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祥康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為體現這一新理念,我努力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參與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在認真聽講、課堂練習的同時,有更多的機會去親自探索,去操作實踐,去與同學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結果及成功的快樂,從而真正實現數學學習方式的轉變。
一、設疑激趣,調動學習積極性
“學啟于思,思源于疑”,有疑問才能啟發學生去探索。所謂設疑,是老師有意識地將“疑”設在學生學習新舊知識的矛盾沖突之中,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比如在教學長方形周長計算時,出示“長方形長18厘米,寬12厘米,周長是多少厘米?”先讓學生根據周長的含義,把四邊的長度加起來進行計算。這時,沒等學生算出來,教師早已在黑板上寫出了算式:18+12=30(厘米),30×2=60(厘米)。馬上,學生出現一臉的迷惑,不知道老師用了什么“訣竅”,在學生產生了疑問并且想知道時,老師接著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來解決問題:動手把長方形四條邊拆開,把一條長和一條寬放在一起,把另一條長和一條寬也放在一起,把一條長和一條寬看作一個整體,想在有兩個這樣的整體,就出現了(長+寬)×2=周長的公式。因此,通過創設疑問,使學生學習意識始終滯留在接受疑問——自己動手解決疑問的學習探索過程之中,從而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二、自主探索,讓學生自主獲取知識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不好的教師是傳授知識,好的教師是讓學生去發現真理。”自主探索是學生根據自己的認識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通過自己獨立探索和發現,從而獲取知識的過程。教師在此過程中只起點撥作用。自主探索,主要體現在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上。因此,只要學生自己能看懂的,就指導學生自己看;只要學生自己能講出的,就鼓勵學生大膽說;只要學生自己能夠實踐的,就創造條件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時,先出示長方形框架并告訴學生長方形長4分米,寬2分米,請學生說出它的面積,然后捏住長方形框架的一組對角向外拉,長方形變成了平行四邊形。這時再提問: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跟原來的長方形面積有沒有發生變化?學生1回答:它的面積變了,比8平方分米小。學生2回答:它的面積不變,還是8平方分米。此刻,教師不必急于肯定或否定這兩位學生的回答,給學生留一個探索的余地: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到底是多少呢?我們怎樣去求?這時,老師必須馬上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探索,自己得出結論。這樣,學生求知欲望在激發出來后還能持久地延續下去,這種學習效果要比教師硬塞現成公式要好得多。
三、引導猜想,發展學生的潛能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可以說,猜想與驗證是一對孿生兄弟。如果說發現問題是思維的起點,解決問題是思維的歸宿,那么猜想就是建立在兩者之間的一座橋梁。所以教師要善于誘導學生根據事物間的內在聯系發現問題,大膽推測猜想,并鼓勵學生通過實踐操作舉例等辦法來進行驗證。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在復習商不變的規律及其給計算帶來的諸多好處、分數和除法的關系后,教師可以這樣誘導剛剛對答如流的學生:“既然除法有商不變的規律,而且分數又和除法有著這樣的唇齒相依的密切關系,那么由此你會想到什么?”這樣話鋒一轉,就會使學生一下子進入思維的猜想空間,在學生充分進行獨立思索之后,再通過小組的交流、討論、匯報,使學生滿足自己的發現需求,教師對意思相同而說法不同的或者是和大家想法都不同的猜想都及時給予充分的肯定。在學生充分假想之后,教師再拋出一個新的問題:“你能想辦法驗證自己的想法嗎?”這樣學生就會興趣盎然地積極動腦思考,想盡一切辦法來驗證自己假想的正確性;有的分小棒,有的折紙條,有的分圓形,有的把除法算式變成分數形式……這樣就不知不覺地開發了學生的創造潛能。最后讓學生匯報驗證的結果,并鼓勵學生給大家演示并說明自己的不同驗證方法,從而自己獲得新知。
四、倡導實踐,促進學生的能動性
活動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它既包括學生外在的活動,還包括學生主體內在的認知。有效的主體參與,就是學生善于在實踐中學習,在活動中表現,在表現中體驗,在體驗中自主建構,在建構中持續發展。數學教學中,有些知識比較抽象,有時候,學生難以理解。如,數學應用題,教師感到難教,學生覺得難學。其原因是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而書本的數學知識是比較抽象的。例如,在教學“利息和利率”這一節時,筆者曾帶領學生去參觀小鎮銀行,去記錄銀行公布的利率表。活動課上,讓學生模擬儲蓄取錢。通過開展相應的數學活動,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開始明確:1.利率是什么;2.怎樣計算利率;3.如果每月存80元,連續活期取款時該取多少。再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文本,進一步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既培養了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又使學生體會到了數學的真正價值。
作者單位:江蘇省通州市復興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