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紅娟
曾經有人向魯迅先生請教過寫作經驗,他這樣說,哪有什么經驗,無非是多看了幾本書而已。名人名家樸素而富有哲理的話,給了我們一個啟示:僅靠課本上數量有限的幾篇文章,怎能滿足好奇心和求知欲高漲的孩子們?怎能培養出視野開闊、知識豐富、富有想象力和創造的領軍人才?那么,我們該怎么做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指導孩子們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讓孩子們在浩瀚的書海中遨游。本人將著重根據課外閱讀指導的經歷談談個人的淺見:
一、激發興趣,使學生樂讀
1.榜樣激勵,激發興趣
革命導師列寧的一生都在書中度過,在他被捕入獄的三個月中,也天天在監獄圖書館里看書。陳毅將軍竟把墨水當醬油吃。古往今來,凡對人類有作為的,無不是博覽群書、勤奮學習的結果。因此,教師要經常向學生介紹歷史人物、科學家及身邊人物的成才之道,以榜樣的力量來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2.好書引導,激發興趣
首先注意讀書要循序漸進、先易后難,其次找到適合孩子口味的書,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孩子的讀書熱情。由于小學生善于形象思維,有精彩畫面的書往往更能吸引孩子,如連環畫就是孩子們最受歡迎的課外閱讀讀物之一。于是,我把圖書館借到的和學生身邊的所有連環畫都集中了起來,在班中開展連環畫閱讀大賽,以此來激發學生們的閱讀興趣。
3.收獲激情,激發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閱讀課外書籍,興趣始終高漲,我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如:朗誦、演講、故事會、讀書交流會、辦小報等。讓他們在活動中一展自己課外閱讀的成果,充分地享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課外閱讀的可持續性。
二、授予方法,使學生善讀
1.精讀法。所謂精讀法,就是逐字逐句精研細讀的方法。它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幫助學生牢固掌握知識,提高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增強語言修養,提高語文能力。有的文章語言雋永,引經據典,情節生動。教師可以以這些作品為依據,指導學生精讀,要學生全身心投入,調動各種器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邊讀邊想,邊做各類讀書符號,從而培養學生認真讀書的好習慣。
2.速讀法。所謂速讀法就是對所讀的報紙雜志,不發音,不辨讀,不轉移視線,而是快速地觀其概貌。這就要求學生在快遞的瀏覽之中,集中精力,做出快速的信息處理和消化。
3.選讀法。這種方法的運用一般是根據學生在課內學習或寫作上的某種需要,有選擇地閱讀有關書報的有關篇章或有關部分,以便學以致用。如學習了《只有一個地球》一課,學生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人類與地球、人類與自然的密切聯系,就有目的地去看一些有關科學類的書刊或網上資料。再選擇自己所需的部分,用于寫科學小論文,以培養摘錄資料和運用資料的能力。同時也豐富了語言積累,提高了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
4.摘錄批注法。此閱讀法就是在閱讀過程中根據自己的需要將有關的字、詞、句、段乃至全文摘抄下來,或對閱讀的重點、難點部分畫記號、作批注、寫評語。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文章中富有教育意義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動的詞句、段落,可以摘抄下來,積存進自己設立的“詞庫”中,為以后寫作文準備了豐富的語言積累。同時還可以對自己所訂閱的報紙雜志中重點的精彩的好文章裁剪下來,粘貼到自己的讀書筆記中。讀與思共,思與讀隨。在閱讀過程中,要學會用自己的閱歷和知識去審視、對比、評判書中的內容,并及時記下自己的讀書感受和疑點。總之,讀書要做到“手腦并用”,這樣閱讀才會變得更精彩、更有效。
閱讀的書籍不同,所采用的閱讀方法也不一樣;閱讀的目的不同,閱讀的方法也不同。我們應該教會學生根據不同的讀物、不同的閱讀的目的,選擇合適的閱讀方法。
三、推薦讀物,使學生多讀
小學生求知欲旺盛,但缺乏辨別能力。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閱讀能力、思想狀況、年齡特點、興趣愛好和教育需要,認真地幫助他們選擇有益的讀物。而“趣”“廣”“適”,則應當成為課外閱讀的“航標”。
“趣”即有趣。枯燥之物,誰也不想領教,“嚼蠟”之味,誰也不想品嘗。我們不能指望一個天真活潑的孩子肯去吟誦“老夫子”的“之乎者也”,也不應妄想他們會去玩弄“科學家”的天文數字。只有《天方夜譚》《葫蘆兄弟》《西游記》才是他們的夢想,只有葉圣陶的《稻草人》才是他們最親密的朋友。“趣”是孩子們對課外讀物的最先的選擇。
“廣”即廣泛。魯迅先生曾告誡少年朋友:“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了。”他還說,“專看文學書,也不好的”,會變成連常識也沒有的糊涂蟲,“研究文學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來也糊涂”。這富有哲理的話,正是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金口玉言”。我們只有指導學生廣泛地閱讀文學、數學、史地、理化、生物等通俗少兒讀物,才能實現博覽群書、厚積薄發的宗旨。
“適”即合適。推薦課外讀物,必須注意適合兒童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更應注意適合黨的教育方針和兒童健康成長的需要。
作者單位:江蘇省通州市金樂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