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華
《重慶晚報》2008年9月14日報道說,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呼吁停止評選“三好學生”,因為這樣會“過早給孩子貼上好學生與壞學生的標簽”。此言論一出,引發了坊間對“三好學生”這個在中國中小學實行數十年的評獎制度的關注和爭論。
“三好”這個概念是50余年前毛澤東提出的。1957年“三好”的內涵修定為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文革”中“三好學生”標準被廢止;1982年5月,教育部、共青團中央聯合公布在中學生中評選“三好學生”的試行辦法,規定“三好學生”的標準是:思想品德好、學習好、身體好。這就是人們所最熟悉的“三好”的內涵的版本。
可是,近些年來,一些學校在“三好學生”評選中出現了一些腐敗惡俗現象,引起不少學生、家長和教師的不滿,在社會上產生了不良影響。主要表現在:
⑴由于評選標準科學性不強,評選機制粗放,監督機制沒有同步跟進,在某些地方成了權力監督的盲區,造成“三好學生”成了一種謀利的手段。“三好學生”很多時候已經從一種榮譽異化成一種地位。
⑵有些學校,在評選“三好學生”時,有重視智育、輕視德育和體育評價現象,容易讓學生產生“學習成績最重要”的錯誤印象,影響其全面發展。也容易讓家長與教師都按照這種評價模式去教育孩子,忽略孩子個性塑造和潛能開發。
⑶本應該廣泛征求師生、家長意見,接受社會輿論監督的“三好學生”評選,在某些地方由班主任或者學校領導說了算。
⑷很多地方在升學、考試等環節,“三好學生”都獲得相應的加分和獎勵措施,“三好學生”成了決定學生前途命運的重要依據。“三好學生”稱號里摻雜了功利因素,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在這個現實利益的驅使下,評選“三好學生”成了一些家長和學校的條件交換。
以上現象的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制度上的不完善,評選上的不公正,監管上的不到位,利益上的共同體,等等。社會上對“三好學生”評選上不公正,反映強烈,呼吁廢止和改革“三好學生”評選的聲音此起彼伏。筆者認為:“三好學生“評選在我國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引導、激勵過幾代人的成長。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的改革,思想的變化……“三好學生”的評選也應當被賦予新的含義,應該從評選標準、評選方式、評選程序等多方面進行完善與改革:
⑴增加評選內容:將德、智、體、美、勞等內容作為評選“三好學生”的要求,以求學生全面發展,防止“三好學生”評選成為應試教育的推力。
⑵改革評價方式:積極尋求評價方式多樣化,擴大“三好學生”評價方式的內涵。有些地方將“在家里是個好孩子,在社會是個好公民,在學校是個好學生”作為“三好學生”的評選標準,這也是探索評選“三好學生”的新舉措。(下轉第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