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章盛 張宇豐
摘要隨著我國從計劃經濟體制社會向市場經濟體制社會轉變,舊工業經濟發展模式逐步向循環經濟模式演變,新的經濟形式和生態因素的介入,致使社會生產方式不斷趨于生態化。本文立足于生態文明,從經濟產業角度入手分析生產方式的生態化轉型,并運用系統生產,循環經濟以及生態產業建設等相關理論,努力探索生態化的生產方式的構建。
關鍵詞生態化生產方式 循環經濟 生態產業 綠色消費
中圖分類號:X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9-208-02
一、生態文明的內涵及要求
近年來,隨著我國科技的進步和工業化的形成,經濟得以高速增長。然而,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這種舊工業化的生產方式同時引發了嚴重的生態危機,如資源耗竭,環境破壞等,嚴重制約了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于是國家開始關注資源與環境對于經濟建設的影響,并逐步引進國際推行的環保政策的最新成果。由“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模式到“抓源頭,零污染”的“清潔生產”模式,再到“多重循環回饋式”的循環經濟模式,生態因素被一步步融入生產領域。而當前,在倡導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時期,我們急需實現經濟的生態化轉變和生產方式的生態化轉型。
(一)生態文明的內涵
十七大上,胡錦濤總書記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要使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首次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黨和國家努力的新方向。生態文明是一種新的文明形態,它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為內涵,以實現人類的永續發展為最終目標。其根本在于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從產業經濟角度講,生態文明更多得體現為一種可被實際運用的“理性指導”,是人類在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基礎上創造符合‘自然意志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生產觀念與行為準則。
(二)生態文明的要求
生態文明要求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要求在人們生產生活的過程中融入更多的生態因素,最終實現人——經濟——社會與自然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馬克思認為人、經濟、社會與自然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促進了人類的文明進步和歷史發展,其中社會實踐方式——即生產方式的改進與發展起到了決定作用。生態文明作為應對工業文明引發的生態危機的有效途徑,是一種積極的生態保護成果,其產生和發展有賴于社會生產方式的革新。因此,積極推進生產方式的生態化轉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
二、現代生產方式的演進過程
自我國建國初至今,經濟發展經歷了多個不同時期,社會的生產方式及人們的生產觀念也有了較為明顯的轉變:
(一)末端治理時期
新中國成立后,面對著世界工業大發展的外部環境和中國千瘡百孔的內部環境,振興經濟成為國家的首要任務。于是國家大力發展粗放型經濟,重污染,高消耗,高投入的工業得到快速發展,在使我們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也嘗到了惡果,氣候變暖、森林退化、土地沙漠化、臭氧層破壞等問題日益凸顯。介于此,我們開始自覺地尋求新的發展模式。改革開放后,我國開始推行“將企業外部環境成本內部化”的“末端治理”模式,通過稅收政策及法規的制定,將企業因破壞環境與浪費資源帶來的部分效益重新由政府收回,并用于反哺環境,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污染的高速擴散。
(二)清潔生產時期
“末端治理”是西方國家集中發生大范圍環境污染后,無奈的補救措施。其走的是一條“治標不治本”的路,往往導致廢棄物的空間轉移,達不到“無害化”的目的。20世紀70年代,新興的“清潔生產”是對于生產的一種新思維,它要求企業通過根治源頭,控制生產過程來達到降低污染排放,甚至達到“零污染”。在這種理論的指導下,我國于九十年代引入“清潔生產”并在部分企業示范,同時圍繞立法和政策很快的推出《清潔生產促進法》。然而,在我國科技力量尚不具備,行政管理水平尚不健全,生態文明程度尚不深入的特定時期,推行清潔生產顯得有些倉促。加之清潔生產自身只針對個體和不易監管的弊端,其主導地位很快為“循環經濟”所取代。
(三)循環經濟時期
“循環經濟”是一種全新的發展理念、發展模式和經濟形態。它是人類對傳統發展模式反思后的創新,是對于人與自然關系認識上不斷升華的結果。它借助于生態系統和生物圈的認識,特別是產業經濟代謝研究,找到能使生產與再生產完美銜接,經濟體系與生物生態系統正常運行相匹配的可能的革新途徑,最終實現建立理想的生態經濟系統。國際上,德國和日本是循環經濟的先驅。一經推出,便得到很快普及。然而我們注意到,“任何改革都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具備的情況下才能開始的”。我國目前生產力發展的大部分來自外資的投入,依靠的是出賣廉價勞動力,科技并不先進,同時,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為環保政策的落實及生態文化的深入帶來極大的障礙。政府管理上的低效率也是推行循環經濟不容忽視的“瓶頸”。因此,我國在實行循環經濟的問題上應當理性思考,深刻研究經濟產業生態化的實踐途徑,立足中國實情,通過對人、自然、經濟以及社會的系統全面整合,徹底實現生產方式的生態化轉型。
三、生態化生產方式及其構建
生產方式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人們運用勞動能力生產使用價值的實際生產過程。”。生產方式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范疇,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的統一。它們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共同組成生產的循環運動體系。它為促進人與自然協調,經濟與環境融合,形成“人—自然—社會”全面均衡發展的生態化生產方式提供了內在構架。
(一)生態化生產方式
歷史上,人類的每一種文明形態都是在一定社會生產方式的基礎上形成的。每當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引發社會革命而形成新的社會生產方式,原有舊的社會文明形態就當然為新的文明形態所取代。當代綠色革命推動下產生的可持續生產方式,必將形成替代工業文明的生態文明。
而“生態化生產方式”恰恰符合了生態文明的內涵及要求。它是一種立足循環經濟,關注生態環境,同時注重生產內部關系,再生產環節以及產業經濟實踐的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方式。其一,它立足循環經濟,倡導一種資源與產品的循環反饋式生產模式,實現了低消耗、低排放、高循環和高利用。其二,它正視自然,注重實踐。具體來講,生態化生產方式出于生態利益考量,以科技為支撐,以文化為先導,以生態產業為實踐基礎,以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能量轉化和生物代謝的規律為依據,充分考慮經濟產業間的緊密聯系,并在集中了“末端治理”,“清潔生產”以及“循環經濟”優勢的基礎上構建發展起來的一種系統全面的生產方式。其最終目的在于實現“人——自然——社會”的全面均衡發展。
(二)生態化生產方式的構建
要實現生產方式的生態化轉型,就必須充分運用生產方式生態化演變過程中的實踐經驗,系統的認識生產方式的內在結構及外部運作。生產方式內在結構表現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它們共同構成生產方式改進的內在動力;生產方式的外部運作體現為循環經濟和生態產業的系統化運行。因此,生態化生產方式要合理運用生產方式的理論基礎與實踐經驗,從科技、文化、經濟和社會四個層面上加以構建。
首先,生態化生產方式的構建要以科技為支撐,文化為先導。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環保科技的創新。而作為其實現過程的生產方式生態化轉型更要依賴于科技力量,鄧小平同志就曾提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而生產力的進步必然引起生產方式的革新。因此,加強科技創新,引導綠色生產力及綠色科技是促使生產方式生態化轉型的必要措施。從經濟產業的生態化轉型來看,科技創新應主要集中在如下領域:第一,鏈接人類社會與自然的微觀技術與宏觀技術;微觀技術包括納米技術、微生物技術、核技術等,宏觀技術包括水能風能及太陽能技術、生態監控技術、太空技術等。第二,聯系社會各經濟產業之間的技術,如物料轉化技術、產業規劃技術、廢物處理技術、信息技術等。第三,各經濟產業內的技術,如資源與能量循環利用技術、新材料合成技術、新能源與高效節能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等。
作為生產者,同時又是產品的消費者。其生活方式直接影響著生產與消費,同時影響著再生產的進行與循環經濟的開展。因此,構建生態化生產方式應促使人們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觀,促使人們自覺改變傳統的浮華享樂觀,減少或杜絕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的行為。建立良性的消費機制,可以正確引導資源流向,實現節能降耗和生產循環順暢,加速生產方式的生態化轉型。
其次,生產方式的生態化轉型重在產業實踐。這種實踐包括循環經濟的實踐和生態經濟產業的實踐。循環經濟能較好地推進傳統經濟的生態化轉型,是促進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國際通用環保生產模式。發展循環經濟要遵循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3R”原則,按照循環經濟的思想,生產便形成了循環運轉,實現了節能降耗。而要實現這個過程,少不了生態產業的帶動作用,生態產業是按生態經濟原理和知識經濟規律組織起來的基于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具有完整的生命周期,高效的經濟過程及和諧的生態功能的網絡型,進化型,復合型產業。它利用生態科技并通過各個生產單元或生產環節之間的系統耦合,使物質與能量多級利用,高效利用,進而達到資源,環境與能量的系統開發和持續利用,同時實施循環經濟的3R原則形成廢物減排與回流的反饋式的生態經濟模式。生態產業的高效運作將有效解決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難題,形成科技帶動下的拉動式生態產業系統,為實現全國經濟生態化轉型提供技術支撐。
再次,生態化生產方式的構建有賴于法規與政策的支持與引導。循環經濟和生態經濟都是高效的場經濟,應該由市場加以調節。然而,在生產方式生態化轉型的關鍵時期,政府的支持和引導是必要的。其一,政府政策的調節作用。政府應充分運用行政規劃和行政指導等手段對其加以調整。在經濟的生態化轉型中,政府的作用主要表現為:第一是制定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將生態經濟理念貫穿到區域經濟發展計劃和區域經濟發展建設的各個領域;第二是建立生態經濟產業園區。推動建設生態科技園區、生態經濟示范園區等;第三是建立綠色經濟核算體系。在中央和地方實行宏觀綠色經濟核算制度,研究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環境效益。同時在企業實行綠色成本和綠色效益獨立核算機制,實現環保效益的量化;四是進一步完善獎懲機制。對認真落實國家有關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產業政策、生態技術開發和推廣環保政策的企業,制定財政、稅收、價格、金融以及政府采購方面的優惠給予支持。對落后產能、高污、高耗、低效的企業實行末尾淘汰或向物質循環型和產業共生型企業轉型。第五政府應作環保的表率,宣傳普及環保知識,營造生態文化氛圍,提高公眾參與生態建設的積極性。其二,完善環保法律法規和加強環保執法力度是實現生產方式生態化轉型的必要保證。隨著今年初《循環經濟促進法》的實施,我國環境保護有了系統全面的行為準則,循環經濟發展規劃、評價指標、考核與監督、污染控制、激勵措施、生產者責任及相關生態產業政策都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規定。環保法律的制定使經濟的生態化轉型有了更強的執行依據,同時結合環保部門的嚴格執法,統一監管共同筑起“環保高壓網”,將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現實保障。
只要努力在實踐中不斷推進生產方式的生態化轉型,綜合考慮各方因素,系統調節人、自然、經濟和社會的相互關系,就能最終實現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胡錦濤.黨的十七大報告.2007.
[2]錢易.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概念.方法和案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3]鄧偉根,王貴明.產業生態學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4]生產方式的內涵及相關問題(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吳神保.循環經濟建設初探.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5.
[6]孔云峰.論鄧小平“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思想.武漢交通職業學院學報.1991(1).
[7]沈滿洪.生態經濟學.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