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高
新課程初中歷史教學突出了把握事件發展,了解戰爭意義,做到“論從史出”的唯物辯證教學方法。教師注重戰爭史的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深刻地了解各國在社會發展歷程中的奮進歷程以及培養學生具有正確地歷史唯物觀。社會歷史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在階級社會中,階級斗爭是推動社會發展所不可缺少的動力,也是各國建立新政權的重要方式。教學中關注戰爭的來龍去脈是學生掌握歷史事件及其歷史意義所不可缺少的環節。
1.鼓勵學生探尋歷史戰爭的原因和發展,揭示戰爭發展規律
新課程歷史教學認為,階級斗爭是階級矛盾激化不可調和的產物,有其一定的發展演變規律。對此,我們不妨從歷次戰爭的原因分析入手,鼓勵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去搜集與此相關的資料文獻,以此來綜合分析戰爭的必然性和一定的現實意義。例如,在“平型關大捷”中,國內國共的階級矛盾在民族矛盾激化的背景下,掀起了第二次的“國共合作”高潮,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軍隊發起了對日本帝國主義的進攻,并且取得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戰斗勝利。對此,我們不妨通過了解國共合作的背景和中國共產黨的戰爭策略,幫助學生推導此次戰爭的根本原因是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使得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國共合作才能贏得戰爭的最后勝利。這樣,學生更能加深對抗日戰爭的深入理解。
我們知道其他因素也會對戰爭起有一定的重要影響,特別是一些卓有成效的歷史改革,使得交戰一方的兵力大為強盛,為其發動戰爭奠定了堅實基礎和必要的準備。例如在“后金的興起”時,教師在講到努爾哈赤所采取的八旗制度時,可對中國古代的軍隊建設史和軍史加以回顧:商朝的左、中、右三師、晉楚爭霸時的車兵、漢代的都護、兩漢的騎兵、唐代的藩鎮、北宋的禁軍、明代的都司、滿州的八旗軍。在此基礎上,可向學生說明:商朝時出現了步兵、春秋戰國時國家軍隊以戰車兵為主,西漢時期又出現了騎兵,以后騎兵成為國家的重要兵種,并出現了步、騎、車配合作戰的局面。這些強壯的兵力為努爾哈赤發動戰爭并且獲得勝利作了最充分的物質基礎保障。學生在這樣的背景信息指引下定會對類似于此的各種戰爭作出橫向的對比思考,以探尋隱藏其中的重要規律。
2.注意戰爭的影響意義,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和審美價值觀的發展
歷史上的歷次戰爭往往也是戰爭思想的相互較量,其思想價值意義也是學生所應了解的知識。這能夠幫助學生知曉戰爭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地位和意義。例如《中國歷史》第一冊在介紹《孫子兵法》這部兵書時,僅僅指出該書“系統地敘述了戰略戰術的原則,提出集中兵力打敗敵人的重要性,強調作戰時要對敵我雙方的情況作周密的調查”,只字未提其歷史地位和歷史影響。教師可在講授《孫子兵法》以上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出,該兵書所提出的政略和戰略相結合、政治重于軍事、奇正相生、虛實結合、沖虛備實等戰略戰術原則,不僅中國歷代兵書都以它為依據,而且波及國外,對其他的歷次戰爭具有一定的影響意義。
學生在知道戰爭事件時必然會對其中的英雄人物產生敬意,由此而產生積極的情感態度,促進自身審美價值觀的發展。教師在講授軍事人物時,應飽含情感對他們的生平作較為具體的講述,尤其對他們的杰出才能要作重點講解,以他們的言行感染學生。如在講授第一冊第17課“西漢與匈奴的和戰”時,教師不僅要講清衛青、霍去病大敗匈奴、建功立業的歷史知識,還應介紹少年將領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公而忘私的品德。再如,在“元朝統一全國”這一章節中,教師應該通過南宋抗戰派大臣文天祥誓死抗元,兵敗被俘后堅貞不屈的事跡的渲染,以及“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賞析,歌頌民族英雄的崇高精神,培養學生的民族氣節。
3.關注戰爭性質,培養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
在講授戰爭史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區分不同的戰爭有不同的性質,不能一概而論。如:明朝戚繼光抗倭的戰爭是抵御外來侵略的戰爭,屬于正義戰爭;隋煬帝發動的三次對高麗的戰爭是封建統治階級發動的對外侵略的戰爭,屬于非正義戰爭。這些戰爭能夠幫助學生正確的認識歷史發展演變規律,培養學生問題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
歷史中的戰爭性質的區分主要通過對戰爭的目的和戰爭所起的歷史作用諸方面的分析而成。如:戰國時期,秦國和其他國家交戰,主要目的是要霸占他國的領土和人口,是爭霸戰爭、掠奪戰爭,因此具有非正義性。戰國后期,秦國進行了商鞅變法,力量逐漸強大,這一時期統一成為歷史發展的趨勢,秦國這時進行長平之戰等則是統一戰爭,為全國統一局面的形成起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它具有正義性。學生在對戰爭性質的分析過程中,一方面,加深了對戰爭的深刻認識;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他們歷史唯物史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總之,在歷史教學中,關注戰爭發展,能夠幫助學生了解歷史發展的進程,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作者單位:江蘇興化市安豐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