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曉玲
摘 要: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影響了學生的健康成長。本人根據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及工作實踐,對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粗略見解。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 心理健康教育 運用
隨著社會的轉型和發展,學生群體中出現了一些心理問題,而且由此引發的種種行為問題已經屢見不鮮。中學生是青年中的主要群體,心理健康問題影響著中學生的健康成長,也影響到國家的發展。
中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已經引起大家的重視,目前,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還處于探索、發展階段。新課標指出:“在課程實施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充分考慮如何保護并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學生身上,具有豐富的潛能。”積極心理學的興起,為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直接的思想動力。積極心理學以一種新的視角詮釋心理學,將心理學的研究關注點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狀態方面,是一門旨在促進個人、群體和整個社會發展和完善自我的科學。本人根據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及工作實踐,對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徑提出了粗略的見解。
一、樹立“大心理教育觀”,培養中學生積極心理品質
積極心理學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應向積極主動、預防方向發展,要面向全體學生,全面開發心理潛能,培養積極的品質。把這種理念用于實踐,要做到:
1.教給中學生心理基本知識,為學生積極心理提供理論基礎。
心理知識貧乏是中學生遭遇心理困擾時使心理負擔加劇甚至惡化的重要原因。因此,需要通過心理活動課或團體輔導進行知識傳授,例如:智能訓練,幫助中學生對智力的本質有科學認識,并且對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等)設計不同訓練活動,從而讓學生懂得認識過程的規律;學習心理指導,可培養形成健康積極的學習態度、學習動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達到提高效率的目的。此外,還有情感教育、人際關系指導、健全人格的培養、悅納自己、性心理教育等。
2.通過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培養中學生積極心理狀態。
大量的研究與實踐證明,積極心理狀態的培養、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需要在教育教學和生活實踐中積累而成。
首先,要發揮學科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各科任教師可通過新型的師生關系的確立,鼓勵學生進行合作式學習,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因素,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教師要理解、尊重、信任學生,注意教學對象的層次性,對學生進行感情投資,從而使學生對該學科產生較濃的興趣。同時,把該學科積極的心理品質有意識地傳授、影響學生,如文科中優秀人物的人格品質,理科中對科學知識的積極探究精神等。
其次,要充分發揮班主任的作用。班級是學校開展心理輔導的基本單位,班主任是班級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角,通過作業、周記等活動材料對學生進行全面細致的觀察、了解和認識,建立融洽的人際關系,并通過各種途徑,專題化、系列化地教育學生,培養他們誠實、正直、自信心、自制力、調節能力等良好品質,并及時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和教育,促使學生不斷地認識、控制、完善自我。
最后,要注重實踐,讓中學生在活動中淡化心理沖突,增進積極體驗。研究與實踐證明,實現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賴于個體在真實情境中的實踐操作與體驗,學校要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廣泛地開展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的豐富活動,從而活躍學生思想,調節情緒,淡化心理沖突。學生在課業的重負下,也渴盼有更多的機會錘煉與體現自我,松馳神經,有效地改變學生的焦慮、自卑、孤獨等心理危機,從而達到預防和消除心理問題的目的。
3.注重家長與社會力量的參與,共同推進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學校教育,學生心理健康還受家庭、各種社會現象、社會輿論、影視文化與傳媒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學校教育的任務,也是全社會的任務和職責。家庭及社會教育可以通過各種活動與宣傳,傳播積極情感,培養樂觀、寬容、協作等積極品質,共同為心理健康教育創造和諧的人文環境而努力。
二、重視對中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的矯正,重建學生的自信
學校要設置心理咨詢室,培養專業教師,面向少數具有心理、行為問題的學生開展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中學生因受社會不良刺激的誘惑及個體經驗的局限,容易產生認知上的錯亂、情感上的困惑、意志上的猶疑、行為上的迷失。心理咨詢教師要認真傾聽對方的傾述,當咨詢對象把內心的不良情緒宣泄出來后,內心會感到很輕松,再經過教師的點撥和引導,會轉向理智的思考。為此,心理咨詢教師要通過改變心境,進入學生的心靈深處,找到問題的癥結,幫助恢復理智,重建自信,進而通過咨詢對象自身的努力,走上成功之路。
三、加強中學生心理潛能和創造力的開發
心理學研究表明,中學時期是心理潛能開發的最佳時期。心理潛能的開發與創造力的培養是積極心理學的教育任務,也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這可以通過專題訓練進行,主要包括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環境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各種智力潛能和非智力潛能的開發等等,對學生進行判斷、推理、各種思維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同時,還包括對學生自我激勵能力的訓練,提高學生的自主意識與能動性。
四、教給中學生情緒調控的方法及對策,培養個體積極人格
情緒是人進行心理活動中的主要方面,情緒的自我調控直接影響心理活動的其他因素,中學生有較強的接受能力,教會學生掌握情緒調控方法,對學生終生影響更大。例如:正確認識自我:自我,指對自己存在的觀察。心理健康的標準之一就是個體能正確地認識自我并悅納自我。對自我有一個充分、全面、正確的了解,有利于對自我情緒的有效控制和調整。自我激勵法:自我激勵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動力源泉之一,主要指用生活中的哲理、榜樣的事跡或明智的思想觀念來激勵自己,相信自己的意志、能力和奮斗精神,從而驅除自卑感,增強自信心。轉移調節法: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在發生情緒反應時,大腦皮層上出現一個強烈的興奮中心,如果另找一些新穎的刺激,引起新的興奮中心,便可以抵消或沖淡原來的興奮中心。因此,當某種情緒激動起來時,為了不讓它立即爆發,可以有意識地轉移問題,分散和轉移自己的不良情緒;換位思考法:從積極的角度,重新認識引發不良情緒的事件,從而得到新的結論,使自己的情緒得到平衡。例如,當你在生活中遇到麻煩時,可以換一個角度考慮,“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此外,還有行為補償法、宣泄不良情緒、咨詢法等方法。
五、建立中學生心理檔案,是預防心理問題和發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
積極心理學認為心理教育功能在于預防性和發展性。建立學生心理檔案,有利于提高教育的針對性,提高教育教學的效率;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自覺地協調自己的行為;有利于形成學校、家庭教育合力,使學生有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是預防學生心理問題的手段。
中學生心理檔案包括個人簡介、身體狀況、家庭生活環境、學校學習生活情況、對學生個人生活有影響的重大社會生活事件等內容。
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艱巨漫長的過程,但相信靠大家共同的努力,用積極的心態、行動,將會培養全面健康發展的學生,造就充滿活力的青年,為國家輸送更多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孟萬金.論積極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
2.吳錫改,馬君莉.心理健康普及教育:當今學校突顯重要的科普工作[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7.12
作者單位:廣東省普寧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