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才
摘要:本文從中小企業的概念和發展現狀出發,分析了目前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并結合中小企業自身的特點,研究了相關的改進措施。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 制度創新 企業文化
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但由于中小企業自身的一些特點其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融資、技術創新、管理水平低下以及企業人才匱乏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應從管理創新、制度改革以及實施品牌戰略等方面加以改進和提高,促進中小企業可持續健康地發展。
一、中小企業的概念及發展現狀
1. 中小企業的概念
對中小企業的概念很難通過簡單的文字表述清楚,通常用數量指標和質的指標來界定。中小企業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不同經濟發展的階段、不同行業對其界定的標準不盡相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而動態變化。按照中小企業通用的劃分標準,中小企業應科學定義為:與所處行業的大企業相比人員規模、資產規模與經營規模都比較小的經濟單位。
2. 中小企業的發展現狀
(1) 生產規模小。由于資本存量水平低,資信程度不高,籌措資金相對困難,因此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弱,在花色品種、質量、標準文化程度和技術含量等方面都難以與大型企業相比,生產規模相對較小。
(2) 數量大,分布范圍廣。從統計資料可以看出,我國中小企業在數量上都占絕對優勢。1999年我國有中小企業3200萬家,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5%以上。2000年中國有中小企業3980萬家,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6%。另外中小企業經營范圍廣泛,幾乎涉及社會經濟和生活的各方面,在制造業、服務業、建筑業、農業、運輸業、批發零售業等競爭性領域無所不在。
(3) 經營方式靈活多樣。中小企業有投資少、見效快的特點,其經營范圍寬和經營項目豐富,經營體制靈活。當經濟波動時,有“船小好掉頭”的優勢,能適應市場的快速變化,比管理層次多、組織結構復雜的大型企業更具快速反映優勢。
(4) 競爭力弱,壽命短,停業破產率較高。中小企業“船小好掉頭”是優勢,但真正要在經營中取得有利地位,還需“船大好沖浪”的大型企業。我國每年有60萬家中小企業注冊,但其中30萬家只能經營一年半,能維持經營10年的不到一成。
二、中小企業發展中面臨的問題
1. 融資渠道單一,融資困難
中小企業“融資難”特別是“貸款難”問題成為阻礙其可持續發展的頑癥。雖然政府部門出臺相關政策加以扶持,但從中小企業的發展現狀看,貸款難、擔保難的問題依然突出。由于銀行是企業化經營,更多的考慮的是效益,只能是錦上添花,不可能雪中送炭。另外中小企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易受經營環境影響,加之民營企業資金需求一次性量小、頻率高,增加了融資的成本和代價,不可避免地存在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2. 技術創新能力薄弱
中小企業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創新能力已經成為制約中小企業提高產品附加值,拓寬市場領域,提升國際競爭力的瓶頸。究其原因主要有:首先是核心技術創新需要投入大量研發資金,并且其創新結果又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而中小企業資金并不充裕,難以獨立完成;其次知識產權保護雖有顯著改進,但尚未形成國民的法治意識和自覺行為,創新維權成本過高,導致創新投入與創新收益嚴重不對稱,極大地挫傷了中小企業創新的積極性;最后是創新人才的供求嚴重失衡。一方面,中小企業需要大量的創新人才,另一方面,我國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與中小企業的客觀需求嚴重脫節。
3. 運作體制落后,管理制度不規范
絕大多數中小企業屬于家族制企業,這在市場經濟的初始階段有其歷史的必然性。它的內部結構簡單,管理層次較少,成員間具有較高的信任度,企業內部具有較強的合作能力,在經營上也具有較高的效率和靈活性。因此,在企業創建時期,與其他企業組織形式相比,在資本籌集、管理效率、信息搜集和監督成本上,都具有明顯的優勢。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當中小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以后,家族制企業中原來有利于企業發展的一些積極因素逐步轉變為消極因素,由血緣關系、親緣關系、地緣關系而產生的宗法性和封閉性特征,極大地制約著中小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4. 管理能力不足,企業文化精神模糊
中小企業老板的綜合素質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缺陷,如小農思想嚴重,缺乏事業心和社會責任感;思維方式單一,具有盲目沖動的傾向,缺乏對企業發展戰略的思考,缺乏系統的現代管理知識和向現代企業家過渡的文化底蘊,持續發展的能力不足等等,這些源于中小企業管理者受傳統封建文化的影響,實行家長制管理。此外企業中人情風盛行,拉幫結派,是非不明,企業精神模糊,企業目標單一,也是制約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解決中小企業可持續的對策研究
1. 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確立多元融資意識
我國資本市場的迅速發展,為中小企業進行資本運作、實現規模擴張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中小企業應當確立多元融資意識,充分利用資本市場,搞好資本運作。抓住機遇,突破“瓶頸”,改變當前資金緊張的被動局面:一是要轉變經濟增長模“式”,變粗放型擴大生產規模為集約型技術創新,提高產能,降低成本;二是要加大財務制度規范力度。通過建立與現代企業制度相適應的現代企業財務制度,限制高投入、低產出對資源的耗用,使得企業經營集約化、高效率得以實現。
2. 打破傳統管理模式,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中小企業要突破以家族為核心的管理權分配方式,重用人才并在引進人才的同時引進先進的觀念和管理方法,軟硬件改進雙管齊下,最終建立起一套與現代市場經濟要求相適應的高效管理體制。發達國家的經驗證明,管理現代化將大大加速企業的發展進程。中小企業根據企業發展的實際,不斷充實管理內涵,以高標準規范企業行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向管理要效益,使其管理逐步走上現代化的平臺。
3. 重視產品升級,實施名牌戰略
中小企業的發展壯大不能僅僅是簡單的量的擴張,而應當把產品上檔次作為追求目標在重開發、重質量、重服務、重信譽的市場觀念引導下創出一大批名牌產品。隨著買方市場的逐步確立和市場競爭的加劇,中小企業只有依靠自己的優質產品才能在市場中立穩腳根、求得發展。因此,中小企業需要對產品科學定位,集中全力進行科技創新,創出自已的名牌,使產品服務功能不斷提高,重視產品的升級和更新,以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4. 提高管理者素質,建立科學用人機制
沒有一個高素質的管理者隊伍,私營企業就不可能有旺盛的生命力,時代要求管理者必須努力學習新知識,吸取新營養,逐步提高市場預測、經營決策和管理能力。同時,還要善于選人用人,中小企業應充分發揮自身機動靈活的特點,形成科學、合理的企業領導體制和組織制度,構建一套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真正做到經營者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充分挖掘人力資源的潛力,最大限度地激勵和調動員工的積極性,為高層次、高學歷、綜合能力強的人才提供發展和提升的平臺,從而進一步提高私營企業發展的整體質量,促進產業升級。
5. 孕育企業文化,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任何一個企業要想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都必須有良好的企業文化作后盾。中小企業只有塑造符合自身特點的企業文化,才能真正發展壯大。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過程中,塑造企業文化,營造企業文化理念,是形成企業凝聚力,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
核心競爭力是經過長期積淀所形成的,其核心是健康的企業文化,其關鍵是企業的學習和創新能力。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應避免三個誤區:(1)脫離企業戰略談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是為企業戰略服務的。(2)企業的核心產品不等于核心競爭力。(3)企業的局部成功因素未必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過去促使企業成功的因素未必能保證企業繼續獲得成功。
四、總結
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小企業已經完成了以填補市場空白、迅速擴張為主要內容的“量的積累階段”,進入以企業全面轉型和提升為核心任務的“質的提高階段”。要實現中小企業二次騰飛,促進中小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不斷完善中小企業的管理體制,提升管理者的綜合素質和社會責任意識,打造符合自身發展的企業文化,并不斷優化其發展的宏觀環境,從而實現中小企業可持續健康的法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