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玲
摘要:高師聲樂集體課是培養學生個性智力的“舞臺”,更是彰顯學生共性智力的“講臺”。借鑒利用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在高師聲樂集體課中充分發揮學生潛能、突出師范性特色,是全面科學評價聲樂集體課教學模式、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多元智能;聲樂集體課;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172(2009)03-0109-04
聲樂課是高師音樂教育專業中不可缺少的專業必修課之一,是培養學生從事音樂教育工作基本能力的一門主干課程。隨著音樂教育觀念的改變和基礎音樂教育課程改革的需要,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來,為了探尋高師聲樂課的特色,教育部體藝衛司于2004年組織專家編寫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本科專業課程指導方案》(教體藝<2004>12號),起草了《課程綱要》,明確指出“本課程可以采用個別課、小組課、集體課等多種授課形式”。高師聲樂課正是在這種教育理論指導下,由沿襲多年專業院校“精英式”的授課模式,改為現有多數院校采用的“三位一體”式新教學模式(聲樂小課+小組課+集體課)。
新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高師前幾年擴招帶來的“教師少,學生多”的矛盾。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聲樂小課、小組課的教學模式,多數院校進行起來沒有太大的爭議,但聲樂集體課在實施過程中卻褒貶不一,凸顯諸多問題。首先在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材選用上沒能達成共識。其次教師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方法等也沒能從根本上改變,未能體現高師聲樂集體課多形式、多方法、開發式的教學模式,把聲樂集體課變成了聲樂小課的擴充和延續,培養的學生普遍存在“會唱不會講”、“會講不會教”等諸多問題,最終不能達到突出高師“師范性”特色的目標,不能培養出現代社會真正需要的,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理念的合格人才。聲樂集體課僅僅成了“一種叫法、一種名稱”,而并沒有真正落到實處。
在聲樂集體課的實施過程中,如何變被動為主動,如何發展、突出高師的“師范性”特點,如何激發彰顯學生的各項智能,借鑒利用多元智能理論,拓展高師聲樂集體課教學模式是值得探尋的課題。多元智能理論是美國哈佛大學發展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教授20世紀80年代在心理學領域提出的新的智能理論。他認為傳統智能過于狹窄,僅僅局限于語言—言語智能和數理—邏輯能力方面,忽略了影響人類自身發展的諸多其它智能。因此多元智能理論正是在現代腦科學、現代心理學基礎上,對傳統智商概念和智能一元化理論進行批判質疑基礎上提出的。多元智能的含義是:智力是在特定文化背景或社會中解決問題或制作產品的非常重要的能力,包括“實際生活能力”、“實際解決問題能力”、“創新能力”等。同時多元智能理論指出,人的智能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化的。人人都擁有8種或8種以上智能,概括起來主要有:語言—言語智能,數理—邏輯智能,音樂—節奏智能,肢體—運動智能,視覺—空間智能,人際—交往智能,內省—自覺智能,自然—觀察智能等。這8種智能都同等重要,它們既相對獨立,又互相滲透,互相促進,為我們認識和發展學生的智力潛能,提供了有力的科學理論依據。多元智能理論對教育的最大啟示是改變了舊的教育理念,以開發學生潛能和人格的完善為最終目的。因此盡管每個學生的智力各不相同,有智力強項和智力弱項,如果充分培養和發展每位學生的智力優勢,就能幫助其找到成功的方向。從這個意義上講,教育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與多元智能的教育價值觀具有異曲同工之妙。“為多元智能而教”、“用多元智能來教”對改革拓展高師聲樂集體課教學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高師聲樂集體課目前的現狀
目前,高師聲樂集體課的授課模式主要表現為:教學形式的簡單化,把高師聲樂集體課變成了小課的擴充(20人至30人不等集體上課);教學內容的隨意化,由任課教師自行選擇和確定“教什么”;教學方法的一貫化,仍然沿襲過去的聲樂技巧訓練與講座。這樣的教學模式使得新課程標準的教育理念很難真正貫徹執行。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教學方式、教學內容上的單一性
目前多數院校開設的聲樂集體課,在教學形式上采用多年“小課”擴充班式教學模式,變“一對一”授課模式為現有20至30人授課。由專業教師1人指導大家集體練聲、集體唱歌或個別演唱,教師再進行范唱或點評。由于人多,從歌唱技能掌握的角度講,授課教師不能逐個指導,與聲樂小課在聲音技巧訓練上相比大打折扣,形成“有量無質”的局面。而在聲樂曲目的選擇上是以獨唱為主,學生在音樂知識和聲樂曲目的數量上顯得貧乏和不足,特別是在合唱、重唱、輪唱等聲樂體裁及曲目的選擇上就更是少之又少。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有的院校開設了聲樂理論課、聲樂作品欣賞課、生理心理理論課、嗓音保健課等。但大多是以講座形式授課,因此在內容的廣度與深度以及授課的時間上都沒能得到拓展與保障。
(二)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育理念陳舊
長期以來高師聲樂教師保留一種固有的教育理念,簡單地從“唯聲論”的角度出發,片面認為聲樂課就是培養學生歌唱的技能技巧,把聲音的好壞作為評價學生唯一的標準和目的,很少有教師關注學生智力發展,能否真正成為合格的基礎音樂教師。因此教師在聲樂集體課授課的方法、內容、形式上缺乏新意,在培養學生個性技能的同時,共性知識的傳授和講解就很不夠,與多元智能在培養創新型人才上也相差較遠。
(三) 沒能體現高師聲樂課“師范性”特點
高師聲樂集體課經過幾年的實踐,在授課形式、方法、內容上有一些改變,但基本格局沒能突破,很大程度上聲樂集體課成為學生充數、教師減負的途徑和手段,借以解決擴招帶來的負面影響,沒有從根本上建立起科學、全面、有效并具有“師范性”特征的教學模式。
二、借鑒多元智能理論建構高師聲樂集體課教學模式
(一)以學生觀、智能觀,建構“教法”與“學法”的教學模式
智力的本質是什么?不同的智力理論有不同的解釋。傳統的智力理論是將智力解釋為一種以言語—語言能力和邏輯—數理能力為核心的整合能力。而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則強調,智力是個體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生產及創造出社會所需要的有效產品的能力。智力是一種潛能,是一個對內在潛能不斷開發、挖掘的過程。長期以來高師聲樂課受傳統狹隘教育觀念的影響,教師在評價、觀察、接受學生時,常常是只重視聲音的技巧,追求聲音至上,強調一能而非多能;教學方法承襲專業院校教師口傳心授,沒能真正理解、掌握、知曉學生的智能所在。教師往往替學生去設計、思考的較多,因此不同程度地制約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阻礙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也壓制了學生多元智力的發展。根據多元智力理論,每個人都同時擁有多種不同的智力,只是這些智力在每個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存在而已,使得每個人的智力都各有特色。因此不存在誰聰明誰不聰明的問題,而是在哪一方面聰明以及怎樣聰明的問題。高師聲樂教師要以多元智能理論為依據,本著“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學生為主的教育宗旨,對待每一位學生都要抱以熱切、信任、積極的態度,樂于從各個角度去評價、觀察和接納每一個學生,全方位地去了解學生的聲音條件、學習背景、興趣志向、智能特點等。在施教過程中,有責任重塑新的“學生觀”、 “學習觀”、“智能觀”,樹立學校沒有“差生”,有的只是每位學生其獨特的智能特點和學生類型。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生的一項或兩項智力,更要以全面的、科學的態度去發現、發展學生的多項智能。用以往關注學生以“唱”、“表演”為智能核心的一元論,轉為關注學生“你的智力類型是什么”,創設適合每位學生智能發展的教學模式,即以往強調教師為中心的“教法”研究,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學法”研究的教學模式。以多元智能的多元觀看待學生,從多角度去評析、觀察、賞識學生,尋找和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促進學生多元智能的全面發展。
(二)以開放式的教學觀構建“講臺”與“舞臺”和諧統一的教學模式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把智力結構看成是多維的和開放的,并指出,每一位學生都同時擁有智力優勢領域和弱勢領域,并在展示優勢領域的同時,把優勢領域遷移到弱勢領域中去,從而使弱勢領域得到開發與發展。因此就必須建立起新的教學觀,制定符合每位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模式,使高師聲樂集體課不光是培養學生共性知識的“講臺”,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個性智力的“舞臺”。
目前高師聲樂集體課在教學形式上較為單一,教學手段主要以找聲音感覺為主,單純地為“練”而“練”,為“唱”而“唱”,不注重對聲樂理論知識的深入學習和靈活運用,對聲樂技能知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導致高師聲樂專業畢業生能“唱”不能“講”,理論與實踐相脫離,“舞臺”與“講臺”不能真正和諧統一。再者高師音樂專業的學生進校時其聲音條件、歌唱水平也參差不齊,有的以聲樂為主科,有的以鋼琴或器樂為主科。多元智能理論指出,個體智力的發展受環境(包括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和教育條件的極大影響和制約。要使高師聲樂專業學生具有“唱”的水平,“講”的能力,就必須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條件,創設多種多樣適應高師教育教學、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模式。充分利用高師聲樂集體課的優勢,為學生提供會唱能教的“舞臺”與“講臺”,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多元智能理論解決教學中的問題,幫助他們將優勢智力領域的特點遷移到其它智力領域中去。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高師聲樂集體課為學生提供展示智能的平臺,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研的創新精神,積極投入“教”與“學”的全過程。
1、言語—語言智能的啟示
語言講述和文字撰寫能力的培養。用語言講述音樂,如中國著名音樂組曲《黃河大合唱》、莫扎特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等等。請同學們課前準備,查閱相關資料,上課時結合欣賞,請口頭語言描述為智力優勢的同學分析講述音樂與劇目的結構、音樂曲式特點、編排手法以及演唱特點等。大家再參與討論,發表各自不同看法,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使平常不善言語、怕羞膽小的同學也能參與其中并獲得成功的喜悅。課后再用文字詳細撰寫課堂內容,從而達到利用聲樂集體課開發學生言語-語言智能的目的。
2、肢體—運動智能的啟示
音樂表演與樂感的培養。肢體語言對于歌唱者的演唱與舞臺表演非常重要,既能幫助演唱者獲得好的歌唱狀態,同時也能與觀眾產生共鳴,教師可以讓學生用肢體語言來演唱不同風格的聲樂作品。如學習具有典型新疆特色的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時,可以邀請聲樂能力較強的同學即興舞蹈演唱,邀請鋼琴水平突出的同學擔任伴奏。全體同學通過觀摩,分別給表演和伴奏的同學點評,幫助他們分析其優點和不足。教師再范唱、指導分析,幫助同學們建立起正確的聲音概念和施教能力,改變“一言堂”的授課模式,使學生化被動的知識接受為主動的研究探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啟發、互補、完善、分享彼此的感受、經驗與知識,使同學們的優勢智力得到鞏固,弱勢智力得到發展。
多元智力理論為高師聲樂集體課提供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教學形式,不僅使學生有了一個展示各自長處與水平的“動感舞臺”,更為教師與學生創設了一個聯體互動的“教學平臺”。在特定的多元情境中,學生的多元智力得到發展,唱教能力不斷提高,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立體式的評價觀體現“師范性”特色的教學模式
評價是一種價值判斷的活動,是主體對客體滿足其需要程度所做出的判斷。傳統評價是以言語-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作為評價學生發展的唯一標準,這樣的評價體系導致我們的教育教學單一、片面、沒有創意,學生缺乏創新意識和創造精神,同時也制約了學生綜合素質和智力的全面發展。多元智能理論指出,人的智力是多元化的,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智力,都有自己的智力優勢和弱勢。但受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教育的不同影響,在智能方面所表現出的智力強項和弱項存在一定差異,但其中每一種智力都可以自由地和其他智力結合并解決遇到的實際問題。同時多元智能的評價觀又具有多元性、差異性、實踐性和發展性等特點,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評價體系。
高師聲樂課程對學生的評價,多數院系受專業學院的影響,采取每學期由全體聲樂教師參加,學生單個上臺進行聲樂考試或考查,把演唱聲樂作品的好壞作為評價學生學習程度的唯一標準。使教師和學生常常認為只要“唱得好”就“講得好”、“教得好”,對聲樂技能以外的知識掌握不夠重視。尤其表現在教學實習中,平時歌唱表現很好的學生在面對講臺時缺乏自信,講課時無論在語言表達能力、課堂組織能力以及專業綜合知識能力方面都顯得不足。而一些不被老師同學看好,歌唱水平中等,綜合能力發展均衡的學生,卻在實習中表現出色,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較好地運用到課內課外的教學活動中,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得到實習學校的一致好評。
以多元智能為依據,可以拓展聲樂集體課對學生的評價體系。
1、情景化的評價方式
可以發揮聲樂集體課全方位、多層次、多方法、多形式等優勢,為學生創設教學情景,提供展示平臺,讓學生自己組織、策劃、編排、演出小型音樂會或歌劇音樂劇小片段,使學生們通過在特定的教學情景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此評價學生的智力發展情況。
2、多元化的評價方式
多元智能指出人的智力具有多元化,教師在評價學生智力發展時不要“以點代面”,要給每位學生公平的發展空間。對嗓音條件、歌唱能力好,但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交往智能不足的學生,用優勢智力遷移弱勢智力的方法,為其提供上臺演唱試講的機會,鍛煉上臺時的表演能力、心理控制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綜合素質能力等,在不同的智力領域中能找到成功的喜悅和自信。除了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與學生也可以相互評價,共同發展各項智力水平,讓我們的評價更為人性化,成為發現問題、因材施教、樹立自信的評價體系,使學生在“唱、講、教、導”能力方面得到培養與發展,實現具有高師“師范性”特色的培養目標。
總之,加德納教授的多元智能,從理論知識到實踐運用都對拓展高師聲樂集體課教學模式起到了非常大的促進作用,使我們的教學不再迷茫,使高師聲樂集體課真正體現既是展示個性智能的“舞臺”,更是發展多元智能的“講臺”。
責任編輯:陳達波
參考文獻:
[1]霍力巖.多元智能理論與多元智能課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2]李京玉.多元智能理論對高師聲樂教學改革的啟示[J].中國音樂,2007(3).
[3]蔣玲.多元智能理論指點下的學生評價[J].教育探索,2007(1).
[4]趙玲,張治平.音樂與情緒智力[J].交響,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