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亮
摘要心理疏導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視對大學生的心理疏導,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成效的關鍵。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如何正確看待心理疏導的作用以及如何使用心理疏導的方法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障礙 心理疏導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9-309-01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強調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系。”明確了把心理疏導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式,賦予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為本的理念,更加貼近學生的發展,從學生的實際問題出發來做思想政治工作。
一、當前大學生心理障礙產生的原因
心理障礙是指人對環境適應不良和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異常現象。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存在不是偶然的,導致這種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心理障礙產生的原因:
(一)社會環境的影響
從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社會仍處于轉型階段。我國各個方面的改革都在不斷的進行之中。高等教育改革、高校擴招,增加了畢業生的就業壓力。一些用人單位在招聘時明確表示,要求有兩年以上工作經驗,只有少量的用人單位招聘應屆畢業生。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并不完善,大量的擴招導致許多學生畢業后在家中待業,學生在校期間也為畢業無法找到工作而擔憂。長期以來,便會使學生對未來沒有信心,導致學生對未來生活的迷茫。
(二)家庭環境的影響
目前的在校大學生都出生在80年代后期及90年代初期,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許多學生是從父母的溺愛中長大,做事獨斷專行,不聽從父母的建議,抗壓、抗挫折能力極差。一點委屈就會大吵大鬧,怨天尤人,心理承受能力極其脆弱。學生面對社會和學校的環境便產生了落差,從而導致心理失衡。
(三)學校教育環境的影響
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我國教育的招生工作一直是以學生的學習成績、應試教育為尺度,在很大程度上沒有充分重視學生的德育和心理教育。除了書本灌輸以外,沒有采取其它的措施和方法。對學生的心理素質方面的培養也沒能給予更多的關注。學生在大學學習期間,面對激烈的競爭環境以及就業壓力,導致許多學生難以適應大學的學習環境,產生嚴重的心理負擔。
(四)學生群體間的影響
大學的學生來自五湖四海,雖然都是同班同學,但個體差異明顯,無論是從經濟條件,還是學習能力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差異。有些學生盲目攀比,認為自己的經濟條件不如其他同學,沒有更好的家庭背景,從而在生活的各個方面表現出自卑的心理。還有就是一些同學從小學中學養成的壞習慣,帶到了宿舍中來,讓宿舍的同學難以忍受。不能及時與同學溝通,又找不到問題的原因所在,長期壓抑的氛圍便會導致學生自卑心理的形成。
二、心理疏導在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必要性
心理疏導是指通過解釋、說明、支持、同情、相互之間的理解,運用語言和非語言的交流方式,來影響對方的心理狀態、改變對方的認知、信念、情感、態度和行為等,以達到排憂解難、降低心理壓力,促進人格向健康、協調方向發展的過程。在某種意義上講,“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也是一種心理活動過程。只有掌握了心理學的有關理論和方法,才能更好地去揭示人的思想形成和發展的規律,從而更有針對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社會生活的急劇變化,生活節奏明顯加快,競爭日趨激烈,導致了大學生學習、生活、就業、擇業、情感等方面壓力加大,許多同學在不同程度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面對眾多的思想包袱和心理困擾,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以他們的實際需要為出發點,要認真傾聽他們的心聲,解決內心的實際困惑,用心理疏導的方法加以正確引導。因此,“只有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形成良好的性格,才能從根本上抑制并克服不良的個性,強化并發展良好的個性心理。”
三、心理疏導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應用
第一,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咨詢體系。要在全校范圍內開展多種方式的心理健康專題講座,利用廣播、報紙、網絡等大眾傳播媒介宣傳心理健康知識。通過各種宣傳活動,普及心理健康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抗壓受挫能力和心理調節能力。設置熱線電話以及心理問題咨詢信箱,充分關注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發展動態,針對當前的實際情況,把解決思想問題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消除學生的心里障礙,培養和塑造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充分關注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第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理論水平及人文素養。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經常深入學生,準確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心理特點等,掌握與學生溝通的技巧,耐心對待身邊的每一個學生,遵循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導學生。
第三,充分發揮黨、團組織以及學生會的作用。學校的黨、團組織、學生會可通過組織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如組織文體活動、思想認識討論、社會實踐活動等,使大學生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開放、合作、互助的品質,提高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社會責任感。
參考文獻:
[1]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雷德勝,葛言.論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教育的結合.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