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娟
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研究學生的差異,發展學生的特長,使學生群體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個性,為他們成為各種人才打好基礎。班主任的職責就是在學生成長的道路上給予他們必要的扶持和正確的引導。尊重、理解、賞識學生,使其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和發揮,讓學生在一個歡樂和諧寬松的環境中成長。由于每個學生的家庭教育、生活環境、個人經歷不盡相同,所以他們的性格、智力、能力、體力必然各異。每個學生都是家庭和社會的希望,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做到“因材施教,面向全體”,善待每一位學生,學會理解寬容,學會賞識。以下是筆者的幾點體會。
(1)以身作則,為人師表。作為班主任,要時刻注意自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影響。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無不強調身教的作用。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必須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為學生樹立榜樣。事實證明,在教育工作中要努力做到“正人先正己”,時時事事做學生的表率。如:教育學生遵紀守法,班主任就不能有違紀行為;教育學生不怕臟、不怕累,班主任就必須做到率先垂范,做好學生的帶頭人。否則,即使你說得天花亂墜,頭頭是道,而不注意自身修養,也達不到良好的效果。
(2)愛心澆鑄,真情感化。熱愛學生是教育的基礎,讓學生都體會到愛心的溫暖,真情的可貴,從而激發其學習的熱情。同一班級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能力一般不會在同一水平線上,學習不好的學生比其他學生更渴望得到家長、老師、同學的尊重與愛護,因為他們比學習好的學生承受著更大的心理壓力。作為班主任,一定要善待他們,真誠地向他們傾注愛心。用愛心啟發他們、引導他們,逐步增強他們的信心和勇氣,并耐心細致地培養他們,善待學習困難的學生,以便他們在學習上早日趕上其他同學。
人是有個性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傾向。就性格特征而言,有的學生活潑好動,有的學生沉靜穩重,有的學生倔強固執。班主任要善待個性特別的學生,對于學生的興趣、愛好,都應給予肯定、鼓勵,并加以重視和培養。因材施教,引導學生發展其特長,開發他們的潛能。
(3)理解信任,尊重學生。渴望理解和信任是人的一種正常需要,尤其對小學生來說,信任更是推動其不斷上進的力量。小學生是未成年人,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失誤、犯錯誤,作為班主任一定要善待學生的失誤,要理解犯錯誤的學生,給他們改正的機會。魏書生說過:“學生不管多么難教育,畢竟是未成年人,其內心深處一定有一個廣闊的世界,而世界必然是假惡丑與真善美并存的。教育學生時,要力爭不站在學生的對面,讓學生怎樣,不讓學生怎樣。而要力爭站在學生的角度,站在其真善美的角度提出:我們需要怎樣,我們怎樣做才能更好。這樣,學生會感到你不是在訓斥他,而是在幫助他。”
(4)正確評價,激勵學生。教師要經常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做人做事等進行評價。只有客觀公正地評價每一位學生,才能使學生信服,從而激發他們奮發向上的愿望。人無完人,但人卻是可以不斷完善的人,學生也是這樣。教師只有樹立這種觀念才能寬待學生的錯誤與缺點。寬容就是不厲聲地訓斥,不嘮叨地說教,而是讓人的心靈受到觸動。因此,教師要學會寬容,給學生多一些微笑,少一些嚴厲;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責怪;多一些寬容,少一些批評。
總之,作為班主任,應針對不同學生的表現進行激勵教育,在平凡中尋找其“閃光點”,堅定學生上進的信心;在進步中激勵學生繼續努力,爭取更好的成績;在成功中贊揚其可貴之處,激勵他不斷完善自己;在挫傷中指出努力方向,激勵學生自信自強,開發自身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