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炳蘭
[摘要]網絡給高校德育工作既帶來積極影響也帶來挑戰。在此情況下,必須從五個方面做好高校德育工作:建立網上德育陣地,拓展高校德育在網絡領域的新空間;創新德育理念、內容和方法;倡導健康上網,培養誠信品質;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建設一支現代化的高校德育師資隊伍。
[關鍵詞]網絡高校德育大學生
大學生群體是網絡的受眾主體之一,網絡文化正深刻地影響和潛移默化地改變著當代大學生的情感、心理和思想,也給高校德育工作帶來巨大挑戰。
網絡給高校德育工作帶來的影響
網絡給高校德育帶來的消極影響。第一,對青年學生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挑戰。由于計算機技術發展的不均衡,西方國家憑借其經濟和科技的優勢,以英語為信息載體,大力傳播西方的政治及文化觀念,宣揚資產階級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等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網絡上形成強勢聲音。這勢必會導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向其它國家推銷自己的價值標準、意識形態,進行“文化殖民”,作為社會主義中國必然首當其沖。在這種情況下,高校德育的主導性理念受到沖擊和挑戰。第二,對大學生道德人格修養的沖擊。網絡的隱蔽性很強,大學生在網絡上以虛擬的、數字化的、符號形式出現,因此,他們信馬由韁,我行我素,可以把白的說成黑的,也可以把黑的說成白的,凡事都以自我為中心,不需要承擔任何的責任和義務。這必然導致他們缺乏公共意識、社會責任感,甚至會做出制造電腦病毒、黑客入侵等網上犯罪行為。傳統社會道德規范的約束力在網絡上處于弱勢,而外界對網絡的使用者也不易實施有效的監督,這樣就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道德人格修養。第三,對傳統德育方法的沖擊。網絡信息具有及時性、廣泛性、娛樂性和交互性。臺灣學者葉啟政在談到網絡的這種特殊性時說:“網絡的效益性作為網絡自身的至高價值與信仰要件,其所負載的理想是以既定理所當然的姿態向任何有力量占有它的既定價值與信仰輸誠效忠。”而傳統的高校德育教育是以信息的強迫性、單向性和可控性為重要基礎,用灌輸的手段被動地引起大學生的無意注意。高校德育如不用好新技術、改革方法,就會喪失其主導地位及作用。第四,對德育工作者素質的挑戰。網絡信息的四通八達,大學生上網就可以及時掌握信息,了解整個世界,甚至有時他們比老師掌握的信息還要多,還要及時。要對這樣的學生群體進行德育教育,作為德育工作者就必須具備更高的知識水平和綜合素質,必須掌握更多更新更及時的信息,對信息的分析、整理、加工、概括的本領也要更大。否則,就難以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從而失去教育的主導權和優先地位。
網絡給高校德育帶來的積極影響。第一,充實高校德育工作的內容。網絡信息的最大優勢是信息共享,它將領先的科技成果、優秀的文化遺產及最新的時事報導等各領域的知識囊括其中。所以,在網絡時代,只要德育工作者掌握了網絡應用技術,就找到了無盡的德育信息寶庫,可以利用大量的德育素材,不斷擴充高校德育工作的內容。第二,使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高校德育工作者可經常在網上收集來自各方面的觀點和看法,主動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作出正確的決策,不斷充實德育內容,改進工作方式,從而提高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時效性。第三,擴展了高校德育工作的空間。網絡文化的形成使高校德育工作由狹小的校園文化,引入了廣泛的社會空間,使學校在學生、家長、社會之間架起了一座更便利更直接的溝通橋梁,建起了媒體、社會、學校、家長“四位一體”的網絡德育教育新模式,使高校德育工作由狹小的學校教育空間變成了全社會的教育空間。第四,增強了高校德育工作的吸引力。由于網絡集文字、立體動畫、圖片等多種形式于一體,具有趣味性、形象化等特點,非常生動直觀。因此,能極大地調動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動性、參與性和創造性。
網絡時代做好高校德育工作的對策
建立網上德育陣地,拓展高校德育在網絡領域的新空間。德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網絡這一優勢資源,對大學生進行正面宣傳教育。要集中力量,重點建設有影響、有特點、有吸引力的網站,設立德育資訊版面、網頁,加強紅色網站建設,打好主動戰,唱響主旋律。同時要有針對性地設立心理咨詢、學生社團、優秀學生風采、科技活動、就業指導等欄目,使欄目新穎活波、內容豐富、形象生動,滿足大學生的多樣化需求,不斷提高大學生對這些欄目的點擊率。使網絡成為大學生的精神家園,把德育教育真正由被動防御變為主動出擊。
高校德育工作要創新德育理念、內容和方法。首先要轉變觀念,確立終身德育教育的理念;其次在德育教育的內容上,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為基礎,向提高能力、培養創業精神和解決實踐問題的方向發展;再次在德育教育方法上要倡導生動活潑的學風,“將傳統的‘灌輸方法轉變為‘吸引和‘參與的方法,從而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有趣,化不解為理解。”
倡導健康上網,培養誠信品質。針對大學生中存在的不誠信上網行為,通過征文比賽、倡議書、辯論賽等形式在大學生中廣泛開展文明上網的教育活動,號召誠信上網,營造輿論氛圍,不斷提高他們網上自律能力,強化網絡責任感。教育他們在網絡上學會理解別人,尊重別人,塑造網絡健康人格,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對大學生具有巨大的熏陶力、滲透力和感染力,德育工作者應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提煉和完善各種文化內容和形式,下功夫營造多層次的校園文化,吸引大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利用各種載體,廣泛開展各類文化活動,從而有效地抑制網絡的消極影響,使校園文化成為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和手段。
建設一支現代化的高校德育師資隊伍。網絡對高校德育隊伍的建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這支隊伍要具有扎實豐富的德育理論知識,而且要熟悉網絡運用網絡,更要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有效實施德育的能力。因此,大學生德育教育工作者除本身要政治素質過硬,理論水平較高之外,還必須努力學習,轉變觀念,更新知識,掌握信息網絡技術,實現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手段現代化,在動態教育中實現德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