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勇
摘 要:語文教學應注重對學生的人格教育,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優勢,高揚共產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旗幟,激發學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讓學生在審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給學生營造一個有利于走出課堂,用人格再造人格的環境。
關鍵詞:語文教學 人格教育 健康人格 塑造
在價值觀念多元化的今天,注重學生人格的塑造是十分必要的。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塑造出學生健康的人格,筆者認為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有意識地發揮語文學科在學生人格塑造中的優勢:
一、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思想教育功能的優勢,高揚共產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旗幟,激發學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
學生的語文素養主要包括三個方面:語言素養、文學素養、思想道德文化素養。語文素養對學生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乃至社會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影響是深遠的,其主要根源在于語文教材中具有強烈的思想性、政治性和教育性,而且是政治教材無法替代、比擬的。語文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語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動性,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共產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達到提高學生思想素質的目的。無論是在5·12大地震中臨危不亂帶領群眾抗震救災的北川縣長經大忠、還是扎根懸崖小學19年的支教夫妻李桂林、陸建芬,以及照顧癱瘓女友34年的蘇州市民韓惠民,無不因思想教育功能才透射出人性之美。而語文教材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們的影子——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七根火柴》中的“無名戰士”不惜犧牲寶貴生命珍藏七根火柴,因為紅軍大部隊正遭遇著惡劣環境的挑戰,黨更需要保存火種;《生命的意義》則更激發青少年學生確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把握青春,去探求生命永恒實在的意義?!蹲詈笠徽n》像一只警鐘喚醒學生學好祖國語言文字,洋溢著濃郁的愛國情……因為文學首先是人學,文風體現著作者的思想情操和道德風尚。要把作家的偉大的人格和良好性格滲透到學生的潛意識中,成為他們自覺不自覺仿效的對象。教師授課時不要只從文學的意義上去講授作家作品,而是要聯系學生實際樹立人格榜樣,讓學生知道取舍的價值。
二、充分發揮語文教學審美教育功能的優勢,在審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
如果說通過思想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偏重于“曉之以理”,那么通過審美教育塑造健康人格主要是“動之以情”。審美陶冶作用于除語文認識能力以外的其他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和個性心理特征等非智力因素。新課標中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觀。語文教材中相當一部分課文是文學作品,這為進行審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條件。我們可以充分發揮作品的審美陶冶功能,引導學生體會作品的語言、形象、感情,指導學生辨別真假、是非、美丑、善惡,提高鑒別欣賞能力,以飽含情感的“可講因素”誘發學生感應的心靈,使之在美感共鳴中得到凈化,達到人格塑造的目的。
這一功能的充分發揮,給語文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宜通過表情范讀或指導朗讀、生動描述或指導創造性復述、指導課本劇以及多媒體教學手段等方式,以富含藝術性的教學語言開啟學生形象思維,激發情感,引導學生進入美的境界,體會文章中寄寓的喜怒哀樂愛恨等豐富而深刻的感情。
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尋求真正的美——人性美。大量寫人記事的文章正是很好的美育教材?!缎∠锷畛酢分袩o私的母愛;《散步》中“我”作為中年人扶老攜幼,表現出承前啟后的莊嚴的使命感;《魂》中小姑娘犧牲自己利益制止了一場野蠻的沖突,讓人看到中華民族的希望。教師引導學生對這些人物事跡進行審美注意,在獲得美感享受的同時,凈化心靈,汲取塑造健康人格的有益養料。
此外,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對美進行再創造,也有益于塑造健康人格。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將自己的審美經驗與審美客體融為一體,在創造美的同時也創造自身。
三、走出課堂,用人格再造人格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在思想教育和審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過生活實踐才能內化為具體的信念和行為方式,進而形成穩定的性格特征。教師要科學地組織一些課外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一個個積極人格實踐的機會。而教師、家長以及社會每個人自身人格的完善與否,也是影響學生們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把學生們置于什么樣的環境中有利于學生的成長?是我們教師、家長和社會都應高度關注的事情。走出課堂,用環境中的人格再造學生的人格,是不可或缺的事務。利用各種有效的載體讓學生多了解,尤其成功人士背后的事跡,對于快速提升學生的人品是十分有益的。
值得強調的是:細節決定成敗,性格決定命運。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塑造健康的人格時,要站在學生的成敗與命運的高度去對待自己的工作。我們相信,做好這項工作,對學生和對社會是大有益處的!
作者單位:貴州省鳳岡縣鳳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