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偉 付瑞瓊
[摘要]計算機網絡的發展對高校德育工作的理念、內容和方法提出了挑戰。新形勢下,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學會運用互聯網手段,從基礎設施、管理方法、管理隊伍等方面創新工作思路,實行立體化德育。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高校德育立體化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通訊技術在全球范圍內的迅猛發展,我國日益進入信息化時代。據工信部統計,2008年2月,我國網民數量已達2.21億,首次超過美國,躍居全球首位。目前,我國網民數量已突破3億。對在校大學生而言,計算機網絡已經成為他們獲取知識、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其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網絡的影響。這種深刻的社會變遷,必然給高校德育的理念、方法與模式帶來全新的機遇和挑戰。德育立體化工程就是應對新時期新形勢的新嘗試。
“立體化的德育是一種真情實感的德育,德育的立體化就是追求立體化德育的過程。”“生動、形象、具體、全方位是立體化德育的基本特征。”如何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這一強大的傳播交流平臺,創新工作思路,革新工作方式,推進德育立體化,實現信息環境下德育工作的新突破、新發展,是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斷深入研究的新課題。
互聯網的普及給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重要改革發展機遇
網絡技術的發展拓寬高校德育工作的空間。以往的德育工作主要通過兩課、主題班會、集體活動和針對個別學生談心等傳統途徑實現,德育理念和德育信息通過中間環節傳遞給終端接收者——大學生。而借助網絡這一新途徑,可以越過中間環節,以最少的信息損耗將信息直接傳遞給所有的大學生,改善了信息接收和反饋的效果,減輕了一線德育工作者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網絡使高校德育工作更具針對性、廣泛性、實效性和及時性。大學生在貼吧、博客、QQ等網絡信息交流平臺上充分表達自己對于新聞時事、校園熱點的真實觀點,為德育工作者及時了解大學生思想動態提供了有效途徑,使德育工作的開展更有針對性,更能取得實效。德育工作者在與大學生通過網絡平臺交流的過程中,可以針對特定群體開展廣泛和深入的引導,及時處理萌芽狀態中的矛盾和問題。
互聯網能為立體化德育工作提供更豐富的素材。立體化德育工作的開展,依賴于大量真實生動的素材和案例。德育工作者可以從網上獲取真實、豐富、形象的德育素材和案例,經過再加工,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引導,使教育更生動、形象,學生更容易接受教育。
互聯網的普及給高校德育工作帶來了重大挑戰
網絡文化的多元性給德育理念的主導性帶來了新的挑戰。網絡是以信息的傳遞、發布、接收為基礎的,而網絡信息的對與錯是由網絡信息發布者決定的,所以可以這樣認為:沒有不良的網絡,只有不良的網絡信息。由于網絡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網絡法制建設的速度,因此大學生在網上獲取所需知識的同時,也會接觸到不良信息,受到各種各樣價值觀和社會思潮的影響。這些價值觀可能與高校德育的教導目標產生沖突。因此,德育理念的主導性在多元的網絡文化時代正面臨著新的挑戰。
網絡成員溝通的交互性給現有德育方法和德育模式的機械性、靜態性、單向性帶來了新的沖擊。以往的德育方法主要是平面德育方法,是單向性的信息傳遞,通常以“灌輸”和“滲透”為主。隨著教育規模的擴大和網絡的發展,局限于面對面單向傳授與灌輸的教育方法遠遠達不到及時性、廣泛性的要求。因此,德育方法也應該充分利用網絡、影視、實踐等立體化的技術和手段對大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德育,使德育課堂向生活延伸。從學生角度看,網絡技術的發展,給大學生帶來了更寬廣的學習空間,獲取知識更快、范圍更廣,逐漸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在教育者與學生直接交流的基礎上,學生與網友之間也可以通過網絡進行相互交流和自我教育。同時,網絡時代的德育主體與客體正在逐步淡化。網絡不僅拉近了主體與客體之間的距離,也對教育主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教育主體不得不思考,如何更新工作方法、擴展知識面,以應對信息時代的挑戰,進而占領德育主體陣地,強化主體地位。
網絡技術發展給德育內容提出了新的挑戰。網絡給大學生帶來新的生活空間。這個新的生活空間同樣屬于社會的一部分。現實社會的法律與道德標準在這個空間中同樣適用。由于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網絡法制與網絡道德建設未能與網絡技術應用同步,加之少數大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有限,網絡道德與法制觀念淡漠,很容易產生網絡不文明行為,甚至網絡暴力。這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加強網絡法制教育,加強對大學生文明上網的教育和引導,使他們成為合格的網絡公民。
高校運用網絡推進德育立體化的策略
在黨的教育方針指引下,運用互聯網手段,從基礎設施、管理方法、管理隊伍等諸多方面創新工作思路,推進德育工作的現代化水平,營造立體化、全方位的德育環境,是時代賦予德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加強校園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搭建良好的計算機網絡平臺。校園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是校園網絡應用的基石與后盾,是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的重要保障。它主要包括硬件設備配置、校園網建設和信息安全建設三方面內容。高校應結合自身條件,大力改善硬件設施,努力加強校園網的建設與應用,提高校園網覆蓋率、主干網絡穩定性,不斷提高網絡信息安全建設水平。
提高計算機網絡在立體化德育工作中使用的有效性。如果說校園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好比人體的骨骼,那么校園網絡的內容則是人體的血肉,是校園網絡的生命力之所在。
高校可根據自身條件,建設突出時代特色、展示當代大學生昂揚向上精神風貌,集思想性、指導性、服務性、娛樂性為一體的德育專題網站,占領網絡陣地,使德育工作由靜態變為動態、由平面變為立體,提高校園網絡的吸引力。德育工作者可以綜合應用文字和音像手段豐富校園網站內容。網站內容可以是德育工作者經過篩選、整合、加工的,來自網絡、電視、廣播、報刊的各類信息,也可以是來自學生身邊的鮮活案例。而來自學生身邊的德育案例,正是校園網絡提高對本校學生吸引力的關鍵所在,也是德育立體化思想的具體體現。
通過網絡提供師生間的交互平臺。比如通過師生交流平臺,及時了解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和對學校的建議,將學生的合理訴求及時解決,并對不良情緒及時疏導,將矛盾解決在萌芽中;通過開辦網上心理課堂,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開展心理咨詢與疏導,建立師生間互動、學生間互動的心理交流平臺;通過開辦網上黨校,普及黨的歷史、制度與章程,開展黨員培訓與學習交流;通過開辦網上法制講堂,宣傳法律知識與規范,引導學生學法、懂法、守法。
通過網絡在危機事件中傳遞正面信息。危機傳播中信息流動非常迅速,一旦在某一點上出現阻滯現象,往往就會流言蔓延,帶來嚴重后果。在大學校園中,大學生對危機事件的看法可能出現偏差,產生紊亂、恐慌的思想情緒,此時就需要利用各種主流校園媒體迅速跟進、填補信息空缺,宣傳應急處理辦法,幫助緩解或化解不良情緒,維護良好的校園生活學習秩序。
構建“兩課課堂教學+網絡輔助教學”的立體化德育教學模式。課堂永遠是學校的主陣地。這種在真實語境下構筑的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人際傳播模式具有網絡傳播無可替代的真實性與現場感。網絡技術在德育工作中的應用并非否定傳統的課堂教學,更不是以大眾傳播取代人際傳播。網絡媒介作為繼報紙、電臺、電視臺后出現的“第四媒介”,它與傳統媒介不是一個取代或顛覆的關系,而是一個互為補充、互相滲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最終走向融合媒介。這種融合是媒介手段的融合,也是傳播教育模式的融合。這種“融合”觀念啟發德育工作者應積極構建“兩課課堂教學+網絡輔助教學”的立體化德育教學模式。高校要積極改革“兩課”教學方式。兩課教師必須深入研究“兩課”教學方法和手段。一是網絡技術和信息資源進課堂。要將網絡焦點信息引進“兩課”,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開發富于時代性、知識性、趣味性的教學資源和學習內容。二是“兩課”內容進網絡。要發揮網絡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積極將“兩課”的內容融入德育專題網站。
不斷增強德育工作隊伍的綜合能力。目前,各高校都十分重視德育工作隊伍建設,已經建立起了一支政治思想過硬、業務能力強、高效能干的德育工作隊伍。但是,目前這支隊伍仍存在計算機網絡技術能力薄弱、工作觀念和管理方法滯后于時代發展的問題。因此,要不斷增強德育工作隊伍的綜合能力。利用媒介的能力已經成為信息時代的必備技能。身處其中的德育工作者要在網絡社會中主動出擊,貫徹“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則更需要提高認識、勤練內功,不斷提升利用網絡開展德育工作的從業素質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