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興華 許亞平 王景權 嚴良斌 王彥華 尤衛平 譚又吉
傷害已經成為國內外關注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目前對于鐵路工人、建筑工人、農民、兒童、大學生、老年人等人群傷害的發生情況研究較多[1-5],但對于麻風病人這個群體傷害的發生情況報道較少。為此,我們對浙江省和陜西省3所麻風病院2008年發生傷害的病例開展了專題調查,以了解麻風病院傷害病例的基本特征,為進一步采取干預措施和制定相關政策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情況
浙江武康療養院、浙江紹興第三醫院、陜西漢中療養院共有421名住院麻風病人,2008年發生傷害事件者計186例,其中陜西漢中101例,浙江武康58例,浙江紹興27例。傷害病例中男149例,女37例;年齡 27~91 歲,平均(67.04士12.26)歲;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11 例,文盲 108 例,小學文化67例。傷害病例中未婚 74例,已婚103例,其它 9 例,獨居100例,2人合住58 例,配偶陪住24 例,多人共住 4例。烹飪方式:自己加工154 例,集體食堂27 例,混合方式5例。健康狀況尚可34 例,一般120例,欠佳32 例;精神狀況尚可64 例,一般104 例,較差18 例。麻風型別:多菌型 133例,少菌型53例;轉歸:現癥14例,治愈167例,死亡5例;麻風可見殘疾:無殘疾24例,有可見殘疾162例,其中眼殘疾86例, 手殘疾128例,足殘疾128例,面殘疾20例。生活自理能力:部分喪失94例,大部分喪失73例 ,完全喪失19 例。勞動能力:部分喪失66 例,大部分喪失65例,完全喪失 55 例。
1.2 傷害統計標準
凡各種外力或能量所致皮膚破損、潰瘍、軟組織傷、骨折、 脫位、 扭傷、內臟傷、顱腦損傷、脊髓損傷、燒燙傷、碰撞傷、墜落傷、穿刺傷、勞動工具機械損傷、觸電、窒息、中毒、自殺、斗毆、動物咬傷等均列入傷害統計。傷害標準根據最新的傷害進展結合麻風特點確定:凡被麻風病院醫務人員診斷或治療的損傷或因損傷導致不適1天以上者均判斷為傷害[6]。
1.3 調查方法
采用自編調查問卷,由統一培訓的麻風病區醫務人員對3所醫院麻風病人進行回顧性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傷害病人一般情況、傷害發生的原因、時間、地點、類型以及傷害性質與轉歸等。調查采取一對一方式,醫務人員現場解說,然后了解病人2008年1月1日—12月31日期間是否發生過傷害事件,對于發生過傷害的病例進行詳細調查,問卷當場收回,每個病人調查時間不少于5 min。對于2008年當年死亡病例由病人室友及責任醫生、護士結合日常病程記錄共同完成傷害的回顧性調查。
1.4 統計方法
經核對合格資料輸入計算機,使用Excel軟件建立數據庫,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進行統計學處理。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
186人共發生傷害257次,其中發生2次者29人、3次者15人、4次者4人。傷害中除3次為自殺或自殘、3次為斗毆外,其余均為意外傷害。傷害類型以燒燙傷、跌落傷、切割穿刺傷、行走新潰瘍傷等為常見,見表1。

2.2 傷害發生時段
根據麻風病院作息特點,將時段分為上午(6∶00—10∶00)、中午(10∶00—14∶00)、下午(14∶00—18∶00)、夜間(18∶00—6∶00)4個時段,傷害以中午高發,見表2。

2.3 傷害發生地點
傷害發生在室內151次(58.75%),室外90次(35.02%),院外16次(6.23%)。
2.4 傷害發生部位
傷害最常發生在上肢,見表3。

2.5 傷害性質
以燒燙傷、淺表軟組織傷和開放性傷口較多,嚴重傷害占傷害總數的10.89%,見表4。

3 討論
3所麻風病院2008年傷害病例資料顯示,麻風病區傷害與一般人群傷害的構成有所不同,陳曙旸等[7]選擇全國21家綜合性醫院急診科作為調查點進行傷害現況調查,結果前3位傷害種類依次為意外機械性損傷、運輸事故、跌倒。閻純鍇等[8]報道石家莊市城鄉居民傷害依次是交通傷、跌傷、中毒。張建明等[9]調查了廣西農村鄉鎮就診的傷害病例,發現前5 位傷害類型依次為碰傷、跌傷、刀割傷、交通傷和中毒。而本組資料中,麻風病院的傷害以燒燙傷、跌落傷和切割穿刺傷為主要類型,且因為過度行走導致足部新潰瘍發生的傷害也占一定比例,在常人多見的交通傷害本組資料沒有發生,顯示了其傷害構成與住院麻風病人的特點密不可分。住院麻風病人絕大多數有不同程度麻風殘疾,皮膚感覺遲鈍,結果對燙傷以及切割穿刺傷的防御能力下降,導致這兩種在常人很少見的傷害比例明顯上升;至于交通傷害的缺乏,主要是病人殘疾日常外出較少,難以發生相應的傷害事件。行走新潰瘍傷是麻風病人特有的傷害類型,這是由于麻風病人足部感覺與運動障礙,對于行走損傷的耐受降低,結果導致了新潰瘍的產生。因此,盡力減少病人的行走以及促進防護鞋、輪椅、拐杖等支具的獲得和使用,對于減少麻風病院這種傷害的發生有著特別的意義[10],應引起我們重視。
從麻風病院傷害發生的時間特點來看,中午時間段內傷害高發,這與這段時間內病人開始麻風病院內最主要的活動:飯菜加工和進午餐而導致的燙傷等傷害的發生增多有關。國內也有研究發現,傷害的發生在一天的時間分布有明顯的集中趨勢,圍繞13∶26分布,并認為可能與中午時間人的精神趨于疲乏容易出現差錯,從而使各種傷害的發生概率增加有關[11],伊朗德黑蘭也報道,中午傷害比較多發[9]。我們認為,要加強中午這段時間內麻風病區醫務人員與后勤力量的配備,加強對病人燙傷預防的健康教育,同時從麻風病院傷害控制的大局出發,下大力氣加強麻風病院餐飲服務的改進力度,改變目前絕大多數由病人自己加工烹調的現狀。可以考慮爭取救助資金,改進后勤服務的方式,為麻風病人提供福利優惠性質的三餐供應,且提高飯菜的加工質量,吸引病人利用病區食堂解決三餐問題,如此必將迅速降低目前麻風病院傷害居高不下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本組資料中5.84%傷害類型為勞動中的機械性損傷,有6.23%傷害發生在田地等院外場所,63.81%的傷害發生在上肢。這提示我們,麻風住院病人的傷害發生與勞動有一定的關系。我們調查發現,在陜西的麻風病院住院病人中,因勞動發生的傷害占有相當的比例,而浙江的麻風病人此類情況就較少。這提示我們對于麻風病院尤其是中西部麻風病院病人的生活保障力度要加大。住院的麻風病人絕大多數為老年麻風殘疾病人,是社會的弱勢人群,國家應保障其基本衣食需求,避免其繁重勞動而導致更多的傷害發生。
本組病例傷害造成的后果大多數為輕中度損害,重度傷害所占比例為10.89%,主要為跌落傷、中毒及勞動傷害所致。提示我們應切實根據傷害干預策略[13],改進麻風病院內部環境,加強對夏秋季食品衛生與鎮靜催眠藥物的管理,提供高齡高血壓及重度殘疾病人的看護照顧服務,增強中重度傷害的及時救助能力,以整體提高麻風病院傷害控制水平,避免傷害造成嚴重的后果。
(感謝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麻風病控制中心張國成教授的指導以及荷蘭麻風救濟會的經費支持)
4 參考文獻
[1]王瑾,邵濤,朱素蓉,等.鐵路工人意外傷害的流行病學研究.鐵道勞動安全衛生與環保,2004,31(6):267-270.
[2]尚進,宋群才,馬婷,等.意外傷害2992例住院病人情況分析.職業與健康,2003,19(6):63-64.
[3]夏梅,梁兵,黃樣磊,等. 浙江省某山區居民傷害的調查研究.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3,17(12):44-46.
[4]許珊丹,陳冬峨,嚴亞瓊,等. 兒童意外傷害239例分析.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5,13(3):252-253.
[5]張冠群,林月霞,汪保國.廣州市老年人傷害原因的調查分析[J].廣東藥學院學報,2000,16(2):166-168.
[6]第三屆全國傷害預防控制學術會議. 傷害的流行病學界定標準(修改意見) . 預防醫學論壇.2005,11(1):1.
[7]陳曙旸,周靜,李中杰,等. 25家綜合性醫院急診傷害調查.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4,25(3):209-213.
[8]閻純鍇,董會敏,許英路,等. 石家莊市居民傷害現況研究.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00,34(4):206-208.
[9]張建明,秦鳳才,譚盛葵. 廣西農村急診傷害的流行病學特征分析.中國熱帶醫學,2008,8(1):108-110.
[10]王景權,潘美兒,譚又吉,等.麻風患者足部殘疾與潰瘍關系的研究.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8,24(5):397-398.
[11]羅榮,趙春香, 馮衛華,等. 6 458 例急診傷害病例特點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 中國急救醫學,2004,24(5 ):366-368.
[12]仲崇熠,劉月梅,趙冰蹯,等.,1212 614 例損傷和中毒病人外因統計分析. 中國醫院統計,2001 ,8(3) :184-185.
[13]李立明.流行病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81.
(收稿日期:2009-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