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天順
作為藝術表演特有的表現手段,戲劇性因素在渲染作品情緒、表現作品主旨,加深受眾感受、增強藝術表現效果等方面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歌唱表演中(包括音樂劇、歌劇和單純的歌唱表演),演員對于戲劇性因素的理解和運用同樣至關重要,因為這是藝術表現的前提。
歌唱表演的內在動力
所謂藝術表現,是指作者把自己的情感體驗創作成藝術作品,并通過特有的藝術表現形式感化和愉悅受眾的情緒,使之產生情感共鳴,從而達到展現和傳播創作者思想的過程。其中,戲劇性是達到這個目的的主要手段之一。
雖說歌唱藝術是主要通過歌聲來傳詞達意的,但它所要表現出來的,同樣是特定的思想、情感主旨。作品中的詞意、旋律、情緒變化與對比,抒發情感的鋪墊與升華,無不折射出戲劇性因素對作品的潛在推動力;演員在表演中聲音色彩明暗的變化、音高的不斷轉變、不同情感的展現,都是戲劇性因素的具體體現,加上面部表情、肢體語言等的外在表演,一起構成戲劇性因素的表象特征和外化形式。這些戲劇性因素的存在與再現,不僅勾勒出歌唱表演不斷發展,富于變化的線索,同時還借助戲劇性因素的不斷展現,直接推動歌唱表演的進程,成為其內在的動力。同時,歌唱表演過程中展現的戲劇性因素又使受眾的感官受到刺激,產生情感體驗,從而完成戲劇性的具體實現。
情感共鳴的主導因素
所謂戲劇性,就是把劇情發展和人物思想等內容通過臺詞、動作,表情等有技巧、有節奏、有感情地外化出來,訴諸受眾感官。在聲樂作品中,其主旨的表達主要是通過歌詞對于場景和情感的描繪,用與之情緒相符的旋律,通過歌唱演員的演唱向受眾傳達,使受眾產生與作品主旨一致的共鳴。所以,演員對音樂作品的內容、思想、情感的深刻理解,是將作品完美展現的主導因素。這不僅是中外歌劇的創作方法所共同體現出來的原則(如施光南的歌劇《屈原》),而且一般的聲樂作品同樣也對戲劇性極度重視(如聲樂作品《父老鄉親》)。
賦予歌唱表演感情和神韻的關鍵
在技術層面上,歌唱表演主要包括氣息的調整、音色和共鳴以及咬字吐宇的運用等。我們可以將歌唱技巧比喻為歌唱的骨架。
而戲劇性因素就好比歌唱的神韻。歌唱的呼吸,是指在自然呼吸的基礎之上運用一定的呼吸技巧,根據需要不斷為歌唱提供動力支持的過程。首先,為表達特有的聲音效果和情感情緒,演員不僅在同一呼出過程中要進行先強后弱的強度對比,甚至還要根據情感需要進行歡笑和哭泣的氣息控制運用。這些呼吸的強弱、深淺、速度甚至頻率的對比,就是戲劇性因素在整個歌唱呼吸過程中的具體體現。
其次,在歌唱的共鳴和運用方面同樣體現戲劇性因素特征,它要求演員在高音與低音的不斷轉換中適時調整聲音支點的位置和真假聲比例,以滿足歌唱所需。
其三,歌唱的咬字吐字和行腔運腔,更是與戲劇性因素密不可分,它是戲劇性定義中規定通過一定形式表達內容與情緒的過程。咬字有輕巧與扎實之分,行腔有延續時間長短、先后、強弱之分,演員只有在充分掌握歌唱技巧的基礎上才能將戲劇性因素充分加以運用,在技巧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情感和神韻,才能將作品特有的情景和情感表達完美。
再現和傳遞情感的主要力量
對于作品的演唱表演階段,是戲劇性因素運用得最為直接和具象的階段,同時也是歌唱演員充分運用戲劇性因素演繹作品,展現其藝術思想和主旨的關鍵階段。此時,演員根據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在其戲劇性因素的感染下運用自身歌唱技能,調動全身歌唱器官對作品進行演繹和再度創作。在這個過程中,演員本身對作品的戲劇性因素的理解、運用及再現,尤為重要。
從這個意義上說,根據聲樂作品旋律的音準用聲音進行準確演唱并非就是真正的歌唱,而只有當演員運用極富戲劇性因素的表現手法,對作品進行再度創作、完美展現藝術作品主旨時,才會令作品發出藝術感染力,給予受眾強烈的情感共鳴,才是真正的歌唱。因此,演員的神情、隨著音樂律動的動作等等外部表現形式,無不是戲劇性因素的展現,它們與歌聲一起共同塑造了整體藝術形象。
最終實現作品的積極因素
聲樂作品是以歌唱表演的形式展現給受眾的。對于演員來說,美妙的聲音、優美的旋律是吸引受眾欣賞的前提,也是激發出他們對作品主旨產生情感共鳴、審美認同的關鍵。演員根據情感的需要,用富有戲劇性因素的旋律、歌聲加上表情、動作,增強受眾的感官刺激,讓他們從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情感體驗,使自身與歌唱表演形成情感諧振,并按照作品的主旨進行主動思考。這種受眾情感融入欣賞過程的現象,就是藝術作品、歌唱表演在受眾心中的二次創作過程,也就是藝術作品和演員表演目的的最終實現。
戲劇性因素作為推動作品本身發展和歌唱表演進行的主導性因素,能喚起歌唱表演者內心的情感共鳴,令他們用富有戲劇性因素的技法來演繹作品;同時,戲劇性因素又成為受眾接受歌唱表演并與之產生情感共鳴的催化劑。這些,都充分顯現出戲劇性因素在歌唱表演中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