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玲
中圖分類號:G4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0-209-02
摘要:在經濟不斷發展的背景下,休閑活動開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看上去很輕松的休閑其實蘊涵了關于人類社會全面發展的深刻含義。在這樣的時代中,大眾媒介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應該有一個更加謹慎的態度來對待休閑,來給予休閑更有價值的傳播。
關鍵詞:大眾媒介;休閑;傳播
近年來,受助貧困大學生不感恩的事件不斷的被報道,2006年8月,湖北省襄樊市總工會與該市女企業家協會聯合開展的“金秋助學”活動,19位女企業家與22名貧困大學生結成幫扶對子,承諾4年內每人每年資助1000元至3000元不等,幫助他們完成學業,但到2007年夏,受助一年多來,沒有給資助者寫過一封信,也沒有任何其他的聯系方式,無奈之下,資助者宣布停止對5名貧困大學生的繼續資助;①另有2007年8月27日《解放日報》載文:一位學生家庭突遭變故,陷入貧困。學生身邊每一位老師堅持每月給他三四百元資助,直到他畢業,但在即將畢業時,老師們籌劃著開個歡送會。誰知,他跟誰都沒打招呼,收拾完行李獨自離校了。同時,大學生助學貸款運行幾年來,大學生畢業后還款率不甚理想,違約比例較高,有的地方竟高達35%。
受助大學生不知感恩的現象可謂是屢見不鮮,在我們身邊也隨處可見,我們不禁要發問,“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傳統文化的美德哪里去了?緣何受助學生不知感恩?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探討。
一、受助貧困大學生思想認識的誤區產生的不良心理問題使他們缺乏對資助者的感恩之心
隨著國家助學貸款的全面實施和吸收社會以及個人資助的普遍展開,受助學生的數量也不斷的增加,經濟困難已不再是大學生無法完成學業的主要障礙,他們也能和其他的同學一樣坐在教室里面學習。但是,表面的榮耀、風光仍然無法掩蓋現實生活的清貧與寒酸,在大學校園里,經濟條件的好壞表現的特別明顯:他們不能和其他同學一樣過生日很風光、請客吃飯很闊綽、穿衣服全是名牌。受助大學生在承擔著種不平等帶來的壓力的同時,又從各種渠道接觸到“仇富心理”這種社會思潮中的“主流”趨勢,最終會導致他們的心態發生變化,表現出很強的自尊心,強烈的自卑、抑郁、自我封閉,自怨自艾又自暴自棄等心理出現問題。在這種心理的影響下,有些受助學生因為經濟拮據貧困,總覺得低人一等,唯恐收到他人的恥笑,心理極素質差,很容易自卑,但是他們已經是一個自我意識成熟的個體,又有很強的自尊心,為了不在眾人面前暴露自己的缺點,他們總把他人的愛心資助當成是施舍。認為別人的幫助是在踐踏他們的自尊,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可想,他們又怎么會感恩呢?另一方面,有些學生成天的怨天尤人,認為自己的貧困是社會貧富差距,國家政策不合理造成的,把貧困歸咎于社會,國家和學校。認為自己獲得資助是理所當然的。總之,這些不良的心理狀況,是受助貧困大學生缺乏感恩之心的內在的,根本的原因,要培養貧困大學生的感恩意識,必需要首先從心理這一深層次原因著手,轉變他們的思想認識。
二、學校感恩教育的缺失是導致受助大學生的感恩缺失的一個重要原因
學校是學生德育教育最終要的基地,在感恩教育培養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高等教育受各類教學評估,特別是近年來高等學校就業體制改革后,學生就業率高低成了關系高等學校發展的重要指標,使致學校在感恩教育方面沒有下足夠的力度,部分學校還沒有意識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沒有對學生進行專門的感恩教育。到目前為止,只有上海市在新版的《中學生守則》中增加了“學會感恩”的內容,全國的大學還沒有明確提出這一感恩教育的要求,也沒有一所學校開設專門的感恩教育課,使得感恩教育在大學教育中成為空白。同時,學生獲得感恩教育的機會極少,大部分的學生在大學期間幾乎沒有接受過一次正規的感恩教育。另一方面,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及社會對學生的評價也大多只是以學生的成績作為標準,學生的德育素質如何沒人過問。此外,學校德育工作流于形式,缺乏實效性,大多是老師滿堂灌輸,大談理論,內容寬泛空洞,學生沒有切身的體會,與現實生活嚴重脫節,無法在學生的心理上產生真實的效果。同時,很多老師認為好好學習就是感恩,只要把學習搞好了,就是有感恩之心,所以在每一次學生受助之后,他們只是教育學生要珍惜學習機會,好好學習,而沒有真正的對受助學生進行必要的感恩教育,在學生腦海里就打上了“好好學習就是一切”的觀念。由于學校教育的偏差和缺失,也導致了受助學生的感恩意識的缺失。
三、多元價值觀下的社會環境成為受助貧困大學生感恩缺失的又一個原因
我國正處于激烈的社會轉型時期,各種不同的價值觀不斷的涌現,并沖擊著人們的心靈和頭腦,多元的價值形態特別是對金錢和個人物質利益的迷戀,導致整體社會道德環境的墮落,使致大學生的感恩意識淡漠。一方面,媒體對資助者遭遇的夸大報道帶來了負面效應。當今社會學生不尊重老師、受恩者對施恩者恩將仇報、大學畢業后拒不還貸等種種現象,不斷被媒體報道,有什么樣的“榜樣”就有什么樣的效應。受其影響很多受助的貧困大學生在獲得幫助之后不知感恩,有的甚至還和資助者發生爭執,對簿公堂。另一方面,對感恩的硬性的制度化得規定反而弱化了人們的感恩意識。資助者在資助貧困大學生的時候,可能并沒有想得到什么回報,但在資助之后,社會便大力的倡導向施助者,甚至啟動全民向其學習,社會往往要求受恩人不斷將感恩的心態重復呈現于別人的視線下進行展覽,這往往會對受恩人造成過分的心理負擔;這種方式也忽視了受恩者的人格尊嚴,從而降低也了對施恩行為的評價。這種硬性的制度化的枷鎖,使受助貧困學生對感恩麻木,甚至產生逆反的心理,出現感恩的卻失。此外,資助者的動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受助學生的感恩回報的意識,部分資助者在個人利益的驅動下,為了擴大自己的社會影響力,贏得廣泛的社會支持,不惜花費資金資助貧困學生,在這樣的資助動機下,受助學生是不會因為獲得了資助而心存感恩。在這種復雜的社會環境影響下,受助貧困大學生的價值觀,也無一例外的會受到影響和異化,最終導致其感恩的卻失。
四、家庭教育偏失導致受助貧困大學生感恩缺失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在對學生的感恩意識的培養上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思想和行為的偏失使學生的感恩意識出現危機。首先,受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父母總是心甘情愿的竭盡全力撫養和滿足子輩的要求,不期望回報與感恩,使子女認為父母對自己的賜予是天經地義的。這無疑有意或無意地淡化了回報意味,不能促使孩子養成感恩意識,即使在獲得別人的資助的時候,也不會心存感激。其次,在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強烈愿望的背景下,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希望就是在學習成績優異,只要孩子學習成績好,似乎就能“一好壓百丑”。父母對孩子的關愛更多的只是停留在物質層面上,很少會涉及精神領域,尤其是缺少對子女感恩意識的培養和教育。最后,家長自身素質低的負效應,家長的自身素質偏低也會對學生產生一定得負面影響,有些家長特別是來自農村的貧困生的父母素質很低,他們根本就沒對孩子進行過感恩教育,或者有些家長只是一些模糊的教育,教孩子怎么做,而自己卻不落到實際行動上,致使很多受助學生在接受資助的時候可能表現的很積極,但轉過身就不知何謂感恩了。總之,家庭教育的偏失業也是影響受助貧困大學生感恩缺失的一個重要愿意。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一個人擁有健全人格的重要標志,感恩之心的缺失不僅會影響到這些學子的人生之路,對整個社會良好精神風貌的形成也是非常不利。物質上的貧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貧困,作為時代的驕傲和先鋒的大學生,如果精神也和物質一樣貧困那就是整個民族和國家的悲哀了,因此,我們要學會感恩,懂得感恩,滴水之恩涌泉相報。
參考文獻:
[1]李偉娜.淺談對貧困大學生的感恩教育[J].現代經濟信息,2008.3
[2]姚之彥.我國高校貧困生感恩現狀分析[J].教育教學.2008.3
[3]駱銳、陳興建.當代大學生的感恩意識現狀及感恩教育有效措施的探討[J].中華文化論壇,2008.8
[4]戴世琴、蒙平川.和諧社會視野下高校貧困生感恩教育的思考[J].今日南國,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