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穎燁 黃誠茵
鉛是多親和性毒物,它幾乎可以引起所有器官的功能紊亂,主要累及神經、造血和免疫系統,嚴重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特別是鉛中毒對腦的損害一旦發生,即難以逆轉。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以及交通運輸事業的迅猛發展,環境鉛污染已嚴重影響兒童的健康與發育。為了解本地區學齡前兒童血鉛水平及鉛中毒狀況,以便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我們于2007年4月對衢州市7 832名兒童進行了血鉛檢測,并對相關因素進行分析。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以衢州市柯城區城鎮63家托幼機構中就學的7 832名1~6歲兒童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童4111名,女童3 721名。
1.2 方法
1.2.1 檢測方法 指端末梢血樣本的采集、處理:先用肥皂洗手,左手無名指用75%酒精擦洗。常規采血20μL,用EDTA-Na2抗疑,冰箱內低溫保存。采用電感耦合高頻等離子體發射光譜法,測定血鉛水平。所用器皿均經無鉛化處理,嚴格按照實驗室操作。
1.2.2 診斷方法 根據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991年制定的兒童鉛中毒診斷標準:血鉛大于10μg/dL者,無論有無相應的臨床表現或生化改變,診斷為鉛中毒。兒童鉛中毒依照血鉛水平分為5級,I級:血鉛<10μg/dL, II級:血鉛10~19μg/dL, Ⅲ級:血鉛20~44μg/dL,1V 級:血鉛45~69μg/dL,V 級:血鉛>70μg/dL。
1.2.3 資料統計分析
所有數據輸入計算機,用SPSS軟件包進行數據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
本次調查共獲得有效資料7 832份,受檢兒童血鉛平均水平為10.405 μg/dL,其中最高75.5 μg/dL,最低1.90 μg/dL,兒童鉛中毒有4 167名,占被檢測人數53.23%。
2.2 鉛超標情況
7 832名被檢測兒童各年齡鉛超標情況見表1。

2.3 兒童血鉛水平分布
7 832名兒童血鉛水平統計分析發現,兒童鉛中毒以Ⅰ、Ⅱ級為主,占99.17%,見表2。

2.4 不同性別之間血鉛超標情況
被檢測兒童中,男童4 111名,血鉛平均值為(10.64±16.86)μg/dL,其中2 318例超標,超標率為56.39%;檢測女童3 721名,血鉛平均值為(10.10±3.17)μg/dL,超標1 849例,超標率為49.69%。
3 討論
衡量一個地區兒童鉛中毒的普遍性,常以兒童平均血鉛及鉛中毒的流行率(血鉛水平>10μg/dL兒童占調查總數的百分比)2個指標來反映。本次調查兒童鉛中毒患病率為53.23%,表明目前本地有半數以上兒童受到鉛中毒的威脅和損害,表明衢州地區兒童鉛中毒存在普遍且嚴重的現象。另外,許多研究顯示,男孩較女孩對鉛中毒更加易感,男孩的血鉛往往比女孩高[1]。本組資料中各個年齡段及總體患病率男童都高于女童,有統計學差異(P<0.005)。男孩明顯高于女孩,可能與男孩好動,活動量大,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外界鉛污染環境有關。
國內外大量資料證實,鉛是一種易在體內積蓄的重金屬元素,體內血鉛水平達到一定程度,鉛將對人體多個系統產生損害。西方各國視兒童鉛中毒為頭號兒童環境健康問題,成為兒保研究領域熱點之一[2],受到醫學界廣泛關注和深入研究[3,4]。鉛對兒童的主要損害是影響大腦發育。兒童期的神經系統正處于快速生長和成熟時期,對鉛的毒性尤其敏感,長期暴露在鉛環境中對智能發育產生的損害將不可逆轉。鉛對神經系統許多功能的影響是一個慢性隱匿發展過程,中毒癥狀不特別明顯,兒童在看似健康的狀態下大腦遭受侵害,使人們容易忽略兒童體內鉛中毒的實際狀況,鉛中毒對兒童是一個隱行殺手。因此,我們建議將鉛篩查與兒童生長發育監測一樣列入0~6歲兒童保健常規內容,每年進行一次鉛篩查,將兒童鉛中毒患者初步篩查出來,及時給以治療。血鉛是反映兒童近期(1~3個月)鉛接觸的最佳指標,是鉛中毒研究的最重要的生物監測指標,建議建立家庭、醫院、社區、社會等多方面共同參與的兒童高血鉛干預、預防、治療網絡。開展健康教育,進行環境干預,提高全社會對鉛中毒的認識,加大力度推廣無鉛汽油的使用,全社會提倡禁煙運動,減少環境中的鉛含量。推廣簡便易行的措施,如教育家長不要帶小孩在馬路上長時間逗留,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讓孩子了解鉛中毒的有關知識,飯前及時洗手,減少罐頭飲料、食品的食用。均衡兒童飲食,不要偏食。改善居住環境,提高兒童膳食中鈣、鐵和鋅的含量,以有效降低鉛在腸道的吸收。減少鉛暴露、鉛中毒對兒童的影響。
調查結果顯示,隨著年齡的增加,鉛中毒的流行率有增加的趨勢。因此,在大力開展鉛污染預防工作的同時,進一步開展引起本地區兒童鉛中毒的原因及相關因素調查研究,從源頭上預防鉛中毒。全社會共同努力,關心、愛護兒童的健康成長。
4 參考文獻
[1]顏崇淮,沈曉明,吳圣嵋.兒童對鉛的易感性.國外醫學兒科學分冊,1998,25(2):97-101.
[2]沈曉明.我國兒童鉛中毒的現狀.臨床兒科雜志,1996,14,(3):200-201.
[3]何清,葉風云,焦宏,等.北京市兒童血鉛水平及相關因素的調查研究.中華兒科雜志,1998,36(3):139-140.
[4]宋欣,張紅忠,郝廣榮,等.珠海市0~6歲兒童血鉛水平的流行病學調查.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2,10(4):200-202.
(收稿日期:2009-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