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瑛瑋
摘要:會計誠信問題對于保證會計質量至關重要。凡是會計質量出了問題的地方,無不和誠信有關。不誠信會給工作造成極大危害。必須采取相應的會計誠信建設工作。
關鍵詞:會計誠信 體系建設 信息質量 基礎性工作
會計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逐漸從生產職能中分離出來的一種管理職能,其本質是對經濟業務進行客觀、真實、正確地反映。雖然隨著社會的發展,會計已經不再單純地記賬、算賬和報賬,其功能延伸至參與管理和事前決策,但為所有者、經營者、使用者提供客觀真實的會計信息仍然是它的主要職能。然而客觀現狀是會計信息嚴重失實,存在大量做假、造假情況。因此,會計誠信建設問題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必須面對的問題。
一、會計誠信建設的重要性
從20世紀90年代初,國家為解決會計信息失真和經濟秩序問題制定了一系列規范會計行為的法律法規,會計誠信意識開始逐步被企業和投資者所接受,初步建立了以政府部門為主體的會計信息披露系統和會計中介為主體的會計誠信聯合體系。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未真正從根本上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會計誠信體系。隨著社會經濟的日益復雜化,會計信息失真、會計造假問題日益嚴重,會計誠信體系建設的問題,引起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因此,加快會計誠信體系建設,營造良好的會計信用環境,已成為我國目前亟待解決的重大會計問題。
二、會計不誠信的危害性
會計不誠信問題在經濟運行過程中造成了嚴重的危害主要表現在:
(一)危害市場經濟秩序
市場經濟是一種信用經濟,信用是一切經濟活動的基礎原則,沒有了信用,市場經濟就無法維系。如果市場主體采取不誠信的手段,大量的會計資料失真,不僅將直接影響國家的財稅收入,造成各項經濟指標失真,最終導致國家經濟政策與實際的偏離,影響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對宏觀經濟的有效調控,從而危害市場經濟秩序,導致嚴重的不公平競爭,損害國家及社會公眾利益,加劇信用危機。
(二)危害會計資料使用者
會計資料的質量,不單純是單位的內部事務,他已影響到會計資料使用者及時知悉、充分了解、有效利用會計資料的合法權益。中小投資者相對于大股東和代表大股東利益的公司管理層來講,是弱勢群體,他們投資的主要依據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公司所公布的有關財務信息和會計報表的可信性,而會計不誠信引發的會計信息失真,嚴重扭曲了公司股票的實際價值,直接導致投資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三)危害會計工作者自身
會計人員不誠信,輕者不得從事會計職業,重者將受到法律的制裁。銀廣廈通過偽造金融票據等手段,虛構主營業務收入和巨額利潤,為其出具嚴重失實的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的深圳中天勤會計師事務所東窗事發,其執業資格及證券、期貨相關業務許可證被吊銷,簽字的兩名注冊會計師被嚴懲就是例子。
(四)危害造假公司本身
市場是公正的,當美麗的謊言被戳穿的時候,股價也只能一瀉千里。世界通信的股價從最高峰時期的64美元跌難0.83美元。昔日的巨頭由于會計的不誠信不得不吞下自己釀造的苦果;而在我國,對上市公司披露的財務會計信息,只有8.45%的個人投資者認為完全可信。這反映出有些上市公司不惜以信用為代價,公然違背信用原則,不僅造成自身財務混亂,而且自行上喪失了賴以生存發展的“誠信”資源。
三、會計喪失誠信的原因分析
(一)信息不對稱是會計失信的前提
信息不對稱指市場經濟的活動主體具有不相同的信息。如果會計信息是對稱的,會計信息的提供者(主要指廠商)與會計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投資者)對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相同,虛假的會計信息就很容易被識破,那么就談不上會計失信的問題,甚至會計這種職業也沒有存在的必要。現實的經濟并非一個有效率的市場,信息不對稱始終存在,因此信息的不對稱是會計信息制造者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的前提。
(二)會計自身的特點及局限性是會計失信的條件
在日常經濟中,經常看到會計人員為一分錢的差錯折騰半天。會計給人們的感覺就是一門非常精確的科學。但事實上會計是一門貌似精確但并不精確的科學。這是因為會計原則或會計標準的選擇余地較大,不同的選擇將生成不同的會計信息,這就為虛假會計信息的產生提供了條件。
(三)公司制度缺陷是我國會計失信的根本原因
公司治理結構存在的缺陷,已經嚴重制約著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的進一步提高,會計信譽度低的根本原因是目前我國公司制度缺陷。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國大多數上市公司都是由國企改制而來的,由于改制不徹底,上市公司未能建立有效的制約機制,因此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較突出的問題。
(四)失信成本低是會計失信的動力
會計造假的背后有著巨大的經濟利益作為動力。對于企業而言,它的目的是利潤,只有當誠信能帶來利潤,不誠信會帶來損失時,它才會講誠信;對于個人而言,他們的目的是自己價值的實現,只有當誠信與自己的最終價值相符合時,他們才會誠信。在利益的驅使下,關鍵時刻就出現了誠信問題。企業通過提供虛假會計信息可騙取投資者、債權人及國家有關管理機關的信任,并因此獲得投資、貸款或減少稅金支出等經濟利益。企業負責人作為企業管理的最高首長,他們有能力也有條件影響會計人員,通過制造虛假會計信息,騙取投資者的信任,并因此獲得職務、薪金、股票升值等方面的利益;會計人員作為會計信息的直接生產者,他們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方面,他們必須遵守國家的法律,避免因違及法規而影響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他們必須接受企業負責人領導,按企業負責人的管理要求完成會計工作,并由此獲得薪金、升遷、獎勵等利益。虛假會計
信息能實現“多贏”,正是這些復雜的利益關系構成了虛假會計信息產生的內在動因。
四、加強會計誠信建設的對策
(一)加大宣傳、教育力度
誠信應該是全社會的誠信,不僅政府官員、上市公司高管人員和財會人員,還包括注冊會計師、律師以及廣大投資者等,都要遵循誠信規則,接受誠信教育,特別是企業的負責人以及能夠控制企業負責人的各級領導,因為他們掌握著會計誠信的支配權,更應率先身體力行,致力樹立一個失去誠信的資本市場是沒有發展前途的經營理念。此外,要發揮社會輿論的監督作用,包括發揮媒體作用,廣泛宣傳誠信思想,使全社會的人們都認識到誠信的重要性,強化“誠信光榮、不誠信可恥”的觀念,形成“誠信者受尊重,不誠信者遭鄙視”的社會氛圍。只有所有市場參與者都弘揚誠信為本,操守為重的道德風范,才能有效防范會計不誠信行為的發生。
(二)健全制度法規,完善監督職能
抓緊對市場規則的完善,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在制度上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完整、可靠;建立會計從業人員個人的信譽檔案,對其執業狀況、守法狀況等進行嚴格的登記,守信者受鼓勵,不守信者受懲罰。發揮新聞媒體輿論監督作用,鼓勵媒介披露不講誠信的單位和個人,對不守誠信而造成嚴重后果者,不僅要在經濟上追究其責任,還應追究其法律責任。完善各項監督制度,包括建立內部監督制度、監事會制度,有條件的還要采用會計委派制度、獨立董事制度,完善這些監督機構的任職資格制度、監督程序制度、報告制度、責任制度等。
(三)建立有效的內控制度,強化會計基礎工作
內部控制制度是現代企業管理的一項重要制度,也是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的基本規范,一套完善規范的內控體系,能有效起到保護企業資產的安全完整,防止、發現、糾正錯誤和舞弊,保證會計資料的真實、合法、完整的作用。只有建立健全一個包含內部稽核制度、內部牽制制度、內部審計監督制度等為主要內容的嚴密的、
較為完整的企業內控系統,治理會計信息失真問題才具備了必要的條件。制定會計人員崗位責任制,使之分工科學合理,職責分明。同時應將開展會計業務達標活動經常化制度化,促進會計行為的規范化要求,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將得到有力的保障,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才能落實到實處。
(四)加大對會計不誠信行為的處罰力度
借鑒國外成熟經驗,結合我國實際情況,修改、完善相關法律和規章,加大對造假者的處罰力度,使其造假的預期成本遠遠大于其造假的收益,因對外提供虛假會計信息而給投資者、債權人等廣大會計信息使用者導致決策失誤等造成損失的,應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對相關責任人員要處以重罰,情節嚴重的還要追究刑事責任,使造假者無利可圖,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遏制操縱會計信息行為的發生。
(五)提高會計從業人員業務素質
會計人員是經濟信息的加工者,其素質高低將直接影響到會計信息質量的高低。因此,需要會計人員不斷更新知識,掌握符合經濟發展形勢的會計理論,并結合國家相關會計新準則、新規定的出臺,加強會計人員后續教育力度,促進會計人員業務水平不斷提高,自覺抵制和監督會計不誠信行為,保證會計信息質量。應該看到,現實中純粹由于會計人員業務素質原因和道德風險原因導致的會計信息失真并不多見,而更多的是人為的授意主動造假。希望通過加強會計基礎工作,整頓會計工作秩序的辦法就可以達到治理核算不規范、賬外經營等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的目的往往是徒勞的。因此要進一步在立法上完善制度建設;切實加大對會計人員的保護力度,使會計人員能挺直腰干堅決抵制會計不誠信行為,堅持對做假賬說“不”,從而保持良好的會計職業操守,真正做到以“誠信”為安身立命之本,以“不做假賬”為道德準繩。
(作者單位:沈陽鐵路局吉林吉圖琿鐵路客運專線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