行有效語言信息輸入及輸出的具體教學方法。
關鍵詞:英文電影;英語聽說教學;語言輸入;語言輸出
近些年來,隨著大量英文電影及電視劇進入我們的文化生活,大學英語教學中也逐漸引入原版電影,或電視劇來輔助教學。這些電影或電視劇使學生開拓了眼界,增長了見識,同時也了解到了異國的文化習俗和風土人情,有助于學生增強語言學習的文化積淀和跨文化交際的實際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英語思維。如何把多媒體教學以及電影教學有效地應用到英語教學當中,借助原版英文電影來優化英語聽說課堂,是每位英語教師必須去認真思考的問題。
1 英文電影在大學英語教學應用中的誤區
英文電影可以給學習者提供直觀真實的交際語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供真實的語言材料;幫助學生了解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但是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英文電影的應用存在誤區。
1.1 教師的誤區
教師在教學中引用英文電影的隨意性和無目的性。很多英語教師只是在講完教材上的內容或在學生厭煩了教材的單一性產生倦怠感的時候,隨意選擇一部影片播放,而沒有考慮到在選片時應該選擇發音標準、地道,語速適中有益于提高學生聽力的影片,選擇有益于樹立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念的影片,以及便于學生以正確的視角來解讀西方文化的影片。
1.2 學生的誤區
由于教師在教學中引用英文電影的隨意性和無目的性,學生對通過看電影提高英語水平的理解就有失偏頗。對有些學生來說,學習英語最終的目的就是通過考試,認為口頭表達沒有語法知識重要,所以,他們很有可能反對或否定這種新嘗試,對看似無關的影視欣賞就會產生消極感,缺乏學習動機。上課時教師又放任自流,因此學生根本聽不懂語速如此快的英文對白,嚴重挫傷了學生的自信心。聽不懂時會產生焦慮,最終導致惡性循環,因此沒有學習目的電影欣賞是毫無意義的。學生看英文電影主要是為了娛樂,解了故事情節,或一點異國的文化,而英語水平并沒有因此提高。
2 英文電影引入大學英語聽說課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
2.1 對教師的要求
2.1.1 教師選擇適合大學英語教學的英文電影。適當的英文電影的選擇決定了學習效果的好壞,教師要根據學習者的英語水平選擇適合的影片。選擇電影有四看:看語言含量是否大;看內容是否貼近生活;看發音是否清晰地道;看影片的思想內容和文化內涵是否健康。
2.1.2 利用英文電影進行教學對任課教師是一種挑戰。為了安排電影學習活動,教師要花大量的時間反復觀看影片,某些人物如果使用了生僻詞匯或俚語、俗語,教師還需要查閱有關資料,向他人請教。教師通常需要在課前進行充分的備課,不僅自己先要熟知影片的故事情節和思想內涵,還要在電影播放前為學生講授電影中涉及的重要語言特點、詞匯、句型和文化。
2.1.3 教師在課堂上播放英文電影要有計劃性和目的性。教師不能從頭至尾放映完電影,而應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有計劃、有目的地提高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聽力、口語水平,并通過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來加深所學到的知識。
2.2 對學生的要求
2.2.1 首先,學生需要正確認識英文電影對于提高英語學習的興趣,提高聽力、口語水平的作用,要把電影課看成學習的機會,而非僅僅為了娛樂。這樣才能養成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
2.2.2 其次,學生需要在課前查找、查閱與電影有關的資料,對影片有初步的了解,并需要在課前通看電影一到兩遍。
2.2.3 再次,學生需要積極參與老師組織的與電影相關的各種課堂活動。
3 大學英語聽說課上英文電影的應用
3.1 理論依據:輸入假說及情景教學法
Krashen的“輸入假說”認為,語言習得者首先要理解語言的意思、語言結構便會自然習得?!拜斎爰僬f”還強調,語言使用能力不是教出來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通過接觸大量的可理解輸入之后自然形成的。可見,可理解輸入是習得語言的關鍵。
“語言必須在情景中呈現和練習”是英國語言學家Paime等人提出的情景教學法(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的主要特征,強調學習英語必須通過真實的交際情景來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3.2 利用電影進行可理解性語言及文化輸入
3.2.1 電影的播放
教師完全沒有必要在課堂上完整地播放一部電影,而應該專注于對其中的片段語言文化信息的進一步加工,引導學生吸取這些原汁原味的材料?;蛘呓處熯x擇一部電影,但是分期播放相應的片段,課堂上,教師主要選擇播放有待深加工的電影片段。這樣才能把教學重心放到教學活動組織和演繹上來。教師在播放電影時應當特別注意對字幕的利用。在播放英文電影時,為了照顧到絕大多數學生,在起步時教師可以同時添加中英文雙字幕,而且可以讓兩個字幕分列在屏幕頂端和下部,讓學生自己選擇吸收。
3.2.2 語言信息的輸入
信息輸入的過程即聽、讀、模仿、聽寫、背誦過程。
在電影放映過程中,要求學生邊看、邊聽、邊模仿人物的對話。這樣,學生可以在生動、真實的語言環境中,進行大量的語言輸入,同時模仿正確的英語發音及地道的語音語調。因為學生是在私底下進行練習,不是單獨回答問題,這樣就避免了有些學生的膽怯心理,能無拘無束地進行練習、模仿,不用擔心說錯被人笑話,更有利于學生聽力、口語水平的提高。
在電影放映過程中,要求學生邊看邊寫。教師可以隨時取消字幕,先讓學生完整地聽一句或一段對話,要求盡量寫出關鍵詞,然后再一句一句地聽,最好要求學生寫下來。聽懂一句過一句,直到全部聽懂為止。教師也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選擇部分聽寫。把需要掌握的功能口語有意空出來,再讓學生一句一句地進行聽寫訓練。最后選擇英文字幕,講解語言點和難點。這樣可以讓學生做到精聽與泛聽的有機結合,以恰到好處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英文電影的輔助教學作用,訓練和培養學生在不借助字幕的情況下欣賞影片的能力。在電影播放過程中,要求學生邊看電影邊研讀劇本。電影中的有些對話看起來很費勁,里面充斥著習慣用法和美國人獨有的思維方式,要多看多聽,進行大量可理解性輸入才能適應它。同時,學生可以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在電影放映完之后,要求學生背誦。教師應該挑出影片中的經典句子或對話,讓學生背誦,同時注意模仿影片中的語音語調,然后慢慢用英文思考,培養英語思維習慣。這樣在交際過程中才能脫口而出地道的英語。
3.2.3 語言信息的輸出
語言信息的輸出過程即語言應用的過程。
角色表演。教師可以根據提供的相關電影片段,根據學生人數進行分組,力爭每個人都有角色任務。角色選擇分配之后,應給予學生充足的課后準備時間。當然,學生可以根據個人的興趣進行再創作,使角色語言更貼近現實和生活。教學的目標可設為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的培養,強調通真性和即發性,即“語言必須在情景中呈現和練習”。在此過程中,教師的指導也至關重要。盡管學生在準備劇情表演時要付出很多精力,但筆者發現,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確實很好??梢娊巧缪菘朔苏Z言學習的枯燥感,使語言學習充滿活力。不但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從而達到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在情境中運用交際用語的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提醒學生盡量使用影片中的表達法,以達到鞏固所學知識,并正確進行語言輸出的目的。
討論。影片放映之后,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分組對影片的情節、內涵、劇中的人物等方面進行討論,使學生看完影片產生回味,激發他們說英語的沖動,提高他們創造性地應用所學語言的能力。
根據認知理論,語言學習是一個信息加工過程,即語言學習是一個從語言輸入到語言加工再到語言產出(in put- processing- output)的過程,經過加工的語言信息要通過產出這一過程,才可以說是完成了學習的全過程。本文粗淺地探討了英文電影在大學英語聽說課上的應用策略,筆者認為,要充分發揮英文電影在大學英語聽說課上的作用,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重視語言信息的輸入和輸出。
參考文獻
[1]龍千紅.電影與英語聽說教學[J].外語電化教學.2003.
[2]李月林.英語電影欣賞教學新探[J].四川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
[3]孟憲紅.基于視頻的英語教學實踐[J].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2006.
[4]王瑩.淺談大學英語電影教學法[J].隴東學院學報.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