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伯盛
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已被打破,出現了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如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其中,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課堂教學中應用得最多的學習方式。 “多元智能理論”指導我們,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只是在于知識的傳授,更是在于發掘并指引學生智力的發展。
小組合作學習(又稱合作學習)已被廣泛應用于中小學教學實踐。它是一種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系統利用各因素之間的互動,以團體成績為評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組織形式。其實質是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品質和學習習慣。以下是筆者通過理論學習和課堂教學實踐得出的幾點體會。
一、根據課堂教學內容結合生活創設適當的科學情境問題
新課標指出:探究活動的設計應當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注意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出發,設計學生喜愛的活動。日常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事例與《科學》知識有關,教師可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結合生活實際,創設活生生的問題情景。如情景:“大家都有這種感覺,夏天洗澡后,同樣的溫度,為什么從水池上來的人覺得冷,而坐在岸上的人卻覺得熱?”創設“開瓶器”、“菜刀”上的問題情景,讓學生去探索“簡單機械”和“壓強”的知識。這些生活中喜聞樂見的素材,近在身邊,學生感覺親切、直觀、現實,既引導學生要關心生活,又培養了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激發了求知的欲望。
根據課堂教學內容結合生活實際,創設適當的科學情境問題,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二、讓學生獨立學習后再進行小組研討和集體交流
合作學習的基礎是個體獨立學習,沒有個體獨立學習做基礎的合作學習猶如空中樓閣、無源之水。在教學實踐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之一是,教師在提出問題后,馬上就讓學生合作討論,結果部分學生沒有自己的觀點,過分依賴他人,相互間的交流和討論沒有深度,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互動,使合作流于形式。給學生留出獨立學習的時間,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水平進行獨立思考,自主嘗試解決問題。如在講“物體浮沉的條件”時,(1)將木塊沉入水中,木塊上浮;(2)將鐵塊浸入水中,鐵塊下沉;(3)將小鐵片和鐵盒放到水面上,鐵片下沉,鐵盒上浮;(4)將石蠟浸入酒精和水的混合液(事先配制好)中石蠟懸浮。讓學生思考一番后提問:物體浮沉的條件是什么?因勢利導,讓每個學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進行合作交流。獨立學習階段,每個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不一定相同,不同學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在小組討論中,大家各抒己見,互相補充,互相啟發,這可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每個組員不僅自己要主動學習,還有責任幫助其他同學學習,互教互學,共同提高。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進行全班交流,各組代表匯報本組合作討論的初步成果,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達到共識、共享、共進,使每個學生體會到合作的力量,體驗到合作學習的樂趣,并在合作中增強交往能力。為了使合作學習不流于形式,小組人員要合理搭配,要有小組活動的組織者,發言、交流做到有序有效。
三、教師要及時對學生的表現做出反饋評價
教師在合作學習后的總結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對合作內容作出必要的歸納和總結,以便學生了解自己小組的學習成果,自覺彌補缺陷與不足;另一方面是對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表現作出評價性的總結,評價的對象以小組為單位,評價的內容主要是合作小組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能力、學習效果等,要注意發揮評價的正面導向作用,對協作良好的小組予以表揚,教師對學生的見解給與分析、反饋,促使學生改善學習。
四、依據多元智能理論營造有利于學生優勢智能發展的教育情境
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潛能,每一個孩子都有可能成為某一領域的有用之才!為了學生多元智力的開發和發展,必須給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機會和環境,給每個學生以表現和發展他強項的機會,這樣易于使學生獲得成功感,擁有自信心。在這方面筆者的體會是,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給出一個相對大的問題,有助于他們發揮各自優勢智能和團隊精神,使每個成員都獲得自信心和成功感。
隨著課程改革的發展,作為有效方式的“小組合作學習”就成了現今課堂教堂中的一個亮點。然而小組合作學習有時存在著小組組成隨意、討論時間不充分、討論失控等問題。另外單從一節課來看,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課堂在認知容量上比不上傳統的課堂,教學的進度也不那么容易把握。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對學生提高對科學的興趣和成績,以及使學生在科學課堂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都是有幫助的。但筆者所做的教學實踐范圍是有限的,對不同地區、不同生源的學校情況會是怎樣等等問題,都有待于在今后不斷地嘗試、研究和反思。
作者單位:浙江省諸暨店口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