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遠清
“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命題,也是我國高等教育的崇高使命,是當代中國大學義不容辭的責任,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高等教育、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重要內容。
一、努力提高大學的文化自覺
大學要培養高層次、高素質的人才,大學要出高水平、高質量的科研成果,大學要直接為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貢獻,這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大學三大職能,即培養人才、科學研究和直接為社會服務。一段時期培養“紅色工程師”“靈魂工程師”等口號也激勵著大學的青年為之奮斗。這些觀點都被大家所認同、所接受,也是大學一直所踐行的。但是,我們更應該看到在所有這些大學職能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內涵,從歷史的長河來看,大學的重要功能就是傳承、實踐、創造文化。從這一意義出發,大學就是實踐文化、傳承文化、創造文化的場所。優秀的傳統文化滋養了大學,大學同樣承擔著實踐、傳承、創造文化的重任。特別是通過一代又一代人才的培養發揮著它的這種功能。
大學的文化自覺,在于大學要有強烈的文化使命感。任何一個國家的大學都承擔著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使命,當代中國的大學應該擺脫純粹的功利性甚至是工具理性的困擾,在走出“象牙塔”、融入時代發展潮流的同時,更應牢記其民族的使命、文化的重任,更應自覺地認識、領悟和把握自身傳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歷史責任。
大學的文化自覺,也在于自覺地將文化建設融入教育工作的全過程。黨的十七大報告在強調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新要求時指出,要“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大學的文化建設與人才培養密切相關。經過多年的體制改革特別是管理體制改革,我國大學的科類單一狀況已經得到明顯改變,很多大學的學科更加綜合了,特別是人文社會科學得到了加強;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逐漸融合起來。這不僅改善了人才培養的環境,給學生更加廣泛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使我們的大學更好地把實踐文化、傳承文化、創造文化與培養高素質人才有機地結合起來,從重理輕文、單純培養“專業”人才、單純傳授專一知識的束縛中解放出來。
大學的文化自覺,更在于積極推動文化的發展與創新。我們應該看到,促進文化創新,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是大學弘揚傳統文化、推動文化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學校的建設與發展,無論是學科專業的建設與發展,教學科研的改革與發展,都與促進文化的發展與創新密切相關。只有把大學的具體任務、短期任務和大學的歷史使命、長遠目標更好地結合起來,也就是把學校自身的建設與實踐文化、傳承文化、創造文化的任務自覺地結合起來,我們的大學才能擔當起弘揚中華文化的重任。同時,大學直接為社會服務,更重要的也要體現在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服務上,要以直接促進全社會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為己任。
二、大學要為建設和諧文化作貢獻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是在自己民族發展的長河中形成并發揚光大的,它又是在長期的與各國家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過程中相互吸收、相互借鑒而發展的,“和諧”體現著中華文化發展的軌跡,“和諧”本身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為貴”的哲學,“和而不同”的理念,曾深深影響著中華文化的成長。在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我們不能只看到經濟上取得的業績,只研究經濟社會的更加開放,更要看到弘揚中華文化的業績,包括文化的更加開放,國際文化交流的不斷加強,充分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優秀的文化成果,進一步推動了和諧文化的建設,促進了民族文化的和諧發展。
大學要建設和諧文化,就是要將和諧文化滲透到人才培養之中。就是要遵循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注重培養學生的和諧文化思維、和諧文化觀念與和諧文化精神,用和諧文化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引導學生樹立和諧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從而使高等教育的人才群體成為支撐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
和諧文化也是人文文化與科學文化相融合的文化。在我國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相脫離,這不僅妨礙著教育自身的發展,也制約了大學在文化建設中作用的發揮。因此,大學要把建設和諧文化作為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任務之一,就要不斷促進人文文化和科學文化的融合,就要通過對學生進行人文與科學和諧文化的培育和熏陶,引導大學生在處理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時和睦相處、和諧發展,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在構建和諧文化中,大學也要肩負起向世界宣傳和傳播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高等教育的開放,加強了我國大學與世界各國大學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使我國的大學迅速躍上一個新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開闊了眼界、拓寬了視野、博采眾長、受益良多。高等教育的開放,也為我們更加廣泛地宣傳和傳播優秀的中華文化創造了條件,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在更廣闊的域土中生根、發芽。如何更加廣泛地吸收世界優秀的文化成果,如何在更大范圍內宣傳和弘揚中華文化,就成為大學進一步改革開放的重要方面。因此,大學應在“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理念下,更加開闊國際視野,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加強中外文化溝通,以弘揚中華文化,推動中華文化的繁榮與發展,擴大傳統優秀文化的影響,不斷增強我們國家的文化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使之為促進世界和平發展做出貢獻。
三、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文化素質教育的概念往往又與人文素質教育同時使用,應該說,文化素質教育開始提出時還引起一些爭論和質疑,但這個時間很短,原因就在于它以人文教育為基礎,以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授與熏陶為內核,引起了學生和教師的極大興趣。在許多高校,優秀傳統文化報告幾乎場場爆滿,從而引起社會各方面的關注,也引起了許多學者的思索。文化素質教育之所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引起轟動,同時又久盛不衰,其關鍵就在于“文化”二字上。
素質教育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理念,而且已為不少人所接受。我們認為,教育可以分為三個層面,或者說三要素,即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素質”在中國已成為一個約定俗成的名詞,準確定義不容易,但已被廣泛使用,并被老百姓所理解、認同,而且被看作是比知識和能力更深層次的東西,或者說是內化為人的內在的穩定性的品格,是涉及人的格調、品位、品格的東西。而這些內在的品質,更多的是文化的積淀、內化和轉化的結果。
文化素質教育作為大學素質教育的突破口和切入點,按當時的說法是切中時弊、順應潮流,經過了十多年的實踐,今天回過頭來認識,應加上四個字:“涉及根本”,即切中時弊、順應潮流、涉及根本。涉及根本就是涉及大學的根本目標、根本任務,涉及大學如何傳承文化、實踐文化、創造文化。文化素質教育就是大學在特定歷史階段,在育人中傳承文化、弘揚文化的重要探索與實踐。
目前有一種傾向,想以“知識教育”來代替“文化素質教育”,實際上是貶低了文化素質教育的價值和意義,這是不對的,也是不可取的。文化素質教育的精髓在“文化”二字,它的魅力也在“文化”二字,特點也在“文化”二字,文化素質教育就是融文化、特別是優秀的傳統文化于素質教育之中的,是以優秀的文化培育、塑造人才的教育。所以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在高等教育方面,就應重新認識文化素質教育的深刻內涵和重要價值,大力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努力貫徹黨關于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方針政策,促進人才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四、花大力氣建設和諧、文化的校園
這方面的論述、討論已經有很多了,并且經過多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的大改革大發展,我國大學的校園越來越具有文化的內涵,新校園的建設更多地考慮了文化的氛圍。校園建設要重文化建設已經成為共識,這應該是多年來我國大學建設的一大進步、可喜的進步,這里也不同程度地體現出文化素質教育的成果。
校園是師生學習知識、切磋學問、交流思想的場所,它與一般的生活場所、甚至與一般的文化場所有所不同,它應該是一個高雅的、有文化積淀的場所,是學校品位、格調的集中反映,是學校文化內涵的外在體現。優秀的校園往往陶冶著一代又一代的學子,又沉淀一代又一代的大學文化,它使師生置身于濃郁的文化氛圍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和熏陶。
大學校園應講究秀美而不求奢華,崇尚高雅而不落俗套,大學校園要有它獨特的品位與格調。而這種獨特的品位與格調源于文化,源于高雅、厚重的文化。因此大學必須重視校園的人文環境建設,不斷提升校園的文化內涵,要在辦學過程中不斷積累、不斷沉淀學校辦學的文化。只有學校特別是一代又一代的校長重視校園文化建設,這個大學的校園才會不斷地為各個時期辦學中的文化所充實。
(本文原載于《高等教育研究》
2008年4月第29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