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海波
“‘托市政策放縱了樓市投機。”
“要買房就趕快下單,因為相關買房稅費政策要取消,買房負擔要加重了。”這是最近地方政府、開發商、媒體忽悠老百姓追高入市的一致說辭。
去年底國務院提出對住房轉讓環節營業稅暫定一年實行減免政策,是為了擴內需應對出口下降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但地方政府在實踐中劍走偏鋒,打著“擴內需、保民生、促發展”的旗號,樓市托市的“裸秀”就此瘋狂展開,“購房退稅”、“購房補貼”、“購房入戶”、“免稅降稅”、“放松二套房貸”、“降低首付”、“取消‘限外令”、“取消5年營業稅”、“放寬土地出讓條件”等許多政策明顯突破了中央鼓勵中低收入者自住需求的民生底線,鼓勵投機、維護高房價和開發商利益的傾向十分明顯,給投機客和房地產開發商的讓利遠大于對首套自主需求的讓利,同中央政府的鼓勵購買首套自住普通商品房的民生政策有本質的區別。此外,“樓荒論”、“通脹論”、“買房愛國論”、“房產救國論”、“取消經濟適用房”、“取消90/70工程”等的鼓噪,“100%退房率”(房地產領域的“釣魚”和“倒鉤”)、“假按揭”、“房貸放松”、“囤房囤地”的積極配合,房價飆升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到今年12月17日,樓市優惠政策已經整整一年,從“暫定一年”概念來看,到了是否延續的決策時間點。
筆者認為,“托市”政策放縱了樓市投機。拿上海來說,今年9月末,上海市中外銀行購房貸款余額4543.6億元,比年初增加760.2億元,同比多增628.4億元。其中,個人住房貸款余額3827.7億元,比年初多增加715.2億元,三季度454.6億元的個人房貸增量創單季最高紀錄。新建住房貸款增量占比上升,1——6月新建住房貸款增量占全部住房貸款增量的比重為38%,1——9月則升至47%。
由此可見,上海即將突破2萬元/平米的房價是怎樣炒上去的,這并不是首次置業的中低收入者的“剛性”需求,也不是上海老百姓太有錢了。樓市“虛火”源于“托市”政策、國內外的投機“熱錢”以及保障性住房長期缺位和滯后。
上海樓市的瘋癲(包括大規模的固定資產投資)并沒有對這座國際大都市的GDP帶來多少增長,上海今年第一季度的GDP同比增長3.1%(全國6.1%,全國倒數第二位)、上半年的GDP同比增長5.6%(全國7.1%)和上海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7.1%(全國7.7%)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中國特色的樓市“托市”政策屢試不爽,但它擾亂了房地產業的自然秩序,掩蓋了中國經濟結構不合理的隱患,阻礙和延緩了經濟結構升級和優化的進程,更影響到了廣大中低收入者的安居樂業。
假如由于投機成本的上升,一旦非理性投機客大量退出,大量投機拋盤就會涌出,市場自然就向買方傾斜,房價自然就會理性回歸,這一幅度應該遠大于現在所謂的“優惠”稅費。高房價是把雙刃劍,在表面繁榮的背后,擠壓的是實體經濟、科學技術的發展,使經濟結構更加不合理。
筆者認為,中國樓市的“托市”政策應該即刻退出,政府要加強房地產業的制度建設,加大對房地產投機的打擊力度,對投機性房屋(外資、二套以上)征收物業稅和交易所得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