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永民
摘要:本文旨在通過作文教學的評改環節中學生所表現出來的一些心理現象,培養學生寫作過程中的積極心理因素,并加以合理利用,以有效地指導學生寫作。
關鍵詞:作文評改;培養;積極;心理因素
作文評改是作文教學過程中一個極其重要的環節。它是指在學生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文之后,教師對學生作文實踐中的成功經驗和存在的問題進行科學分析、歸納;通過評價,使學生知道自己的作文好在哪里,不夠在何處,該怎樣修改,從而提高作文水平。作文評改方式多種多樣,不論采用哪種方式評改,教師若能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充分調動學生積極的心理因素,恰當地評價學生的作文,就能夠真正起到導向和激勵作用,從而調整學生寫作的方法,促使學生更有效地開展寫作。
一、自信心理的培養
自信心是學好寫作的前提,學生在寫作訓練中充滿信心,思維就比較活躍,寫作實踐就容易形成良性循環,作品也就一篇比一篇好了。現在許多學生懼怕寫作文,缺乏寫作信心,導致寫作興趣下降,寫作水平止步或退步。因此,提高學生寫作信心是學生寫好作文的第一步。
在作文評改中,多鼓勵、少批評是調動學生自信心的前提。法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這種飽含著情感的激勵、喚醒、鼓舞,對于每一位學生都是需要的,它的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教師的評語多些情感,多些鼓勵、表揚和肯定,對于多數寫作興趣不高的學生,無疑是其進步的“推進劑”;老師若妄下斷語,很容易挫傷學生積極性。實踐經驗證明,肯定的評語比那些批評性評語更有鼓舞性,更能增強學生作文寫作的信心,激發其寫作的欲望,促進其寫作上的創造思維。當然,作文中的不足之處也得指出,但是不必在作文本上寫(或寫得婉轉一些),應放到課堂講評時不點名地指出,或是面批時個別提出。
二、個性心理的培養
千人一面的文章是沒有個性的。要讓自己的文章出彩,就必須將作文個性化,要么寫出新奇的文章觀念,要么用新觀點、從新角度去寫大家常寫的內容。
要培養學生個性化的寫作心理,首先,教師要解放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注重學生的個體語言實踐,要能夠用包容的態度看待學生的文章,允許學生發表自己真實的、與眾不同的想法;其次,在作文評改時,教師的評點要到位。每個學生的生活經歷、興趣愛好、閱讀層面、個體情感體驗不盡相同,他們對事物的理解、看法就會不同,因此老師給每篇文章寫的評語也就不能相同,千篇一律、缺乏新意的評語,如“主題鮮明”“語言流暢”“結構完整”之類,是很難讓學生眼睛一亮的。教師評點作文要有個性化的評語,對學生的習作進行多元化的、肯定性的評價,讓每個孩子體驗成功的感覺;最后,評語中對學生寫作方法的指導也是很重要的。要引導學生寫出有個性的文章,就要從材料的新穎、語言表達的獨特、藝術表現手法的個性化等方面進行評點,鼓勵學生寫作時選擇的角度要做到陳中求新、常中見異、俗中求巧,避免寫作實踐流于平庸。
三、創新心理的培養
心理學認為,每個人都有創新心理。學生的寫作同樣具有創新的心理愿望,只不過有的學生寫作興趣濃厚,創新心理表現明顯;而多數學生由于缺乏寫作興趣,基礎不好,創造的欲望表現得不明顯,這部分學生的創新心理就需要教師引導、調動,才能逐漸表現出來。因此語文教師在作文評改中就應注意點燃學生心里的創新火花。
在作文評改過程中,教師應盡可能多地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的思想,搭建一個民主、平等的師生交流平臺。良好的環境能為學生創新心理的發展提供前提條件,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可使學生去掉思想上的條條框框,大膽表達,從而激發學生的成功愿望,誘發創新熱情。我們多數語文教師把“精批細改”作為一次作文訓練的收尾工作,學生寫出初稿,交給老師,把改錯的任務推到老師身上,這樣,學生就缺少了“自我改善”“自我提升”的內在動力。要想充分調動學生的創新心理,作文評改應是一個“交流”的過程,是教師與學生的直接溝通。采用面批的方式,有其突出的優勢,和學生當面談清、談透,學生可以談自己的寫作意圖,教師的指導也會更富有針對性。此時教師的評點要注意評到點子上,教師站在“高峰”俯瞰學生習作,給學生一個準確、到位、富有啟發的評語,這樣的評語能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更能讓學生接受和思考,讓學生在反觀自己的習作時,對自己習作的優缺點有個清楚的認識。這樣,學生對教師的評語就有了認同感和信服感,就會對教師提出的意見作相應的改正與彌補,學生的創造欲望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評改也就不會是只“評”不“改”了。讓“修改”變成學生寫作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環節、一個不可缺少的步驟,放手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我修改,寫作教學才是有效的教學。學生的創新意識也就能在一次次的修改中培養起來,最終寫出有創意的作文。
四、自我表現心理的培養
所謂自我表現,主要是指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不斷地展示自己、表露自己,以使自己或他人逐步獲取對自我的認同與悅納的過程。其目的在于了解自我、增強自我、發展自我。喜歡自我表現是青少年學生的共同心理特征。自我表現并非壞事,并不總是和出風頭、愛虛榮劃等號,如能充分調動其中包蘊的積極因素,則會在作文評改教學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收獲。重視這種心理實際是教師對學生能力的一種承認與尊重。在自我表現中學生通常會超水平地闡發出一些獨到的精辟見解,進而產生一種自我實現的成功感和價值感。這種感覺帶來的最大效應就是學生對寫作活動興趣的激增。
要充分調動學生自我表現心理的積極因素,采用學生自評自改和互評互改的模式最為合適。葉圣陶先生指出:“……教師給修改不如學生自己修改;學生個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由此可見,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己修改作文,充分尊重了學生的能動性,是學生寫作的主體性原則的體現。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字、詞、句的是否恰當,段落層次是否清楚明確,開頭結尾是否自然恰當,文章條理是否清楚,前后是否連貫,內容是否具體,詳略是否得當,中心是否明確,選材是否恰當等方面修改作文,學生把握文章的能力就可以得到較好的鍛練。久而久之,學生對于評改文章該從哪里入手,該怎樣判斷文章的優劣,某個問題是什么原因導致的,應該怎樣修改,等等,基本上可以做到心中有數。除了做好自評自改以外,教師還應當引導學生互評互改。同一個班級的學生的個性差異是很大的,有的擅長寫記敘文,有的則擅長寫議論文;有的文筆流暢優美,有的則枯燥干癟;有的思路開闊,有的精于構思,有的善于剪裁……他們的這種單方面優勢希望得以表現,得以承認,但他們更應該知道“眾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知道優勢互補會爆發出更大的能量。教師可以選擇典型的范文讓作者先進行自我評價,介紹一下自己作文中成功的地方,表現自我,樹立信心,還可以就寫作中遇到的難點、疑點征詢同學們的意見。之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評論,可以表揚和肯定,也可以批駁其中的缺點,評論過程中可能引起爭論,但爭論可以使師生的思維得到拓展,認識得到深化,從而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作文評改課,學生是主角,教師應該特別記住“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這一原則,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發言其實就是自我表現心理的實現。他們在課堂上談出自己的意見,會感到這本身就是一種自我尊重,是自我價值的一種張揚,必然激發起心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這在寫作評改教學中具有極大的積極意義。教師在整個教學環節上起主導作用,在選擇學生習作進行點評,或就某個問題點評時,要注意典型性,總結發言要注意肯定學生的自我表現心理,又要制約他們自我表現心理的過度膨脹,避免學生出現自我陶醉的現象。
五、上進心理的培養
教育激勵,就是教育者激發學生的動機,調動其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其朝著所期望的目標努力前進的過程。其特點表現為讓學生把外界所施加的吸引力和動力,通過個體自身的消化和吸收,變成一種自身的推動力。俗話說的“上進”實際上就是其自身的激勵心理。
在作文評改中,教師要正確理解激勵的含義。正面的表揚、贊賞可以激勵其再接再厲,繼續朝自己的目標奮斗;適時、恰當、中肯的批評同樣能給學生以激勵。前文已經提到對學生的習作應多鼓勵、少批評,但并不是意味著贊賞、表揚的濫用,表揚學生也要看對象、時間、場合。如果無視這些因素,隨時隨處地表揚學生,這種表揚在學生的心目中就會貶值,同時也會造成學生的盲目樂觀和自我滿足。相反,若教師能夠講究一定的技巧,恰到好處地指出其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讓學生明白如何修改會更好,這不僅能夠培養學生面對不足和糾正不足的勇氣,更能夠激發學生的競爭心理和上進心理,比起簡單的表揚更能激發其奮進。在實施教學時,可以采取對比批改法,用較差的文章和同班級或同年級的好文章進行橫比,這就要求教師發揮主導作用,點評一定要具體到位,讓學生真正有所得,使學生對老師的點評心悅誠服;如果教師此時的點評“走過場”,應付一番,不但學生沒有收獲,更有可能影響到學生寫作的前進動力,教師的形象也會大打折扣。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把他的文章和以前的文章做縱比,讓其看到自己的進步,從而產生激勵作用,激發其寫作的動力。
教師在作文評改中,應細心觀察,充分調動學生積極的心理因素,克服消極因素,誘發創造力,培養自信,發展個性,最終使學生達到葉圣陶先生所說的“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的境界。
參考文獻:
[1] 朱伯石主編.寫作與作文評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2] 張天定.寫作心理學[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
[3]作文評講中的心理學原理及其運用[DB/OL].http://www.pep.com.cn/gzyw/js
zx/jxyj/xzjx/200603/t20060313_249230.htm.
[4] 胡江霞.論自我表現的時代意義及對表現力的培養[J].教育研究,2001(10)
(作者單位:福建省永安職業中專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