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鵬 張利兵
摘 要:針對當前高級應用型IT類專業建設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校企合作”的實踐,結合哈爾濱學院軟件工程專業培養應用型軟件人才的實踐經驗,對IT人才培養方式進行了探索和實踐。提出了“三零五化”的人才培養思想,通過實施“2.5+1.5”應用型軟件人才培養模式和四位一體的培養方案,提高學生應用技能和實踐能力,通過產學研結合,培養“雙師型”師資隊伍,進而闡述“校企合作”必要性和可行性。
關鍵詞:軟件工程;培養模式;應用型人才
引言
哈爾濱學院自軟件工程專業建立以來,加大了投入和政策傾斜,先后投入300余萬元,組建了7個專業實驗室。軟件學院經4年的建設和發展,于2008年7月被省教育廳批準為省級示范型軟件學院,年底又被哈爾濱市政府認定為“哈爾濱市服務外包人才培訓機構”,軟件學院與哈爾濱奇安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共同組建的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被認定為“哈爾濱市服務外包企業”。從而軟件學院將獲得政府相關政策支持及相應資助。除實習和實訓基地提供的教學資源外,奇安公司投入了50余萬元,與學校聯合建立了研發大廳和實訓實驗室。
1 目前IT專業生產實習面臨的主要問題和解決思路
經過認真研究近幾年的生產實習教學的經驗和教訓,我們選擇了校企聯合的IT專業生產實習的新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實訓基地由學校與企業共同建設,實訓內容由學校與企業根據理論教學與企業生產實際共同制定,實訓指導由學校專業教師和企業高級技術人員共同承擔,實習內容為組織學生到企業參與已結題項目的再現開發,或組織優秀學生直接參與企業在研項目的開發。這樣,學生可以了解和體驗IT產業的生產過程,達到生產實習教學的目的。
2 校企聯合辦學的優勢
我院提出“三零五化”人才培養思想,即“教學與實踐零距離,教師與學生零間隙,畢業與上崗零過渡”和“培養目標定向化、能力培養工程化、教師隊伍雙師化、資格認證多元化、產學合作多樣化”為指導思想,以專業人才培養定位為核心,以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為重點,以基于問題、案例、項目教學為主線,開展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校企聯合辦學有以下優點:
2.1 有利于提高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和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
校企聯合辦學可以利用企業正在開發的系統或已經開發完成的系統作為案例,使學生能夠學習到最實用的技術;通過企業工程師“1對4、5個人培訓”的方式使學生出現問題及時解決,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有具體的指導老師,學生在學習中需要不斷的溝通,提高了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
2.2 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就業率
一方面,學生的能力提高,增強了學生的競爭能力;另一方面,學校和企業在學生就業上有約定,企業必須負責學生的就業,因此企業可以利用自己的渠道向外推薦學生,提高了學生的就業率。
2.3 有利于企業選拔優秀的人才
企業的發展需要人才的支持,企業在幫助學校培養人才的同時,可以發現自己需要的人才,有針對性的進行培養,使得被培訓的學生成為企業的后背人才庫。
2.4 有利于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
我校是一所市屬院校,教師的科研水平較低,科研立項較困難,即使立項,也往往是指導性項目,沒有經費支持,這使得教師很難開展科研工作。通過校企聯合辦學,使教師可以參與企業的項目研發,能夠進行有使用價值的研究,同時在經濟上也可以得到回報。
2.5 構建“產、學、研”一體化平臺
通過校企聯合辦學,可以實現校、企的優勢互補,使教師的科研產業化,是企業增加課智力資源,真正形成“產、學、研”一體化平臺。
3 實施的整體策略
我院領導在通過一系列的考察研究的基礎上,通過與教師進行大量的溝通,構建了校企聯合辦學的整體策略。
3.1 確定人才培養的恰當定位
首先我們確定了適合我院的人才培養的恰當定位,也就是要培養優秀的軟件藍領。
提出了軟件工程專業培養目標為:以軟件產業需求為導向,培養掌握軟件工程基本理論、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與方法的,具備運用先進的工程化方法、技術和工具從事軟件系統分析、設計、開發、維護、管理等工作能力,以及參與工程項目的實踐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技術創新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具有發展成軟件行業高層次工程技術和管理人才潛力的,適應社會市場經濟和信息產業發展需要的“應用創新型”人才。
3.2 建設優秀的教學團隊
教學成敗的最根本在于有沒有良好的教學團隊,我院一方面不斷派出優秀教師進行學習和交流,提高了教師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認真組織教師相互聽課,安排示范課,加強教學研究,提高了教師的教學能力。同時我院注重培養教師的團隊意識,使得我院成為一個團結奮進的集體。
3.3 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和方案
舊有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方案不適應我院新的情況,為此我院邀請專家進行分析研究,制定了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方案。
結合我院多年來與IT企業聯合進行畢業設計及實習工作的經驗,提出了與外向型IT企業聯合培養軟件人才的新模式,即:兩年半高校的學歷教育和1年半在企業進行軟件工程實踐的“2.5+1.5”軟件人才培養模式。
3.4 建立新的課程體系
人才培養模式是實現一定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的完整的教育過程,是以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為依托的實施過程。因此,課程體系設計是人才培養目標得以實現的有力保障。應用型軟件人才培養課程體系設置要跟上軟件行業發展的市場需求,既要重視理論知識教學,更要突出實踐環節教學。
4 教學方法改革的探索
4.1 探索教學模式
在教學模式上,加強產學合作,由學校和企業共同培養學生,利用學校與產業在人才培養方面各自的教育優勢,把以課堂教學與項目研發有機結合起來。實踐證明,面向校企合作的產學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
4.2 改革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在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改革中,我們根據課程的性質和內容、施教對象以及有利于職業技術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選擇了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要求教學方法要多樣化,能夠針對不同生源的學生因材施教,提倡采用啟發式、討論式、案例式、探究式和項目驅動式等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知道為什么學,學了有什么用,學了怎么用,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從學知識到學習怎么獲得知識。
4.3 改革實踐教學
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穩步提高教學質量,學院提出了“以就業為導向的軟件工程專業的實踐教學改革”任務,基本思路是“軟硬件實驗環境適用化、實驗平臺綜合化、實驗內容系統化、產學研結合一體化”。全面改革實驗教學的形式和內容,開設綜合性、創新性實驗和研究型實驗,改革實驗管理體制,促進教學與科研的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4.4 改革教學評價體系
在學校,當一門課結束的時候,老師要將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嚴格地反映在成績中,所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需要實時監控學生的學習情況,更要有一個量化的標準來衡量學生。但是有些教學內容是很難量化考核的,這就導致這些教學內容在實施的時候有很大的難度。在企業內訓中,老師只負責教授不負責考核,擁有很大的靈活性和自主性,使得老師在選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時候非常自由。
5 結束語
本研究受到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校企合作實用型IT人才培養探索實踐”的支持。它提出的與外向型IT企業聯合培養型用型軟件人才的新模式和采取的相應措施,有利于學生主動適應軟件產業人才市場的需求,有利于將學生培養成為高素質實用型人才,在滿足學生發展的同時,也為企業提供了人才儲備,是企業文化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得到潛移默化的滲透。通過對05、06級軟件工程專業學生的實施,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信息社會的快速發展,軟件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也應與時俱進,我們還需深入進行總結、探索、實踐和完善。
參考文獻
[1]賈宗福,齊新軍,王知非,任向民.軟件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09(5):3-5.
[2]徐云龍,龔聲蓉.全面校企合作,培養IT應用型創新人才[J]. 計算機教育,2009(2):20-24.
本文受黑龍江省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校企合作實用型IT人才培養探索和實踐》的支持,在此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