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紅梅
所謂“缺口教學”就是根據格式塔心理學有關學習性質等理論,通過設置學習缺口,調動學生的趨好心理和完形行為,促使其在自行補缺的過程中,發展創造性語言思維能力,從而提高語文整體素質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活動。如何教活我們的語文課堂?筆者結合多年運用缺口理論的教學實踐,在這方面談兩點體會。
一、探尋理論依據
依據一:“木桶”理論
“木桶”理論認為學生的整體水平可以形象地比擬為一只口沿不齊的木桶,其存水量的多少,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教學中要使學生的知識儲量達到最大值,整體素質得到全面提升,必須想盡辦法使“木桶”上的“短板”變長,要充分考慮到每一個學生的素質基礎。
依據二:學習性質理論
德國格式塔心理學認為,人腦的活動有一種渡過“缺口”、彌補“缺陷”、完結“圖形”的傾向,即有在一定的條件下盡可能追求“完美”的意愿。因此,教學中如能較好地設置學習“缺口”,就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依據三:人文性理論
人文性理論是缺口教學的主體依據。人文性理論認為缺口教學要緊緊圍繞學生的自我發展組織活動,教學中要充分體現人文性。真正的語文教學應更具哲學內涵,應把“文本”置于“人本”的位置上去教。
二、活化教學設計
1.設置學習缺口,培養創新能力
美國心理學家瑞普在《教育創造力百科全書》中指出:創造力是個十分個體化的特征,在此當中既包括一般智力和知識的作用,也包括非智力因素范疇中的動機、興趣和態度的作用。因此,在學習缺口的設置中,我們應注重運用外在激勵因素,發展學生個性愛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從而促進創造力的開發。
(1)設置課文本身的非應用性知識缺口。這類缺口不以循序漸進為前提,多半在學生思維混亂的情況下設置,或不以現成知識為然,在不斷質疑和否定中設置,以利于學生語言思維發現能力和發展能力的訓練。例:教學《荔枝蜜》一文,筆者一開課就讓學生判斷斜升線和水平線哪條更能反映“我”對蜜蜂的情感變化。進而讓學生將斜升線分成幾段,標出每一段的情感變化是由什么到什么。
(2)設置學法缺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僅是把學習方法交給他們,讓其自行去彌補知識的缺陷,還應讓學生自悟學法,填補學法缺口,這對培養創新能力是至關重要的。例:指導學生閱讀《黃鸝》一文時,可圍繞掌握關鍵性語句的方法這一難點,先要求他們對課文所寫的對象,談談自己的看法,再與作者的看法作比較,從而領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寫作意圖,再找出關鍵性語句。接著,讓他們對自己前面的看法作分析,找出帶有感情色彩的關鍵性語句。學生在輕松仿效的過程中,歸納出了找關鍵性語句的方法。
(3)拓展課外遷移性缺口。課外遷移性缺口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遷移訓練口,而是現成知識遷移和新發現、新發展的知識遷移的多種類型訓練口。因此,這類缺口應比其他教學的缺口大些。
2.發揮語體優勢,凸顯學習主體
語體是人文、生活和語言藝術的統一體,具有獨特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實踐證明,語文課要充分展示其魅力,為學生喜聞樂見,就應使語文教學體現人文化、生活化和藝術化的特色。
(1)語文教學人文化。語文學科具有積淀豐厚的人文魅力,其課文的靈魂力量來自于作者獨特的思想情感。無論是熱情奔放的《春》,還是哀愁淡淡的《荷塘月色》;無論是義正辭嚴的《最后一次講演》,還是情趣橫生的《蘇州園林》,無不浸透著作者的喜怒哀樂。語文課所具有的打動人心的人文儲量,是任何學科都望塵莫及的。為此,語文教學應大力張揚課文的人文精神,反對肢解課文,架空分析和無視寫作個性等削弱課文人文魅力的做法。
(2)語文教學生活化。教學的生活化是將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同時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作為生活主體的內在需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從而獲得知識,陶冶情操。實踐證明,只有生活化的語文教學才真正富有生機和魅力。
(3)語文教學藝術化。語文教學要激發學生的審美感情,讓美的形式作用于學生的興趣和情感,使課堂里充滿藝術的氛圍和情趣。如在教學中保持各類文體不同的藝術優勢,詩歌和抒情散文以語感教學為主,小說以藝術化的情境創設為主等。例:教學《最后一次講演》一文時,可要求學生讀出其慷慨激昂的感情基調,并找出這種感情基調是通過哪些語言技巧奠定的。講授《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可圍繞魯提轄的性格特點進行分析評價這一缺口,將課堂設計成議事大廳,同學們均是梁山好漢,一起來討論該不該接納魯提轄入伙。
總之,運用缺口理論,能夠有效活化語文課堂。但缺口教學不能放任自流,我們應按照一定的軌跡去操作,用足、用活缺口理論。
作者單位:江蘇通州市興仁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