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時春 李海彤 傅 華 王擁慶 章 悅
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坐落于上海市浦東新區長江口南港河段南岸,注冊資本14.40億人民幣,是中國船舶工業股份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公司規劃占地總面積500萬 m2,年造船能力700萬載重噸以上,造船總量和經濟效益連續多年穩居國內造船企業第一位。企業在發展中意識到內設醫療機構對企業安全生產和員工健康的重要性,不斷增加投入,使內設醫療機構發展成為企業社區衛生服務的中心,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1 企業內設醫療機構基本情況
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醫務室成立于1998年,2004年升級為衛生所,2007年8月成為醫保定點內設醫療機構,2008年再次升級為門診部,為全公司1 285名正式職工和13 215名勞務工提供醫療保健、工傷急救、試航保健、衛生宣教、飲食衛生指導、計劃生育工作、家屬醫藥費審核等工作。門診部業務用房面積424 m2,內設藥房、藥庫,提供處方藥300種,非處方藥15種。門診部共有醫技人員19名,平均年齡50歲,其中高級職稱5名,中級職稱8名。門診部全年365 d均提供門急診服務,每天門診開放時間10 h,急診實行24 h值班制。擁有彩色B超診斷儀、全自動洗胃機、除顫儀、心電監護儀、血球計數儀、尿液分析儀、裂隙燈、自動生化分析儀、X光線攝片機等設備。
2 企業內設醫療機構的管理
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門診部,從當時的醫務室成立之初,就采取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模式,資產所有權歸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所有,江南造船集團職工醫院按照雙方簽署的委托服務協議的內容,開展門診部的醫療保健服務工作。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提供門診部的業務用房、房屋的改造裝修、大型醫療設備、辦公設備和日常水電等,每年根據服務對象的人數支付醫療管理費。江南職工醫院在門診部開設內科、外科、預防保健科、眼科、耳鼻咽喉科、皮膚科、醫學檢驗科和醫學影像科,根據重工業企業的特點加強了眼科和外科的技術力量。提供部分醫療設備和醫療耗材等,并按照規定收取診療費。
3 企業社區衛生服務內容
3.1 常見病診療
2009年上半年度門診最常見的5種疾病依次是上呼吸道感染、角膜異物傷、四肢外傷、皮膚疾患、高血壓。2009年1—6月門診量2.4萬人次;營業額約218萬元,均次費用100元/人次。醫保結算費用占總費用的比例為6.12%。根據醫療需求調查,89.51%的員工常見病選擇到公司門診部就醫,轉診率為2%。
3.2 企業預防保健工作
根據企業的需求開展形式多樣的預防保健工作,醫生跟隨出海試航的成品船,在船上為員工診治疾病、飲食衛生指導、衛生宣教;攜帶藥物預防感冒、中暑。到車間、船臺巡回醫療,在碼頭開設臨時醫療點,發放高溫藥品;定期到公司25家食堂進行飲食衛生宣教、指導;利用公司內部網絡、宣傳欄和《外高橋通訊》進行不同時令的衛生宣教。
3.3 院前急救
2008年8月衛生所升級為門診部后,加強了普外科、骨傷科的技術力量和設備投入,工傷基本可以在門診部解決。2008年1—8月救護車轉診38人次,而2008年8—12月救護車轉診6人次,2009年1—6月救護車轉診11人次,大大降低了轉診率,明顯提高了工傷的救治率,受到各方面的好評。
3.4 應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
“非典”期間衛生所醫務人員積極做好防治“非典”的衛生宣傳教育,做好環境消毒的同時還對船舶監造人員做好上崗前晨檢,醫務人員在試航船只上設立發熱隔離診室,對每位上船人員每日檢測體溫,發現異常及時轉診,做到了無漏診、誤診。
4 構筑外來務工人員保障體系
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積極探索構筑外來務工人員保障體系。所有外來務工人員均購買了上海市外來人員綜合醫療保險,2008年總金額達到28 691 890.70元,平均每人209.79元,為外來務工人員的醫療保障打下了基礎。同時逐步建立外來務工人員醫療補貼、外來務工人員幫困基金和微小工傷免費治療制度。2007年1月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為每位外來務工人員發放醫療補貼,根據每位外來務工人員工作年限給予50~150元/月不等,從進公司滿3個月后開始發放,由人事部統一匯入工作磁卡,指定到公司門診部進行醫療消費。醫療就診采用先進的指紋識別系統,醫療費用發生后,必須經本人指紋確認后才可從卡內扣費。門診部設有磁卡查詢終端,外來務工人員隨時可以知曉自己磁卡的余額情況,保證了專款專用。2008年1—12月總共發放外來務工人員醫療補貼6 862人次,總金額4 791 470.23元,平均每人226.84元。公司工會、公司行政和24家勞務公司為外來務工人員設立了幫困基金,當他們遇到重病、家中遭受天災人禍等危難事件時,可以申請使用幫困基金渡過難關。2008年1—12月公司工會共發放救急救難基金171人次,共262 911元。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是大型重工業制造企業,外來務工人員基本從事生產一線工作,眼異物傷、手足外傷、燙傷等小工傷事故時有發生。為保證外來務工人員發生小工傷時能夠得到及時治療,公司制定了小工傷免費治療的政策。2009年1—6月微小工傷就診2 169人次,費用234 700.71元。
5 討論
世界衛生組織發表的《2008—2017全球勞動者健康行動計劃》,強調所有勞動者應該享有最高可能達到的身心健康標準和良好的工作環境,各行各業的企業政策特別是那些存在高級別健康危險的企業應該體現保護勞動者健康的理念。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正是積極實踐著這一理念。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地處長江口,位置偏遠,距離最近的一級醫療機構高東衛生院2 km,距離最近的二級醫療機構第七人民醫院約15 km,最近的120救護站到這里也需要30 min左右。公司為新型的國有大型造船企業,工作基本以室外作業為主,高空作業居多,工作崗位機械化程度還相對較低,工傷安全事故較多發,這給院前急救帶來很大的壓力。公司門診部設立后,小工傷基本由門診部治療,重大工傷也提高了院前救治率,救護車的出車率明顯下降,企業的安全生產和員工的生命安全更有保障,樹立了企業關愛員工的良好形象。多年來公司積極探索構建多層次的外來務工人員保障體系。外來務工人員多是公司的一大特點,外來務工人員是公司生產的主力軍,工作在生產一線,崗位具有苦、臟、累、險、熱、毒、高空等特點,衛生條件較差。一方面綜合醫療保險、外來務工人員醫療補貼、外來務工人員幫困基金和微小工傷免費治療制度為解決外來務工人員的基本醫療需求提供了經濟保障;另一方面企業內設醫療機構的設置,解決了廣大外來務工人員醫療衛生可及性的問題[1]。
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門診部采取資產權和經營權分離的運行模式,資產所有權歸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所有,門診部運營和管理委托江南造船集團職工醫院負責,醫務人員隸屬于江南造船集團職工醫院。江南造船集團職工醫院是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屬上海市醫保定點的二級綜合性醫院,門診部這種運作模式充分發揮了醫院在企業醫療保健服務方面的資源優勢,同時節約了企業的管理成本。
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門診部發展中也存在很多問題,如公司希望擴大或提高醫療設備設施水準困難重重,企業財務沒有科目可以列支醫療設備的采購費用;作為制造行業,存在眾多特殊工種,公司新招聘人員必須經過專門機構體檢后方可錄用,內設醫療機構無法獲得相應的資質,造成企業自主用工缺乏靈活性。希望國家能給予企業一些政策層面的支持,使企業內設醫療機構的發展走上法制化、規范化之路。
6 參考文獻
[1]傅華. 開啟保障和促進勞動者全面健康的新時代.中華勞動衛生與職業病雜志,2008,26(5):312-313.
(收稿日期:2009-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