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麗紅
摘要:本文通過介紹黑白木刻版畫的工具、繪制方法、黑與白的控制技巧等基本問題,對中國黑白木刻版畫的研究做一簡單探討。
關鍵詞:黑白木刻版畫繪制方法黑與白控制技巧
中圖分類號:J2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09-0013-01
一、黑白木刻版畫的工具及繪制方法
學習黑白木刻應該具備的工具有:勺,宣紙,刻板,油墨,油墨磙子。玻璃板,灰刀,汽油,廢報紙等。木刻,最好的是梨木,其次是柏木、樺木、鋸木為常用。凡表面光滑,木質細膩的木版都可以使用。刀,現用的是西方傳過來的,分為圓口,三角,平口,斜口。圓口有厚,樸素的特點;三角比較理性,現代;斜口和平口的特點是偶發性,有殘刀,破刀之美。
制作時,在相應的版面上,畫上畫稿,刻去無用部分,留下有用部分。這些留下的點、線、面便呈現出凸起的痕跡,然后敷以油墨、水墨或顏料,反印在紙上,便成了版畫。
黑白木刻版畫的“白”是指被刀刻在木版被刻掉的部分;而“黑”則指凸在木板未被刻掉的地方。黑白版畫是具有抽象性視覺現象的符號表達方式,畫面中的黑白是其生命線,丟掉生命線,就丟掉黑白木刻的一半。所以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黑白關系。它最常用的技法就是分割的手法,具體分為:白多黑少:有以線條、色、曲線、直線、灰色為主的白多黑少;也有以點、面為主,且互相穿插的白多黑少。
黑白均衡:有些木刻畫中,雖然分割黑白的方式各有不同,但黑白分割有種均衡度,或以線為主,或以點為主,或線面結合。黑多白少:與白多黑少相對,手法近似。區別在于分割的尺度及黑白關系的布局。
一版多印是版畫的一大特點,木味、刀昧、印味構成其特有的藝術風格。在整個制作過程中,遵循嚴謹的方法步驟:繪稿、上稿、刻制、印刷。將畫面的黑白灰組織恰當,刀法運用巧妙,同時將所學到的造型、構圖、明暗、色彩、作品主題的突出等相關美術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可使畫面豐富多彩,刻制中顯現出乎意料的變化效果以及一版多印等特點。
二、黑與白的控制技巧
木刻的原色只有黑與白,木刻的灰色在仔細分辨中,可以看到仍是由不同形式的線與點組成的黑白關系。所以嚴格的講木刻沒有灰色。黑白就是木刻最基本的色值。要發揮木刻的個性與特點,首先就是要發揮黑白變化的節奏。黑白的控制可以從位置、量、性質三個方面進行調節。
第一,黑白位置的安排:創造畫面的不同焦點與傾向。位置的安排與運動力量空間占有諸方面有密切聯系,不是孤立的存在。把大小不等的黑色斑點,不均勻的放置畫面上,圖像產生了聚、散的變化節奏,我們的眼睛跟著這些黑點跳動,不斷移動從開始到結束反復無盡。這種不為改變方向的前進與移動造成視覺的興奮與樂趣。
在黑點的大小對比中,摻雜了量的變化,表現了空間占有的方式。大黑點向前,細小的黑點向后退,無疑畫面三度空間已被利用了。
從點的發展軌跡又暗示了線的運動想象與凸凹的想象,如根據點的連結可以發展為形象的想象。
第二,黑白量的控制:黑白量的對比構成木刻作品的基調,直接關系到情感的表達。這里所指的量是針對作品中的黑白對比強弱而言,非指色塊的大小。木刻中所表現出來的虛實、剛柔、疏密,以及多樣錯綜的關系,是通過黑白的不同對比所產生的。黑白的量變使畫面中的物象得以加強或減弱。
第三,黑白變化應注意到形的性質對比。畫面中不同性質的線、點、色塊等對比,要達到呼應、均衡、變化統一的效果。研究不同質物體的黑白關系上的均衡,應作為黑白藝術處理的重點內容。
三、版畫的前景
中國黑白木刻藝術在傳統優勢的主導下,一直在向多維度、多層面的整體方向發展,這是由社會的進步所決定的。對現當代社會意識的理解、多維度審美的研究,在觀念上的突破和技術語匯上的拓展,如何來深刻表現當代中國社會在轉型時期所呈現出來的前所未有的生動局面,以及各階層人士在社會屬性的轉換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復雜內心世界,這一系列的課題正是當代黑白木刻藝術家所面臨的巨大挑戰。
在當代中國版畫不斷推進的態勢下,中國的年輕黑白木刻藝術家將會版畫帶來新的血液,他們的參與和集聚所帶來的創造活力,將使中國黑白木刻藝術充滿新的生命力。他們作品中既有被傳統浸染的元素,又更多的是現代觀念和知識所賦予的時代品質,作品的內涵和面貌更具時代特征,讓人耳目一新。他們的學術鋒芒將預示著中國黑白木刻藝術必將會有新局面的開創和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