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青
【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積極營造對話氛圍,創設對話情境,提供對話舞臺,組織對話教學,在對話交流碰撞中體驗一種生成的快樂,這是閱讀教學的新理念,是閱讀教學的本源回歸,也是實現語文個性化閱讀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對話 個性化 閱讀 途徑
一、融入角色對話,加深理解體驗
注重感悟體驗,是《語文課程標準》關于閱讀的一項要求。這一要求,體現了語文學習的規律,是對長期流行的理性化閱讀分析傾向的糾正。在閱讀教學中,創設角色情境,引導學生融入角色,展開對話,能縮短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學生進入語境,與“文本”對話,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
如上《一只小鳥》中,文章的結尾是:“從此那歌聲便消失了。那些孩子想要仰望著它,聽它的歌聲,卻不能了。”
師:是呀,小鳥曾經給孩子們帶來那么多的歡樂,然而此時,孩子們卻再也不能傾聽小鳥的歌聲了。當子彈射入小鳥心臟的一剎那,我們仿佛感到時間凝固了,此時此刻,假如你是小鳥,你會怎么想?假如你是老鳥,你會怎么想?假如你是那孩子,你又會怎么想?請你選擇其中的一個角色說一說。
扮演小鳥的學生說:“我正要歌唱,只聽‘砰的一聲,一顆子彈射中了我的心臟,我的心劇烈地顫抖著,啊,我到底做錯什么了?你們為什么這么對我?……”
扮演老鳥的學生說:“天那,我的孩子究竟哪里做錯了,你們為什么這么殘忍!”
扮演孩子的學生說:“看著小鳥的血一滴一滴地落下來,我的心開始不安起來,我殺死了小鳥,我們不該這樣做的,我們只是想捉住它,沒想到……對不起,小鳥,對不起,老鳥……”
從學生滔滔不絕的發言中,我們可以發現,學生設身處地之后,已感同身受,這種感受化作了鮮活、生動的充滿靈性的話語。可見,把學生引入角色情境,在角色情境中進行對話,使學生從旁觀者變為當事人,這樣就能縮短學生與文本的心理距離,使他們走進文本,與作者或文中人物產生情感的共鳴,從而對文本產生真切的感受,實現體驗的升華。
二、聯系生活對話,體悟言語內涵
建構主義教育理論原則明確指出:“復雜的學習領域應針對學生先前的經驗和學習者的興趣,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跟我們一樣,他們有自己的生活感受和體驗。如果我們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生活,啟動喚醒相關的生活體驗,可以為更好地體悟文本的內涵奠定基礎。在此基礎上營造對話場,使學生的生活經驗、語言庫存與文本融合溝通,產生對生活的新的體驗,促進學生的思想、情感、語言獲得新的發展。
我在上《雪被子》一課時,品讀句子:“小雪花輕輕地落……,麥苗覺得暖烘烘的。”
教學環節如下:
(1)齊讀句子。讀到這,你們有不明白的地方嗎?
(2)生提問,歸納重點問題:雪是冰的,為什么麥苗覺得暖烘烘?質疑、體會:暖烘烘
(3)找一找和“暖烘烘”意思相近的詞。
師:小朋友們,生活中,你會在什么時候覺得暖烘烘的呢?學生交流體會。
生:穿著厚厚的棉襖時,我覺得身上暖烘烘的。
生:溫暖的陽光照在我們的身上時,我覺得身上暖烘烘的。
生:蓋著厚厚的被子,覺得暖烘烘的。
師:是呀,小麥苗也躲在被子下,雪被子為它擋住了外面寒冷的北風,小麥苗也一定會覺得暖烘烘的。
師導:你還在什么情況下有暖烘烘的感受?
生:老師,我躺在媽媽的懷里的時候,覺得暖烘烘的,我覺得很溫暖,很幸福。
師:你真是個用心感受的孩子,是呀,媽媽那溫暖的臂彎,讓我們覺得暖烘烘的。
生:對啊,在媽媽的關心下生活,我覺得心里暖烘烘的,很幸福。
生:我從小雪花“輕輕地落”,覺得小雪花就像是一位慈祥的媽媽,關心著小麥苗,讓小麥苗覺得暖烘烘的。
師:你真是用心地讀書啊,真會學習,感受很深刻。
……
學生在體驗中表達,又在這種個性化的表達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啟發,使想象更為豐富,感受更為真切。可見,在閱讀教學中,以學生的生活經歷為憑借,以學生的人生體驗為依托,更好地把握文本的內涵,為個性化閱讀提供可能。
三、鼓勵質疑對話,推進思維深入
個性化的閱讀教學需要學生的獨立思考與主動探究。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讀中生疑,質疑、釋疑。抓住疑點,作為話題,激起學生的閱讀思考,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培養他們主動探究的精神。
一位老師在上《白楊》一課時,為了加深體驗,引發探究興趣,課堂中出示課件——荒涼單調的大戈壁灘上一排排高大挺拔的白楊。這樣蒼茫渾黃的背景襯托出了白楊樹的外在形象與內在神韻,通過對比構成了獨特的審美意境,迅速喚起了學生的內在審美需求和對白楊的崇敬之情。再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拉近了學生與文章之間的距離,使學生自然而然享受到了審美的樂趣。然而也讓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探究欲望:茫茫的戈壁,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為什么白楊卻長得這么直,這么高大呢?
這是學生自己發現的,是學生此刻強烈的需求,也是需要探究學習的目標。就在學生處于這種“憤、悱”狀態時,給學生一個話題,讓學生自己去探究:
多么的白楊啊!
此時的學生,認真閱讀,大膽揣摩,積極思考和探究,在自讀的過程中不斷產生新感悟,重組新知識,深刻地領悟出了白楊的品格。
閱讀教學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這一教學環節中,教師抓住疑點契機,提供機會,組織討論,適時點撥。激起學生的閱讀思考,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培養他們主動探究的精神。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能力的形成很大程度要靠學生的自我領悟體會。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創設促進學生個性化閱讀的“對話”的情境,引領學生走進“對話”的課堂,與教師“對話”、與同學“對話”、與文本“對話”。在“對話”中,學生感受到自主的尊嚴,感受到獨特存在的價值,感受到心靈成長的愉悅,使學生自己的個性與潛能獲得最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