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勇強
要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質,必須加強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顯得日趨重要。所謂心理素質,就是人在先天生理基礎上,在個體與客觀外界相互作用中產生、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屬性和品質,主要表現在人的智力是否正常、情緒是否穩定、意志是否堅強、反應是否適度、社交是否和諧、個性是否健全,以及能否適應環境等方面,它反映了學生心理的健康程度,對全面培養青少年優良的素質有著重要作用。
一、學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問題
心理健康教育以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健康發展,形成健全的個性為出發點和歸宿。但是,長期以來很多學校和教師對學生的身體健康比較重視,而對心理健康卻較少注意;對學習成績比較關注,而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前,高分低能、因心理素質差而不能適應社會的現象比較普遍,這一狀況需要采取必要措施加以改變。只有身體和心理都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世界衛生組織對人的健康所下的定義是:“不僅沒有軀體的殘缺與疾病,還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狀態以及社會適應能力。”可見,對廣大青少年來說,真正意義上的健康,不僅指生理上的健康,還應包括心理上的健康。現在,為數不少的學生在心理上存在著某種程度上的偏差,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學習障礙和人際交往障礙相當嚴重,用學生自己的話說,就是終日過著“單調而緊張”“煩躁抑郁”的生活,這種不良的生活狀態和心理狀態來源于社會壓力和家庭壓力。社會壓力來自同學間的學業競爭,一些自尊心較強的學生心理壓力加大;家庭壓力來自家長的過高期待,因此導致學生每天的超負荷運轉。一些家長將自己一生難以達到的目標、理想強加于孩子身上;一些家長對孩子將來的就業、生存問題充滿恐懼,并將自己的焦慮和恐懼不自主地傳導給孩子。這些都是孩子身心壓力不斷加大的重要因素。近年來,青少年由于病態心理而導致心理與行為上的偏差,甚至輕生、犯罪的現象時有發生,嚴重地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發展。甚至危害了家庭的和諧和社會的安定。因此,必須把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心理素質擺上重要日程。
二、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造成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簡單說來,主要原因是學習壓力、家庭壓力和教師教育方法不得當等,這些原因的現實存在,反映了學校教育及社會家庭等方面的許多綜合性矛盾,只有了解問題的成因,認真地正視和解決矛盾,才能使問題和矛盾得到圓滿解決。
1.家庭影響
家庭對孩子的影響至關重要,家庭的氣氛,家長的氣質、學識,家長的道德水準,家長的舉手投足,都會對子女產生直接而重要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從目前情況看,并不是所有家庭的教育方法都十分得當,比如:有相當一部分家長對子女經常訓斥,使孩子對父母見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有的家長在孩子遇到困難時,不能夠去幫助和鼓勵他們,使孩子在情感上失去依托;有的家庭破裂、雙親離異,嚴重摧殘了孩子的心靈;更有些家庭的家長本身品德低劣、作風不正,對孩子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這些問題的存在,必將嚴重地危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2.學校教育
由于種種原因,當前的學校教育也存在較大弊端。迫于社會的壓力,片面追求升學率,偏重考試成績,對學生的身心健康持一種漠然的態度。對小學生、初中生的教育脫離了他們的成長階段,大量的課業負擔壓得學生透不過氣來,還要參加奧數等課外補習班,罰站、罰抄寫單詞、責罵、甚至將學生轟出課堂的事情也時常發生。重智育,輕德育。重課內,輕課外;重尖子生,輕后進生。學校生活內容乏味,課外活動方式單一,許多學生對學習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把學習視為苦差事,把放學當作勝利大逃亡。而一些教師忽視學生的心理特點,在教育學生時傳統、死板,不能與時俱進地適應學生的身心發展的需求。師生之間發生矛盾時,往往采用不當的方法,找家長、找校長,甚至強行壓制,體罰或心罰學生,損傷學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學生產生孤獨、自卑的心理。更有甚者,有些教師嫌棄后進生,使他們失去上進心而自暴自棄。
3.社會影響
近年來,社會上的一些負面影響對學生沖擊非常大,嚴重污染了學生的視聽。主要是“向錢看”的不良價值觀和網吧等不良場所中的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視內容侵蝕著青少年,加之現在的影視、文化宣傳等領域為了追求效益、渲染氣氛,主持人經常是花里胡哨,形象夸張。這些都對學生造成了不良刺激,青少年由于缺少理性的辨別能力,往往盲目模仿,造成了一些學生的不正常心理和非科學的價值觀。
三、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方法與途徑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幾種:
1.要切實做到教書育人
我們的學校教育,既要注重傳授知識、發展能力和開發智力,又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社會品質,培養他們良好的興趣、高尚的動機、得體的態度、頑強的意志,同時,也要注重對學生情感、交往、處事等品質的培養和熏陶。學校教育對學生既有顯在影響,也有潛在影響。顯在影響主要表現在學習成績、學習興趣等方面,這些往往很容易看得出來;而潛在影響則不那么直接,如學生人格、情感等方面的東西,這些往往是潛藏的,平時不容易看得出來。但是這些潛在影響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對他們將來適應社會大有好處。科學知識可以重新學習,而良好的人格卻很難重新塑造。傳統的教育觀只重視顯在的影響,而忽視了潛在的影響。我們所講的教書育人,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使之成為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
2.培育良好的校園文化
環境育人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成功經驗,它也適用于心育。校園文化的心理環境或氛圍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靜態文化心理環境,如校容、校貌及各種設施設備等對學生心理會有一定的影響;另一是動態文化心理環境,如班風、校風等對學生將產生更大影響。良好校園文化心理環境的營造要動靜結合,形成一種整體氛圍,創造一種和諧、奮進的群體心理氛圍,使學生處于積極的影響之中,心理素質得到提高。
3.開設心理輔導教育課
心理輔導教育課是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心理輔導或指導活動課,在教師引導下,讓學生通過討論、表演、演說、游戲、訪問、填表及觀看影視節目等活動形式,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從而達到提高心理素質的目的。
4.建立心理咨詢室與心理咨詢箱
其目的是加強輔導,幫助學生解決一些心理問題,促進他們健康茁壯地成長。同時提高學生的思想修養水平,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它對學生高尚品質、人格和情操的形成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總之,在目前社會迅速發展的形勢下,學生的心理問題日益增多,包括學習方面、生活方面、人際關系方面、自我認知方面、情緒方面等,會不同程度地出現焦慮、自卑、壓抑等心理,嚴重影響到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國家對人才的培養質量。因此,高度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僅具有理論意義,而且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