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典賽 王志軍
摘要: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大學生擇業觀對大學生的就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大學生擇業觀的研究是了解我國社會轉型期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所發生的深刻變化而帶來的人們對工作的感受、職業的評價和就業取向的轉變的一個很好視角。
關鍵詞:高等教育大眾化 擇業觀 影響因素
大學生是我國廣大青少年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掌握著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時刻感受著時代脈搏的跳動,具有無窮的創造能力和蓬勃的創新能力。我國自1999年第一次高考擴招以來,高校畢業生從2001年的114萬劇增到2009年的610萬,我國的高等教育從精英化教育迅速走向大眾化教育,高校畢業生數量急劇增加,客觀上使就業形勢漸趨嚴峻,擇業越來越困難,不僅給廣大學生和千家萬戶帶來困惑,也成為關系到全社會發展穩定的熱點和難點問題。
一、大學生擇業觀現狀
畢業生的擇業觀處在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之中,傳統的和新型的擇業意識錯綜復雜地交織于畢業生的思想中,既有新舊觀念的交替,也有新舊觀念的沖撞。總的來說高校本科畢業生的擇業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社會價值觀念淡化
20世紀70年代以前的大學畢業生,往往是“一顆紅心兩種準備”,黨的召喚、社會的需要、組織的安排就是他們的志愿。當代有些大生社會價值觀淡化,擇業更重視自我價值的實現,以自我為中心,個人主義傾向較嚴重。一些大學生在擇業時不考慮國家和社會的利益要求把個人興趣愛好放了首位。大學生的價值觀中個人因素突出,在進行人生選擇時較多考慮個人因素,即使在追求自我實現時也折射出主要強調的是“自我”而非“社會”的需要。社會價值觀念的淡化,會導致大學生偏離正確的政治方向,難以履行對國對社會的責任。擇業觀是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擇業過程中的反映,當代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夠成熟,需要加強引導和教育。
2. 擇業期望值過高,理想與現實相脫離
所謂擇業期望值,是指求職者要獲得職業位置對其物質、精神上的需求滿足程度。每個畢業生都希望畢業后能獲得一份更能滿足自己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工作,但這種需求又要受畢業生自身條件和社會人才需求等客觀因素的制約,如理想與現實不相一致,就會走入擇業的誤區——期望值過高。
在工作單位的特點方面,多數畢業生認為在求職過程中需要非?;虮容^重視的因素有:單位的知名度、經濟效益、工資收入和福利待遇;此外其他因素還包括工作舒適而勞動強度低和提升職務難易程度等。
在理想的工作地區中,多數畢業生趨向于沿海城市和大中城市。首選沿海開放城市的最多;其次是京津滬渝直轄市、家庭所在地(主要是家庭在大中城市的畢業生)和內地省會城市;而選擇國家急需人才的邊遠或農村地區的最少。
在理想的工作單位方面,畢業生主要集中在社會地位較高、工作比較穩定的國家機關和工資收入較高的公司企業,其次是學校、自主創業、新聞單位和科研單位。
在職業選擇上,大部分畢業生希望從事與自己所學專業相關的工作,以便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
3. 不健康的擇業心理
隨著就業競爭的加劇,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出現了許多不良心埋。主要表現為:自卑與自負心理。自卑心理表現為一些大學生劉一自己評價過低,缺乏自信,不敢競爭,陷入不戰自敗的困境中。而自負心理則表現為對自己估計過高,好高鶩遠,百般挑剔,以致“高不成低不就”。盲目攀比心理:一些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缺乏主見,容易受他人干擾,經常自盲目從眾、盲目攀比。焦慮與依賴心理,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焦慮主要表現為:對理想單位的渴望,面試之前的局促不安手忙腳亂,面試之后的焦急等待,面試失敗之后的自責自卑和挫折。還有一部分畢業生依賴心理嚴重,把希望寄托于學校、教育部門或家長,往往由家長出而四處奔波,自己則“守株待兔”、“穩坐釣魚臺”。
4. 擇業影響因素的多樣性
在影響大學生擇業的因素中,可分為個人因素和有關工作方面的因素兩大類。個人因素又可分為指向畢業生自身的因素(個人的學習成績、個人能力、所學專業等)和指向外部的社會方面的因素(家庭背景、社會關系、學校和老師的評價等)。大學生對個人因素和有關工作或用人單位的因素的重視程度也是其擇業意向的體現。
總體而言,大學生在個人因素方面,非常重視的因素中排在首位的是個人的綜合素質,說明畢業生把個人因素作為決定擇業能否成功的關鍵,從歸因方式上講,屬于趨于內部的歸因方式,體現出當代大學生更加注重個人的自我實現和以個人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在社會影響方面,畢業生認為比較重要的是機遇、名牌學?;驘衢T專業、家庭背景與社會關系。
二、大學生擇業觀的對策
1.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思想活躍,對新鮮事物接受能力強。但是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大學生有時會迷失自己,缺乏正確的判斷。我們的社會也會存在一些腐敗現象,大學生面對這些腐敗現象,有時會產生迷茫,這對他們的擇業觀構成了一定的影響。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讓大學生認識到社會的主流是好的,大多數人都是默默無聞的在自己的崗位上為國家做著貢獻。大學生必須客觀地看待社會上存在的問題,接受正確思想的引導。
2.調整大學生擇業心態,將就業理想與現實結合
一些家長與學生認為讀了大學之后,馬上就可以找到一份如意的工作和稱心的薪水。他們仍然按照精英教育階段的擇業觀念進行職業的選擇,把就業期望值定得過高。但中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發展階段,傳統的擇業觀必須改變。大學生應該面對現實科學定位,找準自己在社會上的位置,積極參與競爭,勇敢面對挑戰。同時要適應市場經濟規律,要先就業,再擇業,后創業。應該明白職業選擇是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發展變化的,并不是一成不變的。
3.提高大學生自身質量
很多大學畢業生在走向工作崗位后發現自己不能勝任工作崗位的要求:他們的實踐能力較差。因此在學校期間大學生應該有意識地鍛煉自己,學好專業知識同時應盡可能地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在社會實踐中更應該抓住機會讓自己各方面的才能有所施展。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大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應注意逐漸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