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建英
摘要:信息革命(計算機、網絡)使世界經濟產生了一個20年左右的黃金發展期。人們在歡欣鼓舞的同時也在努力尋找著經濟增長的新的支點。許多人將目光對準了材料、生物化工等領域。文章從一個新的角度——內部產業化標準和外部工業化標準出發首先分析信息技術對經濟產生巨大推動作用的原因,然后以此為基礎簡單地比較各產業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起到的作用。
關鍵詞:內部產業化標準外部工業化標準后發展時期
中圖分類號:F062.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5-058-02
從來沒有任何事物像計算機和互聯網那樣,對人類的活動產生如此深刻的影響,無論是政府、企業,以及個人,莫不如此。計算機是新技術革命的一支主力,也是推動社會向現代化邁進的活躍因素。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發展最快、影響最為深遠的新興學科之一。信息產業已在世界范圍內發展成為一種極富生命力的戰略產業。
一、從信息產業的發展中得到的啟示
(一)定義
兩個標準特指內部產業化標準和外部工業化標準。在經濟社會中起重要作用的行業,在發展的中前期要達到內部產業化標準;在發展的中后期要能夠達到外部工業化標準。
(二)外延概念
內部和外部是一組相對的概念,內部是指行業內部,外部是指行業外延。
再看標準化。語言學家沃爾夫(1897-1941)說過,“我們之所以將自然界分解,組織成各種概念,并按其含義分類。主要是因為我們是整個口語交流社會共同遵守的協定的參與者,這個協定以語言的形式固定下來……除非贊成這個協定中規定的有關語言信息的組織和分類,否則我們根本無法交談。”從這個角度理解,標準化是指為在一定的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對實際的或潛在的問題制定共同的和重復使用的規則的活動。
(三)內部產業化標準
“產業”二字拆開理解就是產品行業,有廠家生產(提供)才能算產品(服務),有多個廠家才能算行業。較通行的關于產業的定義是:生產和經營同類產品(或服務)及其可代替產品(或服務)的企業群在同一市場上的相互關系的集合。
由此引申出內部產業化的概念,即要使具有同一屬性的企業或組織集合成社會承認的規模程度。以完成從量的集合到質的激變,真正成為國民經濟中以某一標準劃分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言以蔽之,內部產業化標準就是指在行業內部形成的被相關各方廣泛贊同和采納的行業行為規范。
(四)外部工業化標準
1經濟社會。我們可以這樣簡單地理解經濟社會,即它就是生產者生產商品并通過消費者的消費實現價值增值的循環閉包的過程。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關系見下圖。
在這個價值增值的過程中,各行各業從中獲得發展的源動力,即實現自己的增值。能夠在產業鏈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或是能夠較好地依附于整個生產過程的企業就會立于不敗之地。它的發展空間就會更大。
從這個圖的左半部分中,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產業鏈的概念。所謂產業鏈,通俗地說,是指圍繞一個關鍵的最終產品,從其形成到最終消費所涉及的各個不同產業部門之間的關系,即通常所講的相關產業間上下游關系。產業鏈不僅存在于行業內部,同樣也存在于行業之間。
2外部工業化標準。為什么要把這個標準定義為工業化?因為現今是工業社會,工業品是中間行業及最終消費者的直接且普遍的選擇。工業產值占國民經濟的比重大,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所以把這個概念定義為工業化。
外部工業化標準是指各個行業在自身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實現內部產業化),要積極地容納到整個社會的工業化進程中,在產業鏈條的價值增值過程中尋找到自己的利潤空間,并促進原有產業水平發展的規則。
有發展前途的行業一方面自覺地采用這個標準要求自己,不斷調整自身以適應工業化的進程,另一方面它又在積極地促進著整個社會的工業化。
3工業社會的發展要素。工業產品的增值需要生產要素、生產過程和銷售階段三方面的共同作用。
簡單歸納起來,工業社會的發展涉及資金、技術、企業家才干、人力資源、設備及原料、流通環節、市場等多方面。
以廣告業為例,它是依附于整個工業化產業鏈中的一個典型代表。廣告本身并不能獲得消費者的直接消費,它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增強企業的市場影響力方面。
產業化完成后能夠在自身找到影響以上列舉的要素、進而影響工業社會的進步的特征的行業就會進入一個發展的相對穩定和持續的階段,作者稱它為后發展時期。也許它不會比行業從無到有或產業化進程產生的社會效益大,但是它會永遠存在,成為社會發展的穩定動力,成為GDP的一個實在的組成部分,解決就業,增長經濟。而這樣的產業正是我們所需要的。
(五)兩個標準在計算機行業的體現
我們可以在計算機行業發展過程中明顯感受到兩個標準的作用。在發展前、中期我們可以看到與信息技術相關的企業努力實現著行業內部產品標準化,而到中、后期該行業與整個工業社會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雙方互相促進,水平不斷提高。
1內部產業化標準的時期分析。從1946年第一臺計算機(ENIAC)問世以來,計算機產業化的進程就從沒有停下腳步。一般認為計算機產業包括計算機制造業(硬件)和計算機服務業(軟件)。
計算機學科的各個分支都在走著形成統一標準的道路,它們結合在一起也就構成了整個行業的產業化進程。
下面以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統一建模語言。一組用于設計軟件系統的圖示法)的發展歷程為例。
面向對象的分析與設計(OOA&D)方法的發展在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出現了一個高潮,UML是這個高潮的產物。從1989年到1994年,其數量從不到十種增加到了五十多種(它們都可以算作UML的前身)。在眾多的建模語言中,語言的創造者努力推崇自己的產品,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但是,用戶并不了解不同建模語言的優缺點及相互之間的差異,因而很難根據應用特點選擇合適的建模語言,于是爆發了一場“方法大戰”。90年代中期,UML不僅統一了各種表示方法,而且對其作了進一步的發展,并最終統一為大眾所接受的標準建模語言(見下圖)。UML的內部產業化標準隨之建立。
2外部工業化標準的時期分析。仍以UML為例。UML采用了一整套成熟的建模技術,廣泛適用于各種應用領域。UML在取得了業界認同后,繼而獲得了工業界、科技界和應用界的廣泛支持,在美國,截至1996年10月,已有700多家公司表示支持采用UML作為建模語言。1996年底,UML已穩占面向對象技術市場的85%,成為可視化建模語言事實上的工業標準。1997年11月17日,OMG(Obiect Management Group,對象管理小組)采納UMLl,1作為基于面向對象技術的標準建模語言。UML
作為軟件設計人員交換信息的工具,成為開發前期不可缺少的技術(當然,它的作用不僅限于此)。UML外部工業化的標準也順理成章地建立起來。
3其他方面。UML是在軟件行業自身找到了依附的對象,下面我們再來看一看與其他行業聯系更為緊密的計算機網絡的發展情況。
經歷了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網絡的萌芽階段和70年代中后期局域網絡(LAN)的產生,整個80年代是局域網絡的發展時期。其主要特征是局域網絡從硬件上實現了國際標準組織(ISO)的開放系統互連通信模式協議的能力。20世紀70年代以后,局域網得到了迅速發展。美國各大公司紛紛推出自己的產品,但各家網絡產品在技術、結構等方面存在著很大差異,沒有統一的標準,因而給用戶帶來了很大的不便。1980年2月,IEEE(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學會)下屬的802局域網絡標準委員會宣告成立,并相繼提出IEEE801.5~802.6等局域網絡標準草案,其中的絕大部分內容已被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正式認可。作為局域網絡的國際標準,它標志著局域網協議及其標準化的確定,為局域網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20世紀90年代初至現在是計算機網絡飛速發展的階段,即網絡后發展時期,網絡已經真正進入社會各行各業。計算機網絡技術已經被廣泛地應用于軍事、制造業、航天、醫療、辦公自動化、商務、交通、郵電、信息等領域。以上行業通過網絡獲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并與外界進行交流。在產業鏈條的各個階段都可以發現網絡的身影。這種以網絡為支撐的計算機應用模式對21世紀的人類社會,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這也就是計算機網絡在發展中后期形成的外部工業化標準。可以說整個社會都打上了網絡的烙印。網絡不僅為我們帶來了利潤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它改變了我們的思維方式。
(六)小結
從上面的論述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在計算機行業發展的中后期,一方面,它與社會工業化緊密結合,另一方面,它又促進著工業化進程。
微觀上說,原材料經過加工變成最終的產品。在這個過程中不同的行業不同的企業分別起著不同的作用。但總的說來,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在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中獲得生存。他們不斷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在獲得生存權利的同時也給消費者帶來了生活水平的提高。
宏觀上說,任何一次科技發明,技術變革,管理創新,都會加大產業鏈的縱深,都會帶來更大的利潤空間,也會容納更多的企業,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
信息產業在許多方面都找到了與工業進程的契合點。計算機應用更是依托于企業并且為企業提供大幅度的效能優化,真正達到增加收入,降低成本的作用。企業普遍將計算機技術和思維引入生產、管理、銷售等領域后,收益率明顯提高。同時消費者享受到性價比更高的商品和服務,人們從中獲得了更大的福利享受。
二、從兩個標準的角度出發比較信息產業、材料和生化等產業
(一)信息產業的發展趨勢
毫無疑問,我們整個社會正處于后工業時期,計算機行業業已邁進了它的后發展時期。這個階段的特性決定了信息產業在謀求自身的發展的同時,重要的是要與整個社會的工業化進程更加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當然它是朝著不斷微化細化、分段分級的方向發展的。
比如,企業級應用(J2EE和,net框架)就是這方面很好的證明。它們將企業的興趣和主要目標不斷細化,包括增加和保留客戶群,提高員工效率,增加伙伴群,增加、保留、保護、訪問物理資源等20余項,而這一切都將在框架軟件內部完成,這在十幾年前是不敢想象的。
再比如,計算機在企業信息處理中的應用,從開始的單純的AIS(會計信息系統)到MIS(管理信息系統)、SCM(供應鏈管理)、CRM(客戶關系系統),乃至無所不包的ERP(企業資源計劃),企業信息化進入了后發展時期。現在熱門的XBRL(可擴展企業財務報告語言)正是信息技術與企業實務的進一步結合。簡單來說,它將企業的財務報告由原先的EXCEL、PDF、HTML等格式統一為XBRL的格式,不同的數據需求者在提取、查找數據的時候就不用再進行人工轉換,企業內外部會計信息交流效率自然會提高。
從這兩個例子中我們不難發現,計算機應用的趨勢是不斷地深化細化。我們有理由相信,信息革命仍將繼續下去,它會在加大產業鏈縱深方面發揮著自己的作用,創造更大的利潤空間,容納更多的企業,繼續影響著整個經濟社會。
(二)各產業的簡單比較
我們再來簡要分析一下其他行業的表現。各行業內部生產的創新產品不在我們的考慮范圍之內。我們只考察它對整個工業社會其他部門的影響水平。
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在關系單個企業的各項要素中資本、核心技術和企業家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金融、高等教育和計算機產業分別對其有很大的影響力。而對于不太重要的企業要素來說,計算機都與其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可以說它的依附作用最強。這也就證明了計算機為什么對80年代后世界經濟的起飛產生如此巨大推動作用的原因。
而材料革命似乎只針對設備及原料的變革有一定的作用,生物化學產業除了形成自己的產業群以滿足專有的需要外更是對整個工業的進程沒有任何重大的影響。單純比較這兩個行業,似乎材料產業的影響力更大一些。
也許我們更應該把注意力放到金融服務業和高教服務業上來。比如如何通過改善銀行治理結構、提高效率來暢通儲蓄向投資轉化的管道;比如如何通過改善教學環境和水平來培養擁有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創新型人才和擁有終身學習和訓練能力的工人。
(三)小結
我們不敢奢望再來一次信息革命,或者會有其他行業堪比信息產業如此大規模地改變我們的世界。但是,社會在進步,科技在發展,過早斷言略顯武斷,正如幾十年前沒人會預見信息革命一樣。我們期盼著新的經濟模式的到來。
參考文獻:
1劉超,張莉,標準建模語言UML教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1。
2計算機網絡的發展歷程_http://www.enet.com.cn。
3生物、納米、材料及信息技術發展趨勢http://www.biox.cn。
(作者單位:中石油煉化工程部北京100029)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