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宏偉
〔關鍵詞〕 電大教育;挑戰;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 G728.8〔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11(A)—0015—01
廣播電視大學是一種集計算機網絡、衛星電視等現代傳媒技術為一體的、進行遠程開放教育的新型高等教育學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廣播電視大學已經建成了集網絡、教學、管理、技術于一體的“中央、省、市、縣四級電大服務平臺”。但是,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高科技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電大教育面臨新的挑戰。
一、電大教育面臨的挑戰
1. 從電大的外圍環境看。一是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對電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育教學是電大的特點和優勢,電大教育理應走到信息技術的前沿,但是由于缺乏資金的投入,在實現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和信息技術的同步發展上還存在著差距。二是普通高校舉辦成人高等教育影響電大的招生。一方面是普通高校舉辦成人高等教育和自學考試規模化,另一方面是高校擴招和用人單位對學歷要求的提高,全國、全省電大招生人數逐年下降,電大學歷教育的生源在慢慢減少。
2. 從電大內部環境看。一是系統建設的優勢得不到補充。“中央、省、市、縣四級平臺”中,縣級工作站的職能在減弱,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縣一級地方教育資源的整合,獨立設置的縣級工作站越來越少,大多被整合到當地職教中心,使得縣一級電大教育的職能得不到充分發揮,甚至存在著“電大不電、遠程不遠”的問題。二是基于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模式需要完善。由于受學生自主學習習慣、學習條件、教學資源的限制,學生利用網絡進行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不強,學生上網學習的自覺性和實際使用率不高。教師利用網絡進行導學、督學、助學的方式,學生利用網絡資源開展學習的成效還有待進一步探索和完善。
二、發展的策略
1. 進一步確立以“四個面向”為重點的辦學宗旨。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電大已經確立了“面向社會、面向農村、面向基層、面向企業”的辦學宗旨,已經形成了低重心、多層次、多規格、全方位辦學模式,已經有了豐富的經驗,已經為農村培養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點的“學得好、留得住、用得上”的專業技術人員。我們要重新審視電大工作,詮釋辦學理念,進一步增強為農村培養人才的自覺性和緊迫感。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人口總體素質的提高和接受教育意識的增強,為實施現代遠程教育提供了必要的內在動力和基本條件。對電大來說,在農村這片廣闊的天地里實施遠程教育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2. 進一步確立以“服務”為內涵的辦學定位。從農村產業提升和城鎮化的實際需要出發,貼近“農業”,服務“農民”,促進“農村”。努力為提高農村生產力發展水平服務,為推進農村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為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綜合素質服務。要積極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促進農民發家致富;積極開展職業技術教育,促進農業人口向非農轉移;積極開展文化知識、衛生常識和法律意識教育,提高農村科學文化水平;充分發揮電大“農村黨員干部遠程教育培訓基地”作用,培養農村“兩個文明建設”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帶頭人。
3. 充分發揮縣級電大工作站的職能。把縣級電大工作站定位為一所學校,“有牌子、有班子、有場地、有制度、有措施”的運行機制是縣級電大工作站能夠發展的根本保證,也是“中央、省、市、縣”四級平臺管理機制的有益延續。我們要將電大工作的重點放在服務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上,這不僅是電大開拓工作的一項新內容,更是發揮電大辦學效益的具體體現,而要落實這項任務,縣級電大工作站至關重要。為此,我們要進一步深化縣級電大發展研究,要構建適應不同經濟區域特點的遠程教育運行機制。
4. 面向農村實施遠程教育。面向農村的電大遠程教育要突破單一學歷教育的模式,充分利用資源優勢推出經濟作物、畜禽養殖、水產養殖、蔬菜種植、果樹栽培、產品加工和技能培訓等農村實用技術培訓,采用農科教相結合的方式,主動為建立新型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服務。
5. 立足地方經濟,發展職業教育。為適應農村城鎮化的發展和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的需要,要積極參與國家對“兩后生”提供的政策機遇,開展“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技術培訓為抓手”的中、高職教育;要積極和當地勞動部門、企業用人單位聯系,抓機遇、爭項目,配合有關部門開展各種職業技術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