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良元
所謂求異思維指的是一種逆向性的創造思維,其特征是用不同于常規的角度和方法去觀察分析客觀事物而得出全新形式的思維成果。運用求異思維教學能夠克服教學模式的凝固化和一統化弊病,沖破陳舊的思維模式,把思維從狹窄、封閉、陳舊相因的體系中解放出來,在一個新的領域中進行思維的創造性、開拓性的輻射與復合。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發展學生智力,把他們培養成思路開闊、妙思泉涌的創造型人才,就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筆者曾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了一些嘗試。
一、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善于質疑,敢于問難
朱熹曾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又說:“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有疑,過了這一番后,疑漸漸解,以致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
從朱老前輩的至真教誨中,我們不難理解,做學問的過程無非是:“無疑——有疑——無疑(創新)”的過程,而有的學生學習的過程卻只是:“學——聽,看——記”的過程。學生不會質疑,也不敢問難,故難能把書本知識為我所有,任我所用。
提及“宇稱宇恒”定律,研究物理的應無人不曉,作為華人更是無人不知。這個定律作為公理存在于世界數年,無人敢懷疑,更無人敢否定,因為那是被公認的千真萬確的真理。然而年輕的美籍華人、物理學家楊振寧、李政道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對視為真理的“宇稱宇恒”定律產生懷疑,并通過實驗提出了具有挑戰性的結論:“宇稱會在弱相互作用中不守恒”,并著書《對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宇恒的質疑》。公開否定前人定律,這引起物理界的震驚。后經華人“居里夫人”吳健雄教授的實驗得以證實,從而兩位年輕的華人物理學家獲得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獎。
對他們大膽的質疑問難的精神、巨大的成就,我們除喝彩外還應向學生說明一個不爭的事實:書本上說的,教師講的都有出現錯誤的可能。作為學生要留心觀察,及時發現,善于質疑,敢于問難,這樣才會有所提高,切忌盲目迷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的質疑問難。
二、鼓勵學生打破思維定勢,敢于發表不同見解
作為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鼓勵學生敢于對未知事物進行探索,最終有所發現,敢于對書本、對教師的問題提出疑問。切忌打消學生積極性,有疑問,才能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尋求解決問題途徑的方法,才有了“敢于爭論”的基礎。要做到這點,就需教師為課堂教學創設寬松、和諧、民主的氛圍,學生的創新欲望就會被激活,創新見解就會涌現。
三、啟發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多種方式解決問題
求異思維實質就是一種多角度思考問題的思維,這種思維可以是正向,可以是逆向;可以是縱向,也可以是橫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有一種惰性,即不想思考,也不會思考,只習慣于聽老師講,看書上說,作簡單機械的記憶就可。殊不知,學習的過程中“疑問、求異,創新”的重要性。在平時的考試或作文中,學生難能有鮮明的個性和主見,總是人云亦云。針對學生的這個特點,作為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就要設法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讓學生學會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用多種方式去解決問題。
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我曾嘗試用以下三種方法去啟發學生思考問題,發展其求異思維。
1.擴展,通過給文章增加內容進而選擇求異思維的發散點。
2.縮寫,通過減少文章的內容,發覺文章情節結構特殊安排的用意,從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3.對換,當探索問題深入不下去時,可更換提問角度,激化思維矛盾,從中挖掘問題實質。
四、利用排列組合對學生進行求異思維的訓練
所謂排列組合,即在作文中,搜集多種資料、材料信息,再將這些資料、信息用聯想進行創寫,對這些創寫進行排列組合,選擇與所要表達主題密切的一組,進行創作的過程。
這種寫作方法既克服了學生平時作文中千篇一律、難有新意的缺點,又開發了想象力,訓練了求異思維。如何排列組合呢?不妨按以下五個步驟進行訓練。
第一步:搜集要寫文章的資料并制成卡片。
第二步:根據這些資料進行求異思維,想到什么就寫什么,要從多角度進行想象,并制新的資料卡片。
第三步:對這些卡片進行默讀、取舍、集中、收束,找出與文章所要表達主題密切的卡片,然后將這些挑選出來的卡片按一定的思維順序編成一個內容相關的卡片群,形成文章的幾個部分的基本內容。
第四步:面對卡片群的內容,思考文章的整體結構,排列卡片群的順序。
第五步:按卡片群的順序和基本內容,加入聯接性的語言,進行通串和試講,達到貫通、流暢、有理即可。
綜上可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性,教學中應力求通過多個途徑、多種方法,以點帶面的方式來加強思維能力的訓練,進而達到培養創造型人才的目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儀征市馬集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