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健
課堂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是師生交流、互動,反饋教學效果、活躍課堂氣氛的一條主要渠道。在新課程歷史教學中,如何遵循教學提問的原則、掌握教學提問的方法、優化提問技巧、提高設問質量是關系到歷史新課程改革成敗的重要環節。
一、研究歷史課堂教學提問的意義
1.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巧妙地設計提問,有利于把學生分散的注意力和興趣集中到某一個歷史問題上,從而產生解決問題的自覺意向,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如講到“中國古代的宗法制度”時,教師可引用“周星馳寧波尋根問祖”“蔣孝嚴蔣家身份桂林祭祖”的兩幅圖片,然后提問:“你知道當今社會上存在的種種尋根和祭祖的風俗最早源于我國的什么制度嗎?”這樣一下就把學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調動起來了。
2.促進師生互動,活躍課堂氣氛
課堂上,教師通過提問,一方面能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和認識水平,發現學生的問題所在,使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把握教學活動的方向和進程,順利達到課堂教學目標;另一方面,它溝通了感情,為學生提供了參與的機會,活躍了課堂氣氛,有利于形成民主合作的教學風氣,同時還可促使師生之間教學相長。
3.發展學生歷史思維能力
培養歷史思維能力是歷史教學的根本目的。歷史教師每提出一個有思考價值的歷史問題,學生的情緒就能被激活,思考的積極性也隨之提高,因此學生的歷史思維在提問中能得到較好的鍛煉和發展。如講《戊戌變法》一課時,可設計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沒有袁世凱向那拉氏告密事件變法會失敗嗎?”這個問題涉及到這一歷史的本質屬性,所以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激發了學生的思維活動。學生從封建頑固勢力的強大、帝國主義的支持、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兩面性的特點,認識到變法失敗的必然性。
4.提高學生探究歷史規律的能力
歷史教師圍繞重點提出環環相扣的歷史問題,引導學生沿著正確思維質疑、釋疑、探究規律,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講完“美國共和制的確立”時,可設計提問:①有人認為,當時華盛頓實際上具備稱王的條件,但他拒絕稱王,其個人原因何在?②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1804年,拿破侖扮演了帝制的復辟者角色,你認為主要原因有哪些?③由些可見,你認為特定歷史時期影響一個國家政治體制選擇的因素有哪些?
二、歷史課堂提問的一般原則
課堂提問必須明確一定的原則,不可背離科學規律去主觀想象、隨意發揮、信口開河,否則會弄巧成拙。因此,歷史課堂提問應遵循以下原則。
(1)針對性:提問應面向全體學生,每個學生都要有表現的機會,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但提問又要注意問題的針對性和選擇性。設計問題要因人而異,不可強求一致。不能為優等生而拔高,也不能為照顧后進生而過于簡單,其難易程度應是多層次的,使問題對成績不同的學生都有針對性,每個學生都可以選擇自己能夠回答的問題。簡單問題后進生回答,稍難的讓中等生解決,難度較大的讓優秀生大顯身手。這樣做,就可以調動各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容易收到較好的預期效果。
(2)啟發性:在歷史教學中,課堂提問不應是隨意而問,而應該經過精心研究設計。不經過思考就能回答的問題就不必問,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有思考研究價值,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要能調動學生積極思維,以訓練學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
(3)時機性:歷史課堂提問要講究時機,不能總是喋喋不休地問,把一堂歷史課變成師生的一問一答的問答課。一般講授新課前的“課前導入提問”,主要是為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有利于提高歷史課堂效率;其次是課堂中的啟發性提問,目的在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再次是課堂小結時的鞏固性提問,旨在鞏固課堂內容,反饋課堂教學效果。
(4)評價性:在新課程教學中,歷史教師應重視對學生課堂回答作出適當的點評。首先,教師的評價用語要富有鼓勵性,尊重學生的人格是最基本的要求。教師絕不能用尖刻的語言侮辱學生、傷害學生。教師應該多用肯定激勵的語言,如“答得太好了”“有創見”等。即使學生回答不夠妥切,教師也應該說:“敢于發表個人意見”“想想怎樣回答更精彩”,等等。其次,對學生的評價要敢于打破常規,鼓勵那些有獨創性的見解。歷史新課程教材有許多開放性問題,決定了課堂問答的開放性。因此,學生的回答即使有悖于傳統認識、有悖于教師設計問題的初衷,只要言之成理,教師都應該予以肯定、予以鼓勵。
三、歷史課堂提問“四忌”
(1)一忌隨心所欲,搞“滿堂問”;
(2)二忌脫離實際,使學生無從回答;
(3)三忌不控制好節奏,不給學生適當的思考時間;
(4)四忌不注意科學性,枯燥無味、舊調重彈。
總之,精巧而有吸引力的提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發散學生思維、培養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下,教師在設計提問時,一定要遵循提問的原則,根據教材、教法的不同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問題,講究提問藝術,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