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再文 李 剛
[摘要]多層治理是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形成的一種新型區域合作協調機制。在多層治理模式中超國家、國家和次國家、非政府組織等行為體共同參與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其目的在于實現參與合作各方利益。這一治理模式彌補了當前區域合作中出現的諸多缺陷和不足??偨Y和借鑒歐盟多層治理的經驗,將有利于我國區域合作的順利發展,并有助于解決我國區域合作過程中所面臨的體制上的矛盾和不足。
[關鍵詞]區域合作;協調機制;多層治理
[中圖分類號] F06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09)09-0048-06
一、引言:當前我國區域合作面臨的困境
由于我國地域廣闊、區位優勢異同、資源稟賦不一等各種原因,造成了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多元”結構。有的省區富可敵國,有的省區尚處于溫飽階段,有的則位居其中,通過區域合作,建立區域間協調互動機制,是解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重要途徑之一。中央在“十一五”規劃中明確指出,鼓勵和支持各地區開展形式多樣的區域經濟協作和技術、人才合作,形成以東帶西、東中西共同發展的格局。但是,就目前實際情況而言,我國區域合作進展并不順利,僅有的少數幾個區域合作組織大多是形式重于內容,實際上還是“各自為政”,距離真正意義上的合作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導致我國區域合作面臨著重重困境。
首先,區域合作中存在著“集體行動”困境。著名經濟學家奧爾森(Olson.Mancur)在其《集體行動的邏輯》中認為,在集體行動中,盡管成員的行為目標具有一致性,但他們之間的利益沖突也不容忽視。因為在一個較大集體中,利益沖突帶給合作的破壞力往往大于利益一致帶給合作的凝聚力。原因有三個方面:其一是在區域合作中,可以預見的收益對于合作者來說是模糊的、籠統的。這種具有不確定性的遠期收益,缺乏足夠的吸引力使地方政府自愿地支付一定的成本來參與合作;其二是缺乏合理的“選擇性激勵手段”。無論是“中心-外圍”理論,還是“軸心-輻條”理論均表明,市場機制不但不足以改變經濟發展的不均衡現象,反而會強化這種不均衡。不均衡的經濟發展水平對區域合作構成了較大的威脅。因為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意味著不同的利益訴求,意味著合作利益分配和成本分攤也是不均衡的。在缺乏合理的“選擇性激勵手段”的情況下,合作利益分配和成本分攤的不均衡會使一部分合作者失去合作的興趣和動力。[1]第三,缺乏一套完整的具有約束力、自動實施(self-enforcing)的制度。目前我國區域合作主要采取非制度化的協調機制,參與合作的地方政府間的協議往往缺乏法律效力和穩定性。這種非正式制度的協調機制一般采取集體協商的形式,沒有固定的、正式的談判機制,一旦涉及到實質性的利益時,就會因為分歧太大而無法合作。[2]
其次,區域合作中存在著“囚徒博弈”困境?!氨緛韰^域合作應該是有利于避免有限資源的浪費和無序的市場競爭、有利于優勢互補而實現更高收益,但是各地區的個體理性按市場法則所得到的結果卻并不是經濟的,有時會發生類似‘囚徒困境的情況”。[3]在區域合作過程中,地方政府具有兩種角色——地方管理者和區域合作的參與者,不過,他們所扮]的這兩種不同角色是有根本區別的:在其轄區內,地方政府是轄區內公共利益的代表;在參與區域合作的過程中,地方政府又是本轄區內公民利益的代表。也就是說,地方政府具有“經濟人”特質。因此,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地方政府在區域合作中的博弈的原則是“趨利避害”;博弈策略是“先利己而無論利他”。地方政府的這種理性的微觀抉擇必然會導致非理性的宏觀結果。
第三,區域合作中存在著“公地悲劇”困境。美國科學家格雷特·哈丁說:“在信奉公用地自由化的社會中,每一個人都被鎖在一個迫使他在有限的范圍內無節制地增加牲畜的制度中,毀滅是所有人都奔向的目的地”[4]對于區域合作來說,許多資源如水資源、大氣資源等的使用均不具備排他性,即便某一地區實施對自然資源保護性措施,該地區卻無法保證和促使相鄰地區也采取同樣的保護性措施,更不能阻止別的地區分享實施該措施所帶來的收益。另外,如果某地區自覺地限制對特定的自然資源的使用量而受到損失時,不僅無法得到合理的補償,相反,該地區還會給那些不限制使用資源的地區帶來額外的收益。這些都會導致區域合作中“公地悲劇”的發生。
雖然導致我國區域合作中出現種種困境的原因是多樣的,但是我們認為,缺乏順暢的協調機制應該是其中的原因之一。鑒于此,本文將在吸收現有文獻精髓的基礎上,試圖從多層治理(Multi-level governance)的角度,借鑒歐洲聯盟的成功經驗,探索一種具有普遍性的區域合作協調機制,并嘗試以我國“長三角”為例構建一個區域合作協調機制。
二、多層治理:一種新的區域合作協調機制
多層治理理論是在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以歐洲過去分合的歷史和當代歐洲一體化的發展實踐為依據提出來的,從治理模式的角度揭示歐洲聯盟內部國家間如何協調利益沖突,以至形成一個運作有序的共同發展整體的理論。
1.多層治理的基本內涵
多層治理的思想源于治理理論,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把多層治理看作是治理理論在國際合作或區域合作中的運用。在政治學領域,治理定義為“一系列活動領域里的管理機制,它們雖未得到正式授權,卻能有效發揮作用。與統治不同,治理指的是一種由共同的目標支持的活動,這些管理活動的主體未必是政府,也無須依靠國家的強制力量來實現”。[5]在區域經濟學領域,治理被定義為:“內生于一個有共同利益的群體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制度安排,通過這些制度安排,形成群體的正式或非正式組織,實現組織主體的集體活動,設定并實現組織的功能和目標”。[6]從上述治理的定義中我們可以發現,治理主體間的協調主要局限于橫向協調,而缺乏縱向協調。歐盟的多層治理模式則是兼有橫向和縱向的雙維度的治理模式,因此,多層治理理論除了具有一般治理思想的基本內涵外,還具有自己特定的內涵。
多層治理最初是蓋里·馬克斯(Gary Marks)于1993年在對歐洲共同體的結構政策進行分析時提出的,隨后經過馬克斯本人和里斯貝特·胡奇(Liesbet Hooghe)、貝阿特·科勒—科赫(Beate Kohler-Koch)、彼特斯和皮埃爾(G. B.Peters and J. Pierre)、艾德伽·葛蘭德(Edgar Grande)、弗里茨·沙普夫(Fritz W.Scharpf)等多位學者的發展,該理論日臻完善。他們把多層治理定義為:“多層級治理是在以地域劃分的不同層級上,相互獨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諸多行為體之間所形成的通過持續協商、審議和執行等方式作出有約束力的決策的過程,這些行為體中沒有一個擁有專斷的決策能力,它們之間也不存在固定的政治等級關系”。[7] 從定義中我們可以發現多層治理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參與行為主體的多元性和決策主體的多層級性。在多層治理這一治理模式構架下,有多種行為體共同參與。在多種行為體共同參與的情況下,決策權限由不同層面的行為體共享,而不是由成員國政府壟斷,治理的進程也不再排外性地由國家來引導。從決策權分布的領域來看,歐洲治理并非僅僅局限于國家政府或某個超國家機構手中,而是散布于以地域為界的不同層級之中,超國家行為體、國家政府、區域行為體(如地方各州政府)以及擁有執行權力的代理機構等都可以成為決策主體,直接參與決策。盡管不同層面的行為體、影響力和決策方式不盡相同,但是各個層面之間并不是彼此分離,而是在功能上相互補充、在職權上交叉重疊、在行動上相互依賴、在目標上協調一致的,由此形成了一種新的集體決策模式。
第二,各個行為體之間的關系是非等級的。也就是說,超國家機構并不凌駕于成員國之上,并且成員國、次國家政府與超國家機構之間不存在隸屬關系。[8]雖然像歐洲中央銀行、歐洲法院這樣的超國家機構在其政策管轄范圍內具有特定權限,但這種權限的效力范圍畢竟是十分有限的,同時,各成員國對歐盟決策的影響是通過集體決策機制體現出來的。在此過程中,單個成員國對決策的控制能力正在逐漸下降。此外,歐洲一體化的發展模糊了國內與國際的界限,許多歐盟成員國甚至直接將歐盟政治看作是國內政治而不是單純的外交政策。盡管如此,歐洲政治和國內政治不是相互隸屬的關系。各成員國政府既不能壟斷歐盟政治,也不能壟斷國內各政黨和利益集團等非國家行為體與歐盟政治的聯系。也就是說,多層治理強調權力非集中的、開放的運用。
第三,多層級治理體系具有動態性。我們不能準確界定各層級在歐洲治理中的功能,因為它會隨著時間和政策領域的不同而變化。也就是說,多層級治理的參與主體和層級會因為它們所面臨的政策任務和治理形式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在不同層級進行協商時,多層級治理體系采用的是非多數同意(non-majoritarian)的談判協商體系。[9]由于體系具有非等級特性,不同等級的行為體之間顯然缺乏實行多數表決機制的條件,而一個非多數同意表決機制有助于多層治理形成一個靈活的、動態的協商體系。
2.多層治理:一種新的區域合作協調機制
傳統意義上的區域合作協調機制主要有市場機制、治理和等級制(政府)三種。其中市場機制是最為常見的區域合作協調機制,也最為自由主義倡導者所推崇。他們認為市場機制通過“無形之手”(invisible hand)可以對資源進行有效配置。[10]但是外部性、壟斷、公共產品和信息不對稱的存在,表明了市場機制作用的局限性,人們也逐漸意識到僅憑市場并不能確保資源配置的效率和社會福利的改進。自從馬克思和凱恩斯以來,政府計劃的調節作用日益受到重視,人們對政府在矯正“市場失靈”方面給予了厚望。但是,政治腐敗、權力尋租和低效率現象,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政府由人們所期望的“援助之手”(helping hand)變成了“掠奪之手”(grabbing hand)。鑒于存在著市場和政府雙失靈現象,越來越多的人期待著以治理機制來更有效地協調社會、經濟等領域的事務,但是正如鮑勃·杰索普所說的那樣:“雖然以治理機制對付市場或國家協調存在的失敗,我們仍不應當忽視一種可能:以治理取代市場或等級統治有時也會是失敗的”,這是因為“治理替代市場并不能消除影響資本主義順利運行的深層次障礙,原因是治理沒有用非資本主義原則取代市場原則”。[11]杰索普還認為治理機制與現行政治體制之間存在著兼容問題,治理機制與政府機制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其協調效果往往取決于人們對政府的評價。另外,治理機制本身也存在著諸如治理對象界定不清等問題。如此種種原因導致了“治理失靈”。
在上述幾種區域合作協調模式中,雖然它們各有優缺點,但是人們對治理協調機制卻偏愛有加,因為人們常常將“治理失靈”的大多數原因歸咎于市場和政府的作用?;蛟S正是對治理協調機制的偏愛,促使人們繼續完善和修正治理協調機制的不足和薄弱之處。對于歐洲聯盟這個高層次的區域合作,有關專家學者雖然從各個角度,運用各種理論(如政府間主義、超國家主義、功能主義和聯邦主義等)對此進行解釋,但是均未獲得一個完全令人信服的結果。不過自從蓋里·馬克斯于1993年提出多層治理理論以來,這一理論不僅在大多數學者中間引起了巨大反響,而且還被歐盟的官方機構所認可和采納,成為歐盟的官方語言。[12]這種現象標明,多層治理已經成為了區域合作的一種新的協調機制。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認為,“多層治理”作為區域合作的一種新的協調機制,承載了超越傳統意義上的治理的內涵,它在本質上是一個意圖解構和軟化政府的概念,即針對僵硬的國家機器和官僚組織進行制度設計的改造。“多層治理”當中“超越傳統意義上的治理”的內涵,為我們討論區域合作構建一套靈活的協調機制安排提供一個理論平臺。區域經濟合作伴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貨物和資本在區域間流動和交易,如何發展“沒有政府的治理”[13]來協調不同國家、不同區域、不同行為體間的利益關系、促進經濟合作成為重要的命題?!岸鄬又卫怼狈妒竭m宜于協調區域合作中的矛盾,而采取政府或者市場機制來協調將面臨諸多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多層治理”便是特別適宜的協調方式。它們的典型邏輯是進行談判和協商,謀求通過談判和協商實現共同目標。
目前,有的學者將多層治理理論廣泛應用于歐洲一體化、新型民主模式的形成等方面的研究,并形成了一個以多層治理理論為支持系統的區域合作協調機制的建構過程,[14]相對而言,本文所謂的“多層治理”主要是針對區域經濟合作中,政策形成、運用及資源配置跨越行政區劃邊界的問題而提出的,是一種區域合作層面的多層治理。引入這一概念旨在強調:區域經濟合作要打破行政區劃的約束,突破不同行政區劃的政府各自為政的“囚徒困境”;建立一種“軟化”行政區劃政府的“超政府”合作管理組織協調機制。在這方面,歐盟一體化就是應用多層治理協調機制的一個成功范例。
三、歐洲聯盟:多層治理的一個成功范例
1.歐盟經驗
當今世界區域合作的成功范例莫過于歐洲聯盟。在縱向上,歐盟區域合作的組織體系形成了超國家、國家、跨境區域、地方等多個等級層次,實現了各個層次的權利平衡和利益表達機制的暢通。在橫向上,歐盟的區域協調組織機構名目繁多,在整個區域合作政策的制定、執行和反饋過程中擔當著重要的角色,日益彰顯出公共部門、私營機構與第三部門的“合力”作用。在這些組織群體中,區域協會、銀行、利益團體、政策聯盟、政黨、公共輿論等成為協調區域合作利益沖突的幾股重要的力量??偨Y歐盟區域合作經驗,有利于我們在區域合作中引進和構建多層治理協調機制。
第一,決策過程的多層次性兼顧了各方的利益,有效地破解了區域合作中存在的“集體行動”困境。從國際關系理論“政府間主義”的視角來看,歐洲聯盟呈現出一種“政府間”國際組織的特征,這一國際組織是為了實現成員國之間共同的特定目標而成立的,其行動的合法性來源于成員國之間共同達成的協議和政策。歐盟政策的創議和形成過程都有多層行為體的參與和介入,協議和政策的形成采取相互調整模式。在這一模式中,各層級和各個成員間沒有共同行動的義務,每個層級和成員都根據自身的情況自主地支配自己的行為。然而,每個層級和成員的政策選擇都是在判斷其他層級和成員的行為后作出的,各層級和成員的政策也會因其他層級和成員政策的調整而不斷調整,并最終達成各方都能接受的政策。這種多層互動決策模式兼顧了各方各層級的利益,使得每個層級和成員的利益在集體行動中均能得到保障。
第二,完善而嚴密的多層協商制度保證了信息的通達,有效地破解了區域合作中存在的“囚徒博弈”困境。歐盟在協調各方利益時,為了確保各行為體的意見及利益訴求及時準確地在參與者之間進行傳遞,他們采用了公開協調方式。這種協調方式最早應用于《阿姆斯特丹條約》中有關就業問題的條款的制定。[15]其主要做法是:首先在綜合考慮各方利益要求的基礎上,確定一個共同的政策目標,并將這一共同目標以“國家行動計劃”的形式加以確定,然后由委員會組織評估各國的行動結果并由理事會向各國傳達,再根據成員國的客觀要求確定執行標準,對各國行為起指示和約束作用。通過制定具體目標和適應不同國家地區差異的措施,將指導路線轉化為國家或地區政策。最后由監督機構對成員國的執行情況進行監測、定期評估并組織成員國之間相互學習。[16]公開協調方法是一項更加具有分散性和多元性的治理協調機制。由于成員國在不同政策領域采取不同措施,而在歐洲層次上進行一致的政策協調,從而使得各種分散的政策能夠有效銜接,避免隨經濟一體化發展而帶來的政策摩擦;同時,它還能拓展成員國的活動空間、增進它們之間的密切合作,并使成員國各自的國內政策有機結合起來。[17]總之,順暢的信息溝通機制,避免了區域合作過程中“囚徒博弈”困境的出現。
第三,完善的法律制度框架約束了成員行為的隨意性,有效地破解了區域合作中存在的“公地悲劇”困境。相關的政策制度不僅是行為主體制定的,而且還對行為主體的行為構成制約。在歐洲一體化的漸進性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整套歐盟法律體系,多層治理的法律保障體現在歐盟法律對超國家機構和主權國家在歐盟治理中權力分配(立法、行政和司法)的界定,以及歐盟法律在歐盟整體層次、成員國國家層次和地方政府層次的適用性。歐盟法律的直接效力和優先性原則保證了歐盟超國家機制的行為能力,歐洲法院是歐盟多層治理法律保障的實施主體。[18]國家層次和次國家層次是歐盟政策執行的主要行為體,但要受歐盟委員會和歐洲法院的監督,歐盟層次的治理也受制于成員國層次的約束,從而形成了一種新型的行政權力制衡關系。歐盟多層治理的法律保障機制為歐盟的制度表述和制度實踐的統一提供了基礎,有效地約束了行為體決策和行動的隨意性,并成為推動歐盟多層治理發展的重要前提。
2.歐盟經驗的啟示
第一,在區域合作中需要廣泛的參與。目前我國的區域合作大多限于政府層面,居民和企業只能在政府間達成的協議框架內被動參與。其實政府并沒有足夠的力量來獲取全部居民和企業的真實信息,也就是說,在區域合作中居民和企業的利益僅僅通過政府是無法得以充分表達的。實際上,居民和企業不僅僅和政府一樣是區域合作的重要的參與者,在某種意義上說,居民和企業才是區域合作邏輯起點和微觀基礎,政府只是他們公共利益的代表。另外,居民和企業通過主動參與區域合作的方式表達他們的利益訴求,也改變了以往過去那種區域合作政策“自上而下”單一通道。因此,在區域合作中,拓展居民和企業的參與范圍,充分體現他們的利益,將會提高區域合作的效果。
第二,建立區域合作協調機制。區域合作的參與者既掌握不同的資源和權利,也受到不同的約束,他們之間便形成了各種各樣的關系。這些關系中既包括一致利益,也有利益沖突,建立協調機制便成為必要了。由于區域合作參與者之間所存在的持續、復雜的利益關系,產生于合作的終極目標,合作目標又是經過所有參與者共同認可的。因此,當參與者之間出現利益沖突時,不應通過頻繁地修改總體目標來協調利益沖突,而應通過設立協調機制來時時協調這種沖突。
第三,建立健全法律法規?,F代市場經濟作為一種有效運作體制的條件是法治,而法治則是通過其兩個經濟作用來為市場經濟提供制度保障的。法治的第一個經濟作用是約束政府,約束的是政府對經濟活動的任意干預。法治的第二個經濟作用是約束經濟人行為,其中包括產權界定和保護、合同和法律的執行、公平裁判、維護市場競爭等。[19]法治的這兩個作用在區域經濟合作問題上不僅存在,而且它還增加了一些特別的內涵,即約束參與合作的地方政府對經濟合作的任意干預、約束參與者行為、減少甚至杜絕合作成員“搭便車”的行為,以及合作組織機構偏離公平原則的權力運用行為。因此,法治是確保區域經濟合作穩固與發展的基礎。
四、構建中國區域合作“多層治理”體系:以“長三角地區合作”為例
受計劃經濟的影響,我國各省區市間經濟發展各成體系,缺乏必要的聯系。改革開放后,隨著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飛速發展,我國逐漸融入到國際社會中,區域合作也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與歐盟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雖然歐盟經驗并不能完全套用到我國區域合作中,但是如果把我國的每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看作一個利益主體的話,我們完全可以借鑒其成功經驗來加強我國的區域合作。本文將以我國經濟較為發達的“長三角”為例來說明如何構建“多層治理”視角下的區域合作。
長三角地區地跨東、中部兩大經濟板塊,是全國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但是卻長期面臨著“整而未合”(聯合早報網訊,2007-12-02)的尷尬境地。如何形成一個協調有序的地區經濟共同增長的機制,以合理利用資源,保持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呢?對這一問題的探討,不僅有助于改變長三角 “整而未合”的不利局面,而且對其他區域合作組織也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根據歐盟一體化的成功經驗,我們認為區域合作的多層治理體系應該包括:各級參與合作的地方政府及中央政府、區域合作組織機構和相應的法律基礎設施等(見圖1)。

1.設立多方參與的合作機構。歐盟經驗表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區域協會、利益集團、政策聯盟、居民和企業在多層治理協調機制中都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因為就目前全球經濟形勢來說,區域合作已經不是單純的政府行為,已經不是緊緊依靠政府指令就能完成的事情,它需要多方共同參與、溝通和協調。
我國是單一制國家,以往區域合作主要通過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的協調方式進行。在長三角區域合作中,這種協調方式至今仍在發揮著相當大的作用。但從區域公共管理的角度來看,治理紛繁雜蕪的公共事務尤其是區域性公共事務,沒有絕對的醫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因此,針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區域合作問題,必須借助于等級制、市場機制、自組織制等混合機制來對其進行“多中心、多層次”治理,形成縱向政府間以及政府、企業、民間組織等通力合作的組織間網絡機制。這種機制的形成可以通過設立合作機構來實現。
2.制定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規。歐盟在一體化的每個階段都制定相關法律,成員國依此實施了一致的對外政策,既加強了內部的合作與交流,又使一體化不斷地向更高的形式發展。省區與省區之間或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經濟合作更應如此。在國家宏觀的地區政策框架下,通過制定相應的規范性法律法規,一方面有助于加強長三角內部合作的基礎和相互間的利益協調;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加強對外合作,尤其是推動中國東中西部地區的協調發展。需要指出的是,長三角地區經濟合作的法律法規著力于該地區的資源利用和區位優勢,而國家性地區政策主要著力于全國資源的利用、產業結構的協調并根據不同地區特點尋求相應的經濟增長點。
規范長三角地區合作的這一法律體系應該包括它所要界定的利益主體及其所協調的范圍、區域協調的總體規劃與進度、區域協調發展基金的來源及其使用標準、專門的區域合作協調與促進機構的職責與任務、區域協調效果的評判與糾正等等。這些對長三角區域合作具有長遠意義。
3.設立一個區域合作的協調和促進機構。以談判機制為基礎而建立的區域經濟合作,客觀上需要有一套緊密的制度性組織機構為各成員提供一個經常性的談判和仲裁場所。歐洲經濟一體化制度性合作色彩較濃,因而其組織化程度和規范強度較強。為保證制度性組織機構行使權力,歐盟要求各成員讓渡部分經濟主權,由超國家機構統一調控。從關稅同盟開始,隨著一體化的深化,各成員讓渡的主權相應增加,歐盟已逐步建立起了一套結構緊密的“超國家共同體機構”。
我國各大經濟區域(包括長三角地區)為實現一體化的目標,也可以嘗試成立一個在中央政府協調下的跨行政區的協調管理機構,該機構負責使用區域合作協調與發展基金(即類似于歐盟的“聚合基金”和“結構基金”)。中央政府對區域內大型建設項目的撥款可直接撥至該機構管理;二是中央政府明令區域內地方政府以地方財政收入的一定比例上繳協調管理機構。
五、結語與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多層治理是在歐盟一體化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區域合作協調機制,是歐洲人應對全球化挑戰、探索改善自身生存環境的嘗試。它在決策過程中實現了主體多元化,形成了超國家、國家、跨境區域、地方等多個等級層次的合作體系,這樣做的目的不但增大了集體利益,還兼顧了各方、各層級的利益,提升合作方參與合作的積極性。為了合理和及時處理合作者利益沖突,多層治理模式中還包含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規體系??偨Y和借鑒歐盟的多層治理經驗,有助于推進我國區域合作順利進行,并有利于解決區域合作中面臨的體制矛盾。
由于多層治理從其發端到現在僅有二十年左右的時間,尚處在發育成熟時期,其中的很多內容還未定型,諸如“多層治理”重視治理的協調機制的作用,而對非國家機構和社會行為體的參與卻未作充分的探討;再如,多層治理強調治理而非統治,要讓多種利益主張、多種利益集體在缺乏權威統治的情況下,實現和諧自治,是否會走入烏托邦的世界等問題均值得作進一步的研究。不過對于一個正在興起的新型理論來說,存在缺陷和不足也在所難免,或許正是這些不完美的存在,才激勵著我們對此問題作進一步的探究。
[參考文獻]
[1]卓 凱,等.區域合作的制度基礎:跨界治理理論與歐盟經驗[J].財經研究,2007,(1):55-65.
[2]蔡 嵐.區域政府合作難題的理論闡述[J]. 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7,(6):69-71.
[3]陳瑞蓮,等.試論區域經濟發展中政府間關系的協調[J].中國行政管理,2002,(12):65-68.
[4]Hardin.Garett.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J]. Science, 1968,162: 1243-1248.
[5]俞可平.治理與善治[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2.
[6]孫 兵.區域協調組織與區域治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6.
[7]Philippe Schmitter, How to Democratize the European Union…andWhy Bother?[M].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2000:35.
[8]E. Grande.Institutions and Interests: Interest Groups in theEuropean System of Multi-Level Governance[Z].Working Paper,No. 1, Chair for Political Science, TU München,2001:7.
[9]E.Grande.Multi-Level Governance: Institutionelle Besonderheitenund Funktionsbe-dingungen des Europaeischen Mehrebenensystems[A].in E. Grande and M. Jachtenfuchs eds.,WieProblemlesungsfaehig ist die EU? Regieren im EuropaeischenMehrebenensystem[C].Baden-Baden: Nomos, 2000:11-30.
[10]李 剛.如何理解無形之手[J].中國經濟問題,2007,(4):33-39.
[11]鮑勃·杰索普.治理的興起及其失敗的風險[J].國際社會科學雜志(中文版),1999,(1):31-46.
[12]朱貴昌.多層治理理論與歐洲一體化[J].外交評論,2006, (12):49-55.
[13]錢穎一.現代經濟學與中國經濟改革[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3:211-212.
[14]王 健.“復合行政”的提出——解決當代中國區域經濟一體化與行政區劃沖突的新思路[J].中國行政管理, 2004,(3):44-48.
[15]European Commission.Involving Experts in the Process ofNational Policy Convergence[A]. Report by “Governance”-Working Group 4c, European Commission[C].2001:6.
[16]Robert Kaiser and Heiko Prange.A New Concept of DeepeningEuropean Integration?-The European Research Area and theEmerging Role of Policy Coordination in a Multi-level GovernanceSystem[M/OL].European Integration online Papers (EIoP), Vol.6, 2002:18.
[17]吳志成,李客循.歐洲聯盟的多層級治理:理論及其模式分析 [J].歐洲研究,2003,(6):100-113.
[18]劉文秀,等.歐洲聯盟多層治理的理論與實踐[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5,(4):123-129.
[19]錢 穎一.市場與法治[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0,(3):1-11.
The Coordination Mechanism of Regional Cooperation:Theory of Multi-level Governance and EU Experience
Wang Zaiwen1,2,Li Gang3
(1.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 China;2.School ofEconomics,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Beijing100048, China;3.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Bengbu233030, China)
Abstract: The Model of Multi-level Governance is a new type coordination mechanism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which forms in the process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In this model, actors including supranational, national, sub-national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so on, together participate in the policy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for the aim of realizing all participants benefit. This governance model has made up many flaws in the current region cooperation. Summarizing and drawing on the experience form the EU multi-level governance will be conducive to smooth development of China 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to resolving the institutional contradictions of China's regional cooperation.
Key words: regional cooperation; coordination mechanism; multi-level governance
(責任編輯:張改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