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剛
教學論文是教師長期從事教學工作,對教學工作發表的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是教師對某一學科領域中某些問題進行專題研究和探討,取得了新的成果,把這些研究的方法及成果系統地的整理出來所寫的文章,是教師辛勤耕耘的結晶和能力的體現,是衡量教師學術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標準,同時這也是對社會的一種貢獻。有的老師,從教多年,教學經驗豐富,講課藝術水平高,可就是苦于寫不好文章。下面筆者對教學論文的撰寫談一點自己的看法。
一、“勤讀”——看別人文章
寫好教學論文要求老師“勤讀”——讀別人的文章,把別人的思想應用于自己的教學中,找到不足之處,探索解決方法,總結出自己的觀點和方法,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會是好文章。此外,看別人的文章可以了解當前教育動向,以便自己立意更新。當然“讀”并不代表“抄”,如下做法是不可取的,開學初寫計劃,放假前交總結,利用“谷歌”把別人的文章改名換姓,“移花接木”變成自己的,這種行為無異于偷盜。記得有位教授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智力發展不到位的學生叫‘次品,體育發展不到位的學生叫‘廢品,德育發展不到位的叫‘危險品,美育發展不到位的叫‘贗品。”如果我們的老師都是“贗品”,那以后就不會再有新的發明和發現了。
二、“勤學”——學習教育學、心理學及專業理論知識
如果你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和現在流行的教育思潮相駁,那么你不用提筆寫了,當然如果你的觀念是“新教育家之新”,那么你的文章定是好文章。任何教學論文的論據都是可以在教育學、心理學中找到支撐的,同時還要老師們刻苦鉆研本專業的理論知識,因為教學論文有一定的專業性。所以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勤學”——學習教育學、心理學及專業理論知識。
三、“勤聽”——聽別人的課
“三人行,必有我師”這是千古名訓,同一個科組寫的教案,拿到不同的老師手里去上課,會有不一樣的效果,聽取別人好的做法,結合自己學生的實際,運用到教學中去,這便是聰明的老師,對于一個問題的不同處理方法會激發老師自己觀點的形成,為以后撰寫教學論文打下基礎。此外,別人上課的一些實例會成為我們撰寫教學論文時最好的論據,因為它有事實依據。
四、“勤貼”——貼近學生
教學論文的理論依據是建立在研究學生心理和教育原理上的,所以一定要貼近學生。貼近學生還可以了解學生之所需,為自己的教學和論文撰寫提供方向。有一段時間,我總是感覺我的學生考試分數要不是整體太低,要不是整體上浮,通過分析,發現試卷深淺不當,太難的試卷,學生考不出成績,考幾次,學生沒了信心,太簡單的試卷,學生易自滿,于是我找來班上基礎層次不同的四五名同學,請他們在我們平時的作業中去尋找試題,結合標準試卷樣式出卷,教育學生做好保密工作,結果學生聽說后歡欣鼓舞。考完后,學生便對自己不懂的知識模塊倍加用功,因為這是學生們自己編的試卷,他們錯得心服口服,此后,很長一段時間里,大家都以編卷的幾位同學為榜樣,力爭超趕,同時,也使編卷的幾位同學信心倍增。
五、“勤鉆”——鉆研教材
現代學校教學活動是以教材為載體的教育,我們要理解編者的意圖,教材是教學活動的根本所在,它是根據當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編著,凝聚了無數科研人員的心血,通過國家教材編委會,才被使用的,當然,鉆研教材并不代表唯教材是從,相反,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
六、“勤寫”——寫教學反思
有的中青年教師,從事了多年教學工作,課也講得非常精彩,但就是苦于寫不出好文章,很多人不知道怎么下筆,其實我們做個簡單的計算,如果你每周都寫一篇教后感,把你本周的教學感受、體會、做得好的、做得不夠的、需改進的方法、對教材的看法(贊賞、疑惑)、對學生學法的探討等等用自己的話寫出自己的觀點,每周300字,一個學期20周,那么就有6000字,把這6000字提煉出1500字,那么這1500字我覺得足以去發表了。
此外撰寫教學論文還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則:
1.獨立見解,以我為主
2.緊扣學科,凸現個性
3.抓緊時機,注重質量
4.題文一致,相輔相成
5.去粗取精,舍得割愛
6.實事求是,恰如其分
一篇好的教學論文一定是經過多次的刪、增、改、換等修改,只有經過上述中的“六勤”寫出來的文章,才經得起推敲,才是真正能體現教師水平、能真正給別人以借簽的好文章。
作者單位:廣東省博羅縣石灣鎮恒豐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