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瓊
有人說:“學校教育最大的問題、最大的損失、最大的抱憾就是學生小小年紀就厭學了。”希臘教育家普羅塔戈說:“頭腦不是一個被填滿了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點燃的火炬。”所以不能說教師給學生“水”,而應該說教師要點燃學生的“火炬”,讓它自己燃燒、永遠燃燒,也就是讓學生自主、自覺地不斷學習,終身學習。教育學家總是說:“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不光是要求學生學習一些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一種態度。”心理學家特別強調:“與其說學生來學校是學習知識,不如說是學習態度。”因此,教師培養學生的學習態度,是一項更為重要的教學任務。怎樣培養學生的學習態度呢?
一、言傳
首先要曉之以理。態度包括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三個成分,一般來說,有什么樣的認知,就會有什么樣的情感,也就會產生什么樣的行為傾向。學生認為這門學科重要,他就重視這門學科,于是就努力學習這門學科,如果教師留這門學科作業,學生就會認真完成;反之,如果學生認為這門學科沒有什么用,他就不重視這門學科,不喜歡這門學科,所以上課他就會干點別的。因此,科任教師要充分闡述本門學科知識的重要性,使學生對本門學科形成正確的認知。
當然,這三個成分也有不協調一致的時候,也就是說,有的時候,學生似乎能認識到,但情感上卻沒能跟上,譬如說,學生覺得英語重要,可是覺得英語太枯燥,他不喜歡;學理科的學生覺得歷史不重要,不要高考,可是覺得歷史課挺好玩,所以他喜歡上歷史課,就像學生雖然知道上網太多,影響學習,但上網好玩,所以總想偷偷上網一樣。這就是有人為什么“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當認知和情感不一致時,情感決定行為傾向。那么,怎樣讓認知和情感統一呢?那就是讓認知變成信念。只有教師曉之以理,使學生樹立了堅定的信念,學生才會克服困難,抵抗住誘惑,堅持不懈地學好這門學科。
其次是約法三章。部分學生自制力欠缺,科任教師必須根據本門學科特點和學生實際,制定有利于學習進步的集體規范來約束學生,以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如新課改提倡分組合作學習,對不按時交作業的學生,可以實行“一人不交,全組受罰”,利用學生強烈的集體榮譽感來約束學生。學生不交作業,個人受罰可能無所觸動,但是,如果影響到組內其他同學,他就會覺得影響了小集體,沒面子,于是自覺完成作業。同時,組內其他同學也會負起“合作”的責任,相互督促。
二、身教
一方面是熱愛學問。教師的態度是學生態度的榜樣。要讓學生喜歡這門學科,教師必須自己熱愛這門學科。教師要始終如一、熱情飽滿地傳授本門學科知識。我們常常看到有的教師講課全神貫注、神采飛揚,很少去組織教學,學生卻不開小差、專心聽講,就是學生被教師的熱情吸引住了。
教師還得有虛心好學、終身探究的精神。課堂上,教師難免不出錯,學生一旦指出教師的錯誤,教師不要覺得沒面子而加以搪塞,更不能以“我故意搞錯,看你們是不是用心聽講”來給學生倒打一耙,而應該虛心接受學生意見,誠心感謝學生的指正。時代在飛速發展,學生接受知識的途徑越來越多,知識面越來越廣,隨時有可能提出教師一時難以解答的問題,這時,教師更應該放下架子,與學生共同探討,現場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約定和學生課后查閱資料予以解決,切忌以“這么簡單的問題也不懂?好好想想,明天再說”來掩飾自己的不解。教師虛心好學、不斷求學的精神不但不會使教師失去威信,反而會贏得學生的尊重,使學問在師生共同探究的學習過程中產生無窮的魅力,也有助于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
另一方面是熱愛學生。培養學生的學習態度,是一項艱辛漫長的工作,一個對學生沒有愛的教師,不可能會盡力用自己的心智汗水去培養學生的學習態度。熱愛學生,主要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親其師、信其道。學生跟科任教師關系好,就會把對教師的友好、親近遷移到他所教的學科上,從而轉化為對這門學科學習的熱愛,主動學好這門學科;反之,學生會因為看不順眼教師而不聽他講課,以致放棄對這門學科的學習。二是要潛心執教。為人師表,不遲到,不早退,不缺課,不把自己生活、工作中不順心的煩悶心情帶進課堂,潛心鉆研教法、學法,全身心地投入每一堂課,以自己的工作態度來培養學生的學習態度。我們常常看到,一個教師堅持帶病上課,學生聽課就會鴉雀無聲,用心聽講,其緣由就是教師的敬業精神感染了學生。
三、體驗
少數學生由于厭學而產生走上社會的念頭,教師應該配合家長,通過讓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來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如利用假期讓學生外出打工或參觀,感受沒有知識學問務工的艱辛,見識“高知識,高收入,低勞動強度;低知識,低收入,高勞動強度”的社會現實。很多學生都能通過體驗,重返校園。
(責任編輯:薛劍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