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軍保
摘要: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由于復雜的社會背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定位曾經出現過扭曲或畸形。但是,新中國成立60年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歷程表明: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始終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標和努力方向,并貫穿于整個高等教育發展的全過程。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歷史沿革
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始終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中必須解決好的根本問題。正確認識和切實解決好這個問題,事關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大學生是黨和國家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在他們身上寄托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歷史發展告訴我們:切實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黨和國家教育方針的本質要求,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始終追求的目標。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內涵闡釋
目標是指在一定的條件和環境下,在預測的基礎上,人們行為活動所期望達到的結果,也就是人們依據一定的主客觀條件對自己行為的未來和自己所從事活動的一種期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指在黨的教育方針指引下,遵循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和青少年學生成長成才規律,教育者根據社會的要求與學生的發展要求,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使學生的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等方面在一定時期內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和規格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具有明確的方向性,是教育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育目標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具體體現。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內涵,包括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從廣義上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泛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這一教育實踐活動本身、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方面所要實現或達到的要求和標準。換句話說,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標至少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標;二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在思想政治素質方面所應當達到的規格和標準,包括理想信念、愛國情感、道德品質、心理素質等方面;三是如何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以及吸引力、感染力的問題,在工作層面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所應該達到的規格和標準,側重于強調如何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切實改善教育效果。從狹義上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是指大學生在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和心理等方面的素質標準和規格要求。也就是說,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是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和大學生成長成才規律的前提下,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實踐活動,大學生在政治信仰、思想意識、道德品質、法紀觀念和心理素質等方面所達到的規格和標準,可以分為政治教育目標、思想教育目標、道德教育目標、法紀教育目標和心理教育目標。本文更多的是從狹義上研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沿革問題。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沿革回顧
新中國成立后,最早見諸文字的有關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內容是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原文表述為“提倡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護公共財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全體國民的公德”。1958年,我國提出了黨的教育方針和教育目的,即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教育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要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等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大力在青年學生中提倡勤奮學習、遵守紀律、熱愛勞動、助人為樂、艱苦奮斗、英勇對敵的革命風尚,把青年學生培養成為忠于社會主義祖國、忠于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忠于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優秀人才,并使其將來走上工作崗位成為有很高的政治責任心和集體主義精神,有堅定的革命思想和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的工作作風,嚴守紀律,專心致志地為人民積極工作的勞動者。這個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突出的是政治規格教育,以此來規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內容。“文化大革命”期間,在錯誤思想的指導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遭受嚴重挫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標被嚴重扭曲,教育成了無產階級專政的工具,思想政治教育成了政治斗爭的喉舌,提高大學生的階級斗爭和路線斗爭覺悟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
隨著國家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步走上正軌,從根本上為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擺脫“左傾”思想的影響奠定了基礎。1980年年底,在黨中央召開的工作會議上,鄧小平提出:“要努力使我們的青少年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有體力的人,使他們立志為人民作貢獻,為祖國作貢獻,為人類作貢獻,從小養成守紀律、講禮貌、維護公共利益的良好習慣。”1982年5月4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當代青年的歷史使命》,提出要“培養青年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有強健體魄的新一代”。1983年國慶節,鄧小平同志為北京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在1985年3月召開的全國科學工作會議上,鄧小平完整地提出了“四有”新人的培養目標——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同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提出了要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和社會主義事業,具有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而艱苦奮斗的獻身精神”的“四有”新人。“四有”新人的提出集中體現了思想道德建設和科學文化建設的統一,反映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對社會成員的思想意識、政治覺悟、道德品質和文化修養的全面要求。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新形勢也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94年,《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努力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獻身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1998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學建校100周年慶祝大會上,江澤民向全國大學生提出了堅持“四個統一”的希望:希望全國大學生堅持學習科學文化與加強思想修養的統一,堅持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堅持實現自身價值與服務祖國人民的統一,堅持樹立遠大理想與進行艱苦奮斗的統一。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再次提出:“要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1999年,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江澤民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級各類學校都要擺在重要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說素質,思想政治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我們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為人民服務,堅持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2001年4月29日,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90周年大會上,江澤民對青年大學生又提出了新的希望:希望廣大學生成為理想遠大、熱愛祖國的人,追求真理、勇于創新的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視野開闊、胸懷寬廣的人,知行統一、腳踏實地的人。要發揚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的精神,誠誠懇懇地為祖國和人民做好每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青年大學生健康成長寄予殷切期望。胡錦濤同志多次指出,未來屬于青年,未來取決于青年,未來更需要青年去創造。為了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切實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2004年9月,黨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2005年1月,黨中央、國務院召開了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即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思想道德建設為基礎、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2007年5月3日,在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85周年之際,胡錦濤總書記致信中國青年群英會,對廣大青少年提出了“四個新一代”的要求,即希望廣大青少年成為“理想遠大、信念堅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頑強的新一代,視野開闊、知識豐富的新一代,開拓進取、艱苦創業的新一代”。2008年5月3日,胡錦濤總書記在同北京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對全國廣大青年學生又提出了殷切期望:希望大學生們要在深入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上狠下工夫,努力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頭腦,牢固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牢牢把握人生的正確航向;要在提高綜合素質上狠下工夫,既努力學習科學知識又積極陶冶文明素養,既努力增加知識積累又積極加強品德修養,既努力鍛煉強健體魄又積極培養良好心理素質,真正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要在提高實踐本領上狠下工夫,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向人民群眾學習,磨煉意志,增長才干,切實提高創造能力和創業能力,為今后走上社會、成就事業打下堅實基礎。
三、結論和思考
回顧新中國成立60年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歷程,我們為黨和國家一直以來對大學生的親切關懷和殷切期望深感鼓舞,倍感溫馨,同時我們也得出以下三點結論和思考。
1.黨和國家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是明確的、一致的、一貫的。盡管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由于復雜的社會背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定位曾經出現過扭曲或畸形,但是培養德才兼備的國家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始終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標和努力方向,并貫穿于整個高等教育發展的全過程。
2.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確定要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本來的功能。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觀有助于確定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及其體系,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認識不當會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標低于或高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所要達到的目標。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設置低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目標,就無法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效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流于平庸和瑣碎。反之,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目標高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所能達到的可能性,那么這個目標肯定是虛妄的、缺乏指導意義的,相應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必然夸大其詞,力不從心,陷入假、大、空的低效狀態。
3.力避目標過于政治化、理想化和抽象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涵蓋政治、道德、心理、審美、法紀等內容的多層次、多角度、多渠道的立體教育。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如果孤立地突出政治素質要求,忽略其他素質要求,就會導致結構上的比例失調,造成人的畸形發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具有概括性和凝練性,是在總體層面上的原則規定,要充分考慮學生個體自身的內在需要,重視個性發展,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和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使價值取向變成大學生個體的內在要求,逐漸內化為大學生自身的品質,從而使目標具有更強的實踐性和生命力。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論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教育部社政司.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責編:路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