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小明 李 文
進入新世紀、實施新課改以來,鄉村教師職業倦怠感明顯蔓延,其中教育教學任務繁重是主要原因,一方面,教師工資統一由財政撥付,為減少負擔,嚴格限制教師數量;另一方面,因為退休、流失、提拔等原因,一線減員十分嚴重,為了完成教育教學任務,學校不得不加重教師工作負擔。據2007年一份來自湘中地區鄉村教師的調查,在近400名教師中,2/3以上的教師主要靠晚上休息時間在家里備課,有接近四成的教師在家中批改部分作業。教師總體感覺概括為一個字——“累”。同時,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很難認同。據統計:僅15.6%的教師認同自己的職業,僅19.2%的教師希望自己的子女將來從事“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在面對“就你現在的職業能產生幸福感”的問題作答時,僅9%的教師選擇略感幸福,絕大多數選擇基本沒有或沒有幸福感。鄉村教師對目前狀況最不滿意的是:工資待遇低,占83.2%。同時,環境太差,工作壓力大,給鄉村教師帶來了極大的苦惱,嚴重影響了他們的生存狀況與工作熱情、工作質量。
在教師遭遇“職業倦怠”形勢下,學校又如何以新課程實施為契機,促進教研氛圍的有效轉變為突破口,從而為學校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呢?
一、針對“問題”,面向“需求”,創新策略
我們采取了不同的教研策略,或同一策略的不同組織形式。
1.“抽簽上課”“上比較課”策略,充分暴露弱勢
面對新課程,教師對新理念很難認同,習慣了“老師講,學生聽”,視野和思維方式與新課程要求很不相適應,知識匱乏,講解時平淡無奇,語言蒼白,雖使用新教材但仍沿用舊講法,而枯燥無味的“說教式”課堂教學,已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絕大部分教師缺乏主動適應性,個別“老”教師不參加學習卻“沖天”。
針對倦怠現狀,根據“小學教師打通關”的要求,我們首先采取“抽簽上課”的策略,即:點將定人,抽簽臨時決定年級、學科及內容,獨立準備1小時,再上課。用以檢測教師綜合素質,讓教師暴露“弱勢”,教育教師勇于正視自己的不足。然后“上比較課”,采取三種循序漸進的組織形式:一是集體聽幾名普通教師上同一教學內容的課;二是集體聽一名普通教師和一名鄉村“名師”上同一教學內容的課;三是集體聽某個教師上課和觀摩同一教學內容的名師授課錄像,幫助教師尋找差距,進而激起教師的斗志,轉“示弱”為“內需”,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2.針對問題、面向需求的“專題研討”策略,有效地“吸引”教師參加校本教研活動
以前,學科教研組內開展的最傳統的活動是“聽評型”教研,即聽一節公開課、優質課,大家評一評、說一說,未深入反思,發言者寥寥無幾。同時,學校開展的最傳統的活動是教學比武,評出個一、二、三等獎,最后是“我好,你好,他也好”。因此,教師失去了參與教研的激情和興趣。
為此,我們通過調研征詢,將教師傳統的教育教學“經驗與方法”和新課改實驗中遇到的“困惑與問題”進行整理,建立教研主題“資源庫”,從中選取主題開展專題研討活動。對有價值的“經驗與方法”進一步推介推廣:一是專題講座;二是示范觀摩;三是研究討論;四是專家引領;五是分校推廣;六是課題研究。對“困惑與問題”主題,根據學科的不同,選取一定的教學專題組織研討:一是搜集主題資料,開始自我探究;二是組織集中研討,實現資源共享;三是名師名課觀摩,從中深刻感悟;四是安排集體備課,形成典型課例;五是邀請專家引領,提升認識層面;六是成立課題小組,形成科研成果。對教師形成的“經驗與方法”進行提升與推廣,是對教師的一種最大的激勵。“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以“問題”為載體的專題研討,能啟導教師去發現問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比武”策略,較好地解決了長期以來教師培訓存在的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兩張皮”問題
由于目前的教育體制遠遠滿足不了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教師渴望優質培訓,但長期以來教師培訓存在教育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現象,同時對培訓未能很好落實,教師談“訓”色變,但又無奈、苦惱。
我們將理論學習與教學比武較好地結合起來。對教學比武進行了以下三種組織形式的探討:一是創新教學比武。即在教師學習新課程理論理念、新教法、新學習方式等基礎上,為給傳統教學注入新的活力而組織的課堂教學比武。這種比武既是摒棄,又是傳承。二是片段教學競賽。選取某個局部的教學內容,讓教師進行15至20分鐘的教學,展現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學水平。三是教學風格展示。即在教學藝術培訓完成后,為檢測培訓成果而組織的課堂教學比武。以上比武,均以培訓學習為前提,以比武展示為成果檢測手段,做到了理論聯系實踐,使教學比武不會被架空而流于形式。
4.“案例啟示”策略,誘發教學機智,促進教學相長,有效提高教師課堂應變能力
我們將搜集到的30多個典型案例分為:人本理念、享受教育、語言藝術、賞識教育、教育機智、班主任藝術、課堂常見現象的處置等7類,進行案例剖析,促使教師深入思考,充分討論,以此誘發教師的教學機智,啟迪教育智慧,進而提高教師解決教育教學實踐“問題”的能力,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我們采取了三種形式:
(1)研討式:一是出示優秀課例;二是自主學習課例;三是交流學習成果;四是自主內化反思;五是主持人點評反思。
(2)提問式:一是出示案例情境;二是提出研討問題;三是教師各抒己見;四是點出執教教師做法;五是主持人點評反思;六是評選“教育能手”。
(3)介紹式:一是教師介紹自己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遇到的特例場景或突發問題情境;二是提出研討問題;三是同伴互助研討交流案例;四是由介紹教師點出自己當時的做法;五是介紹人主持共同反思;六是評選“教育能手”。
這三種案例啟示,在角色轉換方面,實現了教師由“被動適應”到“主動參與”的過程;在案例內容選擇上,反映了由“彼”及“己”的內容更迭;在案例研討形式上,體現了循序漸進的活動策略。案例啟示針對新課改實施中教師遇到的“實際問題”而展開,符合教師需要,調動了教師參與的熱情,實現了教研創新;同時,構建了交流合作平臺,鍛煉了教研能力,促進了同伴互助,實現了教育資源共享,有效提高了教師課堂應變能力。
為開展集體備課,中小學基本上建好了教師集體辦公室。為讓教師在循環授課中通過“設計—實踐—反思—再設計—再實踐—再反思”的自研過程,有效提高自身課堂教學水平,在分配教學任務時盡量不跨年級任課;還采取了教育新聞發布、敘事演講、日記反思等策略,促進了教師知識結構更新,有效提高了教師的教學素質,實現新課改背景下課堂教學的改革與創新。
二、成果展示,網絡互動,搭建平臺
1.搭建作品展示平臺
一是組織每年一屆的優秀論文等評比,以《鐸山教研》為載體,將優秀作品刊出;二是擇優出版《教師手記》,內容主要薈萃教師成果論文、優秀案例、教學反思、教育敘事、生活日記、與新課程一起成長、我的教學風格等方面的作品;三是搭建推薦發表橋梁,將教師的成果作品,通過網絡發送郵件、報刊雜志社投寄、參加評比和論壇等方式,擇優推薦發表、獲獎,使教師的成果在更大范圍、更大層次內交流,擴大影響面。
2.搭建表彰宣傳平臺
建立獲獎教師喜報張貼、校園廣播宣傳、師生互相頒獎、媒體采訪報道等機制。教師在外參加競賽等活動,獲獎結果一出來,學校里已貼出了喜報,紅領巾廣播站在第一時間進行了播送。第二天教師回來一踏入校門,早有學生代表手執紅花恭候,迎接“英雄”凱旋,令教師激動不已。中心校每年“九·十”節都組織了教師表彰活動。并開辟宣傳櫥窗展覽,大張旗鼓、聲勢浩大地對教師進行表彰、激勵,最大限度地激發教師潛在的熱情和感動。
3.搭建網絡互動平臺
在信息化高度發展的時代,我們首先建立了QQ群和電子郵箱,將教師與校長、市教研員的QQ組建成群,開展教育話題,不僅實現了教師與教師、教師與校長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也實現了教師與教研員之間的交流,使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遇到問題、形成觀點和看法時,可以與專家進行直接對話。現正在籌建新型教育管理平臺——網站網頁。明年還將開通省中小學教師現代遠程非學歷繼續教育網絡,真正建立教師與專家對話機制,提高研訓層次。
通過搭建平臺,鼓勵和培養教師養成愛學習、愛思考、愛寫作、愛實踐的良好職業習慣。同時,通過表彰宣傳、媒體報道等,宣傳“名師”,宣傳學校,促進社會更多地了解學校,了解教育,了解教師,促進學校和教師贏得社會尊重。
三、重建制度,追求實效,扭轉氣氛
傳統“聽評型”教研,只有前兩三位教師發言,而后面的幾乎是唱OK,甚至懶得發言,如“上課上得好,我要向他學習”“前面發言的都說了,我表示贊成”。大部分沒有虛心學習、認真反思,活動流于形式。為此,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是制定制度,規范活動。制定了《研訓活動“發言”制度》,要求每位教師都要發言,按座次順序,不點名自覺發言,鼓勵先發言,并從在座位上坐著發言逐漸變為站著發言、走上前臺發言;時間5~8分鐘,簡短精煉,注重反思;堅持用普通話發言。每次活動評出“優秀發言教師”,當場給予獎勵,促使教師積極發言,并做好心理和材料準備。教師發言逐漸由臉紅口吃變得流利自如。同時,準時組織,按時參加,扎實較真,不得不參加,以此轉變教師“參沒參加一個樣”“遲到早退無所謂”的態度。二是采取方法,教師“示弱”。采取即席演講、抽簽上課、口頭作文、業務講座等方法,讓教師暴露弱勢,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三是貼近實際,引導“開口”。教師傳授“經驗與方法”,講座示范,推介推廣;介紹“困惑與問題”,研討反思,深入剖析;組織教育新聞發布,開展案例啟示,與教研員直接交流……使教師成為教研的主人。四是精心組織,追求實效。開展集體備課、專題研討、示范觀摩、教學比武、循環上課、上比較課等,有效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
教師覺得能學有所得,學以致用,尤其能集集體智慧,共同研討自己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對自己很有幫助和啟發,教師積極性逐漸高漲,教研氣氛逐漸濃厚。開始時,部分教師覺得:“唉!累死了,屁股都坐疼了。”年齡偏大的則說:“我反正將退養了,莫參加算了!”后來許多教師說:“說句心里話,這個學得還有味,有收獲。現在也不愁了,大家到一起像定期聚會一樣。”同時,也順理成章建立了教師業務學習制度、教學反思制度、教師繼續教育制度、教師業務考試制度等。后來,在組織形式上,逐漸由集中研訓走向片區協作、中心示范和學校自主教研;在參加對象上,也逐漸轉向對中青年教師的培養。
四、調整視角,擺正心態,享受教育
“教師首先應是教育的享受者,這樣才能更好、更有效地實施教育。”我們的做法是:一是利用典型案例,幫助教師轉變觀念,擺正心態。如:案例 《老太太的憂與樂》中老太太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染布,二兒子賣傘,下雨天為大兒子愁,不能曬布;天晴為二兒子愁,傘賣不出。病了……鄰居有人勸說:下雨天,應該為二兒子高興,又可以賣傘了;天晴,應該為大兒子高興,又可以曬布了。老太太病好了。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有時換個角度看問題,就會豁然開朗。同理啟示:我們不能只盯著學生的“背影”(缺點和錯誤)自煩自躁,而要走向前去,看到學生的自信、微笑、成長(閃光點和良好心態)而欣慰。
又如:案例《關注》中,美國人關注的是孩子學會了什么;中國人關注的是孩子還有什么沒學會。從中折射出兩國家長不同的教育理念,以此深刻剖析在不同的教育理念指導下產生的教育行為、語言、心態、方法和結果,啟示教師從完美主義的陷阱中跳出來,更新教育理念,學會欣賞,轉變教師苦教、學生苦學的教育方式,發展學生素質和個性。
二是在學校里,教師享受學校生活。在研訓活動中,教師每次活動后均有不同的收獲,從中享受合作帶來的快樂;在教學中,享受“課堂教學作為一個創造過程的全部歡樂和智慧的體驗”以及良好師生關系的構建;在教學比武中,享受競爭的快感;在成長平臺上,享受成功的喜悅。
三是開展“教育分享”活動。組織教育一“得”、教育有“悔”交流,分享成功,分享失敗。
四是頒發《教師“享受教育”六提醒》,讓教師時刻提醒自己,保持樂觀向上的積極心態。
五是建立教師發展性評價機制,開展新課程背景下“一堂好課的標準”研討,以此作為教師的追求。
我們雖然無力提高教師的工資待遇,改善教師的生存狀況,但教師的教育觀念、心態和行為有了積極改變。以前經常聽到教師嘆息:“現在的學生真難教”“我班沒有一個好學生”……現在,埋怨學生的少了,主動反思的多了;體罰學生的少了,賞識學生的多了;課堂上“板著臉”的少了,微笑的多了;無聊打牌的少了,學習的多了;工作時間聚在一起談笑的少了,討論教育現象和問題的多了;研訓活動緘口不言的少了,主動發言的多了;教師斤斤計較個人得失的少了,換位思考的多了。
五、階段考核,選拔培養,“名師”工程
課改理論培訓階段,組織對教師進行第一輪:理論素養考核;教育教學反思與創新階段,組織對教師進行第二輪:創新教學考核;教學與研究實踐階段,組織對教師進行第三輪:教學藝術考核,成果匯報等。全鎮涌現出了一批優秀課改實驗教師,從中評選出了四名課改實驗學科帶頭人。這些骨干教師在各校發揮著“領頭羊”作用,為課程改革的推進打下基石。為培養鄉村“名師”,我們還制定了《學科帶頭人選拔與管理考核辦法》,對學科帶頭人實行三年一次考核,包括一年一次業務講座、一年一節示范課、一年一篇市級以上論文等,開展學科帶頭人教學風格剖析活動,促進鄉村“名師”進一步發展完善。
通過創新策略、搭建平臺、重建制度、享受教育和“名師”工程,有效轉變了學校教研氛圍和教師的精神狀態,提高了教師對新課程的適應能力。在對各中小學進行“迎奧運”和“汶川地震”有關教育調查時,活動形式多樣,有“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德育標兵評選、奧運知識競賽、“我為奧運添光彩”演講等。汶川地震發生后,師生紛紛捐款,中學團干學生主動提著募捐箱沿著公路募捐。更重要的是,除班主任外,許多科任教師都行動起來,語文教師組織學生抗震救災詩歌朗誦,感人肺腑;數學教師組織學生每天報告死亡、救助人數,與汶川心連心;思品教師組織學生搜集救助中的感人故事;科學教師開展地震知識、緊急避險以及科學搜救知識等方面教育。“社會是最好的教材”,學校、教師逐漸提高了對新課程的適應能力。同時,也提高了教研水平,開發了《鄉村小學體育游戲活動》輔助教材;提高了教育科研能力,有4個課題,五年來教師發表和獲獎的省級以上論文有25篇;培養了教學新骨干,有6位教師在省、地級課堂教學競賽中獲獎;出現了學科競賽金牌教師,近五年輔導學生獲得全國數學“希望杯”1金7銀31銅,全國初中數理化奧賽一、二、三等獎有7人。
現在,全鎮有省級骨干教師2名,地市級骨干教師4名,縣市級14名。四年來,優秀青年教師調入城區學校達28人,鄉村“名師”開始不斷走出鐸山,走向冷江,走向婁底,走向更為廣闊的天地。
(責任編輯:賈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