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璇
摘要電影藝術對中國社會科學發展的影響是持久的、全方位的,更是潛移默化和根深蒂固的,透析電影藝術的現狀,合理運用科學發展觀的思想指導中國電影的發展是刻不容緩的。本文闡釋了當代中國電影藝術中比較突出的問題,并提出如何利用科學發展觀的方法來改善此現狀的思考。
關鍵詞電影藝術;科學發展;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
文化蘊涵于大社會環境中,而電影藝術作為文化大家庭中的一員,經時代傳承、積累,積淀為先進的大眾文化,為社會廣泛認同,且高度穩定。電影藝術正通過各種方式影響著人們的物質生活、思維生活、價值觀念、倫理標準和行為指向,在不同層次上制約著人們在社會實踐中所萌發的各種愿望、選擇以及行為的目的及方式等等,當然也制約著、影響著社會科學這種特殊的認識活動的方式、方法、水平及結果。
經過上個世紀的發展,特別是建國60年來,中國的電影藝術確實經歷了許多重要的時期。中國電影藝術的發展是極為快速和多變的,其跌宕起伏的形式在世界藝術史上也是極為少見的,特別是政治的變遷對電影藝術的表達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至今依然在延續。總的來說中國電影藝術就是逐漸從政治到經濟、從整體到個體的自由表達的過程,一個不斷解放的過程。
一、中國電影藝術的發展現狀
上世紀初,伴隨著人類工業革命的進行,作為蘇維埃紅色政權偉大領袖的列寧就曾根據當時的歷史條件明確提出:“電影是教育群眾的最強有力的工具之一”,“在所有的藝術中,電影對于我們是最重要的。”究其緣由,是因為電影這門新興的視聽藝術,憑借著工業革命帶來的新技術成果,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視聽覺,創造了電影里虛幻的影像世界,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思維方式,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新奇的藝術感染力。列寧是看重電影藝術的教育功能和美學效應的。而今,中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電影藝術生產和消費大國。這正如一部中國文藝發展史所反復證明了的——時運交移,質文代變。
中國電影過完了她的百歲誕辰,雖然曾擁有過數次輝煌,盡管當下年產故事片可望逾300部,創下了歷史新高,但其中真正能在電影院線、電視臺播放或DVD發行與廣大觀眾見面的,卻僅有十分之一左右。電影觀眾的年上座人次已從上世紀80年代最高達到的293億,即平均每人每年看24場電影,下降到2008年的年上座人次僅1.7億,即平均每人每年才看0.17場電影,電影與人民的關系可見一斑。細看如今的電影作品,從題材內容到風格形式,很多似乎都與“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相搏,更何談按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電影藝術在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上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從總體上說,還是平庸之作多、精品力作少。大量思想品位不高、文化內蘊稀薄、審美格調低下的作品作用于廣大觀眾的鑒賞心理,所營造出的,勢必是一種膚淺、浮躁、畸形、油滑的群體性審美定勢。這對于中華民族的整體精神素質顯然會帶來負面效應。
二、電影藝術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以人為本”
眾人知魏征曾諫言唐太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從這里我們早已知道了人民的力量是無窮大的,魏征逝后,唐太宗感嘆:“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這充分說明了人民的智慧也是無窮大的。因此,我們提出電影藝術要以人為本,要從人民的智慧中汲取力量。藝術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亦如《赤壁》《梅蘭芳》等優秀的電影作品既叫好又叫座,任何一部感動大眾的電影作品都取材于人民大眾。
吸收人民的智慧只是我們生產優秀電影作品的基礎。毛澤東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到我們文藝是為千千萬萬勞動人民服務的。這就是說我們的電影作品不是藝術家孤芳自賞的產物,而是需滿足大眾的意愿。我們熱愛電影藝術,它不僅僅屬于極少數聰明人,電影藝術就應該是大眾的。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是有動機和欲望的,并且隨時有待于滿足。現代社會,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人們的基本物質生活需要得到滿足后,便產生了更高層次的需要。而在沉重的工作壓力、激烈的人際競爭和緊張的時間節奏的重壓下,人們對身心放松和休閑娛樂產生了強烈的需求,他們通過觀看電影來宣泄不斷積累下的心里緊張與焦慮。此外,還可以透析觀眾心理,激發觀眾愛心,充分發揮電影的社會功用。如較好地把握住人們的同情心理,利用故事情節的真實性,反映現代社會生活中的現狀,激起觀影者的愛心和責任心,使其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巨大動力,在此,我們的影視作品不僅體現出其肩負的社會責任感,也成了凝聚大家愛心的一個向心力。電影作品不僅要滿足普通百姓宣泄情緒的要求,也要成為觀眾奉獻愛心的家園,更需要在百姓中樹立良好的口碑和形象。
但是,電影作品所扮演的角色,絕不僅僅是人民群眾茶余飯后的談資。一部優秀的電影作品應當是能夠引起人們共鳴,倡導一種理念,從而升華一個思想,推動社會發展的。而推動社會發展就要求我們的電影作品應當是健康的、積極向上的,簡而言之就是先進的。正如我黨提出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電影藝術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產物,應當而且必須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這也是我們保持電影藝術先進性的依靠。更需要強調的是,我們的電影藝術其主題思想應當是走在時代前沿的,而為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應當是新時期電影藝術工作者創作電影作品的落腳點。
作為當代電影藝術創作者,我們應緊扣“以人為本”的時代大主題,其中包括了創作者,也包括了觀眾。作為一名藝術創作者,我們的藝術作品在當前形勢下應該也必須具備一定的獨特的審美價值和認識價值,而我們的藝術宗旨則是為廣大觀眾服務的。首先,我們應該立足于用平凡普通而又親切感人的真實故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藝術地呈現出了科學發展的驚人能量;用電影藝術的語言,形象地詮釋科學發展觀,雄辯地證明科學發展觀不僅是創新的理論,更是創新的實踐。其次,弘揚時代主旋律的作品應該如何進行創作,作品也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和啟示,這就要求作為電影藝術創作者的我們,要真正地深入到火熱的現實生活中去,滿懷激情地深入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第—線,潛心創作,力戒浮躁,真正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不斷創作出關注人民命運、贊揚人民奮斗、激勵人民前進的優秀作品。這是時代的呼喚,是人民的需要,也是歷史的責任。
三、電影藝術發展的科學方法
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無極的,人民的意愿是不附盛舉的,人民群眾的思想是豐富多彩的,因此要滿足人民群眾的要求,我們所提倡的電影藝術就必須做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我們所提及的全面不僅是藝術表現形式的全面,還是內容的全面。全面給予我們的要求應該是無所不在的,這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