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成波
摘要: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淮安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本文針對淮安市農業循環經濟現狀進行了深入分析,并對其選擇模式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淮安 農業循環經濟 模式
1. 緒論
在樹立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大背景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需要加快發展循環農業。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現實途徑,通過盡可能減少廢棄物排放,并對其進行無害化處理,可以保持資源環境的永續利用。
在農業生態系統中建立物質循環的多級利用體系,使廢棄物在生產過程中得到再次或多次利用,在農業系統內形成一種穩定的物質良性循環系統,是現代可持續農業思想在實踐中的應用。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淮安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本文針對淮安市農業循環經濟現狀進行了深入分析,并對其選擇模式進行了探討。
2. 農業循環經濟的概念
從理論上看,循環經濟是一種建立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的模式,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物質反復循環流動的過程,循環經濟遵循“3R原則”,即減量(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環(recycle),使得整個經濟系統以及生產和消費的過程基本上不產生或者只產生很少的廢棄物,其特征是自然資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廢棄物的低排放。
所謂農業循環經濟,就是指以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和生態技術學原理及其基本規律為指導,通過建立農業經濟增長與生態系統環境改善的動態均衡機制,將農業經濟活動與生態系統的各種資源要素加以統籌協調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
3. 淮安市農業循環經濟現狀分析
發展無污染、無公害的生態農業是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重要途徑:
(一)稻田生態養殖
稻田生態養殖可以依靠生物農藥和有機肥,大大減少農藥及化肥的施用量,不但降低了成本,而且減輕污染,增加無公害產品的產出,2005年淮安市推廣稻田養蝦、蟹面積達2.2萬畝,年均每畝增加收入1 200多元。這里舉兩個具體的例子:
(1)金湖石港萬畝農業綜合養殖示范區。利用稻田為魚、蝦、蟹提供良好的生長棲息場所和豐富的天然餌料資源,又利用魚、蝦、蟹對稻田具有的一松二除三增加(即松土、除草、滅蟲、增肥、增氧、增溫)作用,促進水稻增產。石港鎮生產無公害稻谷1 100萬公斤,增收蝦蟹等綠色水產品1 364噸,僅此一項,全鎮3萬農民人均增收400元以上。
(2)盱眙縣水沖港鎮。采取循環經濟“資源——產品——再利用——再生產”的循環機制,把物質、能量進行梯次和閉路循環使用,實現廢棄物的再生利用,變廢為寶,不但節約和降低種養成本,同時也改善了村莊的人居生態環境。將農作物莖稈粉碎后用于生產食用菌,利用嫩枝葉、爛果品、人畜糞便發展沼氣,僅沼渣、沼液作為無公害優質有機肥返田一項,每年就可以節約或降低成本30萬元;而沼氣供農戶照明、煮飯,每年也可以使全鎮農戶家庭開支節約10萬元。同時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取得雙贏。
(二)沼氣綜合開發和利用
淮安市探索出豬-沼-果、豬-沼-菜、豬-沼-廁等多種鏈接模式。淮安市開發沼氣歷史比較長,主要以農村戶用為主,相對集中在漣水、金湖、淮陰區等地。到2007年8月底,淮安市累計建成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家園富民工程6.5萬戶,依托沼氣建成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1.33萬公頃,年出欄生豬60多萬頭以上,建設區農民年增加收入4500多萬元。全市已累計投入資金7 600多萬元,其中國家和省、市、縣補助2 130萬元。建成生活污水凈化沼氣池4 100多處,受益農戶達8.5萬戶。根據淮安市漣水縣、楚州區生態家園建設情況調查,以沼氣為核心的生態家園建設,拉動了養殖業的發展,促進了種植業結構調整,使原有的農戶經濟在生產規模、勞動生產率、技術進步、種養業之間養分循環等方面都發生了顯著且深刻的變化,大大提高了農戶經濟的市場競爭力。
4. 淮安市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模式選擇
(一)變廢為寶
傳統農業是一種“資源——產品——廢物排放”單程線性結構型經濟,其顯著的特征是“兩高一低”,即資源高消耗,廢棄物高排放,物質和能量低利用。而循環農業強調“只有放錯了地方的資源,而沒有真正的廢棄物”的理念,通過建立“資源——產品——再利用——再生產”的循環機制,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平衡的協調,實現“兩低一高”,即資源低消耗、廢棄物的低排放、物質和能量的高利用。
(二)利用高科技開發農產品
針對淮安市目前農產品的開發水平,不斷延長產業鏈條,利用高科技進行農產品深層次開發,是達到節約資源目標的有效途徑之一。例如過去大豆榨完油的豆粕,一般只能作為豬飼料,或粉碎后施到農田里作肥料。如果把豆粕作為原料,從中提取大豆蛋白,再加工成天然纖維,就可以成為當今流行的,并被國外紡織專家譽為“21世紀舒適型的‘綠色纖維”的新型紡織品原料,而剩余的豆渣還可以綜合利用生產顆粒有機肥,循環用于農業生產。
目前淮安市已擁有150多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重點基地,年產值達163億元,帶動農戶30多萬戶,戶均增收300~400元。通過鼓勵農產品生產基地與中心城區生鮮超市對接、發展農村中介組織與流通機構等措施,積極推進小農戶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農民個體經營貿易的農副產品已占全市農副產品總量的80%左右。
(三)推行套種套養模式
農業生產是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相交織的產業部門,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作物的自然生長以獲得收成。傳統農業對生態資源的利用是粗放型、掠奪性的,往往形成“先掠奪、再補充、再掠奪”的惡性循環,造成農田肥力下降,降低產品品質,并形成大面積污染。循環農業強調農業發展中的生態耦合效應,有效利用不同作物在生產過程中存在的互補、互利因素。
參考文獻:
[1]陳良、江波,循環經濟: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J].農村經濟, 2004(9): 65-67.
[2]曾尊固、羅守貴,可持續農業和農村發展研究述評[J].世界地理研究, 2001(10): 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