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現琪
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德育,教師的語言不僅要科學準確,通順流暢,富有啟發性。如果教師的語言自然生動、情感激越、幽默風趣,則能做到“春雨潤物細無聲”;反之,如果教師的語言枯燥乏味、語意不詳、言不由衷。則會“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德育滲透將達不到目的。所以,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德育,語言應該精雕細琢,講究技巧。下面談談德育滲透中的教學語言的運用。
一、語言應該樸實自然,聲聲入耳
如果說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是一條“明線”,那么德育滲透就是一條“暗線”,教師只有運用嫻熟的語言技巧,擺好渡,鋪好路,才能“明”“暗”雙收。因此,教師的語言應該樸實無華,猶如春風化雨,吹入學生的心田。教師的語言應該自然流暢,猶如潺潺溪流,激起思想感情的朵朵浪花。教師的語言切忌夸夸其談,華而不實,且要注意德育滲透與知識傳授同步進行,要避免跳躍式“說教”,否則不僅會造成學生知識結構的斷檔,而且會引起學生思想上的抵觸情緒。
二、語言應該飽含情感,以情動人
學生一切美好的、高尚的情感,都不是靠平淡的說教獲得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師傾注感情的語言,往往具有動人的魅力。具有撥動心弦的力量。教師在講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時,應該以深刻正確的,飽含激情的語言,自然流露出對祖國的深厚情感和審美情感,從而以情動人,以情激情,感染和煽動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教師的語言切忌故意做作,拿腔作調、情緒過激,否則,容易使學生煩躁、厭惡、影響教學效果。
三、語言應該幽默風趣,言近旨遠
地理教材中,人文地理內容雖然比較枯燥,但這些知識是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環境觀、可持續發展觀的重要德育素材。因此,教師的語言應該詼諧幽默、生動風趣,把情趣和理趣結合起來,使課堂充滿笑聲,充滿和諧、愉悅的氣氛,讓學生在樂中學,在趣中學,這往往比枯燥的說教更見效。例如:在講“城市環境污染”時,我看到教室環境很差,便笑著說,我經常出入這樣一個地方:在一個混濁郁悶的空間里,“享受著”已濃縮了廢熱、廢氣、腳踏在廢渣、廢水的空隙間,目睹垃圾散落的地面,粉塵飛揚的黑板……。唉,看來我該帶兩樣東西才行,一個是大墨鏡,一個是大口罩,你們說是嗎?學生聽完后,先是面面相覷,馬上便恍然大悟,自責地笑了,他們又開心又自覺地對教室進行了快速凈化。教師這種信手拈來、言近旨意、幽默風趣的語言,使學生明白了環境保護要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的道理。
四、語言應該新鮮真實,多聽不厭
中學生具有求新求異的特點,如果教師能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精心組織語言,詞匯豐富新鮮,句式變化多姿多彩。那就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地理課上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時,如果這么說:我國有遼闊的沃土,富饒的物產;有逶迤的群山,廣茂的森林;有澎湃的江河,豐富的寶藏。這怎不叫人自豪呢?下次說:我國經濟建設,成績斐然,東北昔日的北大荒變成了北大倉,東南昔日的小漁村變成了一座座現代化的新城。昔日“胡天即飛雪”的大西北,如今有了一片片肥沃的綠洲,昔日“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大西南,如今有了一條條便利的交通線。這怎不叫人自信呢?通過以上新鮮變化的語言,不僅從多面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使命感,更重要的是有目的地激發了學生樹立獻身祖國、報效祖國的情操和理想。
作者單位:河北省鹿泉市山尹村鄉龍鳳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