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廷須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任務。我縣——貴州省黎平縣,是2005年秋季開始開展基礎教育新的課程體系的。自從我縣開展新的課程體系以來,至今已有六個多學期了。那么,作為身在課堂一線的教師來講,我們應該如何走入“新課程”中呢?根據新課程理念的要求,回顧六個多學期來的教學課堂,筆者有如下體會。
(1)教學方式應改變。在新課程的實施中,我們的教育理念變了,同時,我們的教學方式也應隨之轉變。先進的教育理念是要通過先進的教育方式體現出來,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如果我們光是觀念轉變了而教學方式不轉變,那么,觀念轉變就失去了歸宿,失去了落腳點。所以,我們既要重視教學理念轉變的先導作用,又要重視教學方式的載體作用。在新課程條件下,教學方式的轉變主要表現為如下層面: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注重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的培養,引導學生學會質疑、調查、探究地學習,在實踐中學習。而不是傳統教學中的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以教為中心,學為教“轉”。教學就是教師對學生的“培養”活動。②教師的教學方式,重要的是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信任學生的自身的學習能力,營造一個輕松、寬容的課堂氣氛。③教學活動具有創造性,能結合課堂具體情景和發揮學生的學習興趣。知識的學習不必遵循固定不變的程序,應根據學生的需要因勢利導。學生的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不必將知識作為“絕對的客觀真理”強加給學生。
(2)教師角色與教學行為應改變。新課程不僅要求教師的教育理念要更新,教學方式要轉變,而且還要求教師的角色與教學行為也要改變。在新課程的要求下,教師的角色與教學行為分別應有如下的變化。①教師角色的變化:a.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上看,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師應從過去的僅作為知識傳授者的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而是以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為重心,引導其整個個性的和諧、健康發展。說具體一點,就是要求教師第一應該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第二應該是學生人生成長的引路人。b.從教學與研究的關系上看,教師應該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于教學情景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并對自身的行為進行反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探究,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c.從教學與課程的關系上看,教師應該是新課程的建設者與開發者。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學與課程是彼此分離的,教師被排斥于課程之外。新課程提倡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要求課程必須與教學相互整合,教師必須在課程改革中發揮主體作用,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d.從學校與社區關系上看,教師應該是社區型的教師。新課程特別強調學校與社區的互動,重視挖掘社區的教育資源。因此,教師的角色必須從僅僅是專業型教師、“學校型”教師,拓展為“社區型”教師,強化其“開放型”角色。②教學行為的變化。a.在對待師生關系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贊賞。所謂尊重,就是教師“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做人的價值,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所謂贊賞,就是要求在尊重的基礎上,還要學會贊賞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興趣、愛好、專長;贊賞每一位學生所取得的一切(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對學生付出的一切努力表現出善意;贊賞每一位學生對教科書內容的質疑和對自己的超越。b.在對待教學關系上,新課程強調幫助、引導。在促進學生方面,教師的職責在于幫助學生;在實施教學方面,教師的本職在于對學生進行引導。c.在對待自我上,新課程強調反思。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教學反思會促進教師形成自我反思的意思和自我監控的能力和意識。新課程非常強調教師的教學反思。d.在對待其他教育者的關系上,新課程強調合作。如不同年級,不同學科的教師間的合作。除此之外,教師還必須加強與學生家長的聯系與合作,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因此,廣大教師應進一步的更新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教學行為和教學手段,積極、自覺進行自身的繼續教育,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從實踐中學習,在反思中進步,努力盡快地提高教師職業的專業化水平,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實施好新的課程體系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