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力
〔關鍵詞〕 語文教學;理念;傳統
〔中圖分類號〕 G633.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12(A)—0017—01
語文教學正在向既沒有閱讀數量,更缺乏寫作數量與質量的方向發展。高三年級語文教學正在淡化知識,淡化能力,走向體力勞動化、技巧化。這不是危言聳聽。早在十幾年前,就有人向語文教學發難,在全國語文教育界引起了不小的反響。長期以來,新課程語文教改成就了一大批“專家”“人才”,“成績”不可謂不“豐”。但是,如果正視一下高中學生語文水平的實際情況,考察一下他們的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現狀令人堪憂。
教學一線的語文教師都知道這樣一個事實,這些年,教材在不斷變,在進步;教法在不斷變,在更新。但學生的字詞積累量、閱讀量、寫作質量卻嚴重下滑,其語文水平呈下降趨勢。問題出在哪里呢?原因包括語文教學環境的惡化,教育體制、考試方式、命題的弊端,社會和家庭的原因,等等。筆者以為整個社會,包括語文教師在內,都處于“無閱讀”的狀態。針對這一問題,語文教師應當承擔重要責任,教育行政領導、管理者也應承擔一定責任。
為此,教育管理者和語文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審視自己的理念,重新認識語文學科的特質,尊重規律,科學地回歸語文教學傳統,以激發語文教學的活力,煥發語文教學的生機,以便從根本上解決語文教學先天發育不足、后天營養不良的問題。
若干年來,特別是在近幾年的新課改以來,教學方法不斷翻新,集音樂、畫面、文字于一體的多媒體令人眼花繚亂。但是轟轟烈烈不是扎扎實實,耀眼悅目未必真的燦爛輝煌。筆者以為這種口號和模式亂飛、浮躁和幼稚共舞的背后,體現的正是語文教學的尷尬和悲哀。因為,判斷鑒別一種方法的優劣,不能看場面是否熱鬧生動,氣氛是否活躍,而是要看有沒有實效,有沒有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筆者認為應當從理念上摒棄那種花拳繡腿式的教法,而提倡求真務實的教法。語文教學法的假、大、空和寬泛,來源于對語文學科的特質的認識不準。語文的本質在于讀和寫,無論教語文還是學語文,如果離開廣泛而深入的閱讀,離開大量的練筆,難免會先天不足,營養不良。讀與寫,兩者對立統一,相輔相成。閱讀之于語文學習,猶如靈魂之于軀體,缺少閱讀的語文學習,如失去靈魂的僵尸。寫作之于語文學習,是讓知識積累上升為理性判斷的階梯。
這里附帶解釋一下,“知識”原本就有兩個方面的含義。“知”,指信息的積累、儲存,也就是人們在通常意義上理解的“知識”。“識”指由積累、儲備的信息而形成的理性判斷力、分析鑒賞力,也就是人們通常說的眼光,見識,或獨立的思考能力。沒有“知”,“識”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缺少了“識”,學生的閱讀就變成了死讀書、讀死書。只有兩者較好地結合起來,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知識。閱讀和寫作是知與識臻于完美結合的重要途徑。讀之于寫,如蜜蜂采花釀蜜。蜜蜂要采集一百萬朵花才能釀出一公斤蜜,沒有辛勤而刻苦的積累,就釀不出又香又甜的蜜。如果把寫作比作支出,那么讀就是收入。要有長久的、恒定的收入,才能保證支出。一旦收入停止,支出也會停止。只有閱讀大于寫作,寫作才會存在優選的可能。一般說,儲十選一,寫出來的文章就是好文章;儲三選一,其文也還可讀;儲二選一,就捉襟見肘;如果儲備為零,作文時就只有胡編亂造了。目前的基本事實是,高中生的閱讀量嚴重不足,大多數學生很少讀經典名著,或根本不讀。對常用漢字、成語、熟語的積累匱乏,他們寫出來的作文詞匯貧乏,語言蒼白,內容空洞,言之無物。
強調回歸傳統,是因為一些人片面地理解語文教學改革,一味求“新”求“變”,而忽視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筆者認為,教法和學法不可分割,對合理的教學方法的漠視和無知,其實質也就是對合理的語文學習方法的漠視和無知。強調回歸傳統,不是食古泥古,不是囿于傳統,固執己見,而是正確認識、運用傳統的語文教法和傳統的語文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