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欣蔚
[摘要]本文闡述了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平民百科的緣起。二是無所不知的寶庫。三是詞條應用的警惕。
[關鍵詞]平民百科 網絡 新詞
曾幾何時,大百科全書是一種近乎神圣的存在,它就是知識的化身。而如今,借助網絡的力量,平民百科從神壇降落地面。依靠著網絡上近乎無限的資源,平民百科可以收錄比以往任何百科全書更寬更廣的條目,也擁有更浩瀚的信息。每一個網民不但是這部百科全書的讀者,隨時查閱各種需要的信息,同時還是這部百科全書的作者,添加自己所知道的知識,不斷豐富這部百科全書。網絡流行語也在平民百科中找到了棲身之地,人們不再需要通過各種從誕生起便已過時的網話詞典來知曉網絡流行語,數字鴻溝在平民百科的影響下逐漸縮小。然而,平民百科這種無監管的修訂方式也導致自身收錄的詞條良莠不齊,同時,歪曲事實、杜撰編造的現象也屢見不鮮。而許多文字工作者在使用中并不能加以辨析區分,造成不良的傳播效果,這些都需要引起警惕。了解平民百科的構成,知曉平民百科的優劣,才能在語言應用中合理利用平民百科帶來的優勢,同時將其中的不良影響降至最低。
一、平民百科的緣起
提到平民百科,不能不提到維基百科(Wiki)。維基百科開始于2001年1月15日,創始人是Jimmy Wales, Larry Sanger,以及幾個熱情的英語參與者。大約3年后,在2004年的3月,已經大約有6000名活躍的參與者編寫了50種語言的600000篇條目,成為一個初步成熟的百科全書。至今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許多參與者進行數千次的編輯和創建新條目,如今所有255種語言的版本總條目已突破1000萬。
中文維基百科于2002年10月24日正式成立,目前已經有255619條條目。此外還設有其他獨立運作的中文方言版本,包括閩南語維基百科、粵語維基百科、文言文維基百科、吳語維基百科、閩東語維基百科及客家語維基百科等。
二、無所不知的寶庫
由維基百科掀起的這場平民百科的狂歡來到中國,不由地帶上了中國特色。網絡時代的中國造就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即掌握互聯網成熟實踐經驗的外國產品往往在中國遇到本地化的難題,進而止步不前;而中國本土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在小幅度改進國外產品之后往往能搶占巨大的市場。這一點在早期的搜索引擎和網上購物爭奪戰中已經顯露。維基百科同樣存在這一問題。由于維基百科堅持其中立的觀點和海納百川的特點,使得它提供的百科服務一度不符合我國的互聯網管理規范,而被限制訪問。一方面網民的創造熱情已被點燃,另一方面卻出現了服務提供的空檔,在這個時候,百度百科乘虛而入,已然崛起。
維基百科的中立開放和百度百科的龐雜親民究竟孰優孰劣,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關鍵在于,這兩者激起了中國網民的創作熱情,新的詞條數量呈幾何級數遞增。在這二者發展壯大的同時,網絡語言找到了自己的安身之所。一直以來,網絡語言一直將網民和非網民,甚至老網民和新網民割裂開來。中國網絡語言中存在著巨大的變異現象,諧音、同義、縮略,變異方式各樣,變異程度驚人。即便是老網民,脫離網絡一段時間,或者離開自己熟悉的領域,就有可能面對著自己全然不知的網絡新詞。網絡語詞典的編纂一直是一項“吃力不討好”的舉動,收錄難,解釋難,過時快。平民百科的出現讓網絡語言找到了自己最好的棲息載體。沒有什么比網絡上的百科全書更適合作為查閱和注釋網絡語言詞匯的載體了。在每時每刻新增的詞條中,網絡詞匯貢獻了很大的比例。
三、詞條應用的警惕
大多數的杜撰編造都源自于網絡流行語和流行現象,所創造出來的網絡新詞在具有一定的網絡語言環境下具有適用性,但是不具有推廣性。著名的例子是三國人物潘鳳和其杜撰故事。潘鳳,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冀州牧韓馥部下的武將,登場于小說第五回。當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之時,他奉韓馥之命前往汜水關前挑戰董卓部下大將華雄,不敵被斬。網絡上突然根據小說中一句“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杜撰了潘鳳的生平,將潘鳳奉為蓋世英雄,并將斬殺華雄的功勞也記在潘鳳頭上。網絡中掀起一股潘鳳熱,是有深層次的原因的。從來歷史上可能就不缺能人,缺的只是機會和運氣?,F在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有能力,有潛力,而且很有可能真的有這樣的可為上將之才,缺的只是機會和一點點運氣,甚至運氣不好就像潘鳳一樣一戰而亡就再也沒有機會了,潘鳳身上就體現了這樣一種悲劇色彩,而他忠心耿耿戰死沙場又是死得其所就更增添了這種悲劇氛圍。一個潘鳳身上能找到很多人的影子,不得志、失望、郁悶,于是乎,在特定的背景下,潘鳳這一架空的形象便流行了起來,同時他的杜撰故事也被百度百科所收錄。然而如果不加分別,這種杜撰的信息如果被人信以為真,作為真實的內容被人引用,將造成很嚴重的后果。
2009年2月23日《解放日報》第10版中一篇文章引用了網絡中杜撰的虛假事實,造成了惡劣的傳播影響。文中寫道:“良禽擇木而棲、‘良馬擇槽而臥……臥槽與跳槽并非完全對立,否則就可能變成一匹‘臥槽泥馬。臥槽泥馬出自《戰國策》,形容虛有其表、竊居名位者,即使有相應的地位,其能力也不足以勝任,等同于爛泥扶不上墻。所以說,臥槽者不應成為‘臥槽泥馬,臥槽也并非‘臥以待斃?!笔潞缶W民表示,如此“雷人”的錯誤,實在叫人噴飯。原本是由網友惡搞而無中生有、且語涉不雅的“臥槽泥馬”一詞被加以引用和解釋,還認真地介紹了其典出《戰國策》,鬧了個天大的笑話。
不可否認,在百度百科中的詞條中(如今該詞條以被刪除),不僅有人為“臥槽泥馬”編輯了詳細的釋義,還杜撰了出典之處和引用案例,然而只需要和原著稍加比對,就會發現這些內容全都是虛構的。然而這種不加辨析的盲目引用現象還是發生了。
面對日益豐富的網絡信息資源,面對茁壯生長的平民百科,語言文字工作者在應用相關信息的同時,必須提高自身的語言使用素質。網絡檢索的搞笑的確給文字工作者帶來了高效的工作,甚至流傳著“內事不決問百度、外事不決問谷歌”的口訣,但是面對網絡,語言文字工作者,尤其是媒體從業人員,必須時刻保持警惕。網友所創造的“網絡十大神獸”如今已經被從詞條中刪除,但是瞬息萬變的網絡會創造出更多更新更聞所未聞的新詞語。提高自身的語言使用素養,辨析網絡新詞,去偽存真,才能更好地應用流行語,從而起到良好的傳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