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沖
摘要: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外匯儲備已經成為各經濟體抵御風險能力強弱的主要標志。我國外匯儲備余額位居全球第一位,在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不斷蔓延的背景下,世界各方都在呼吁中國要參與救市并擔當主角。面對全球金融危機,中國必須以完備的戰略,爭取在這場博弈中獲得更多的收益。如何使用中國的巨額外匯儲備,成為各方關注焦點。文章著重分析了我國外匯儲備的主要來源和現狀,就如何發揮我國外匯儲備的最大效用,有效化解風險,提升國際影響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外匯儲備現狀取向
中圖分類號:F83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5-063-02
外匯儲備,具體是指一個國家進行國際收支、外匯結算和維護匯率的準備金,表現在國際收支平衡表上為中央銀行結算項目中外匯儲備資產余額。決定一個國家的外匯儲備水平的既有政策因素又有經濟因素,其中經濟因素具有根本性影響。經濟增長較快的國家,外匯儲備增長也較快,外匯儲備是國際公認的國家經濟實力的一個標志。目前,中國的外匯儲備規模住居全球第一。但對于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巨額外匯儲備并不輕松。通貨膨脹的壓力,儲備結構不合理,熱錢的大量涌入以及高昂的機會成本,都給中國金融體系的穩定帶來巨大挑戰。
一、我國外匯儲備的主要來源
中國外匯儲備的迅速增長主要源自一是貿易順差的大幅增加;二是開放及國際交往的增加及帶動的經常項目的外匯收支的增加。值得關注的是加入WTO后的資本和金融項目,其中跨國公司在華投資成為國際收支增長的重要因素。此外,國內企業的境外上市融資成為直接投資的重要因素,據統計,中國企業在中國香港以H股及紅籌方式融資額度占到外匯儲備總量的40%。三是外匯儲備的劇增加大了投機者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最后,中國政府為了穩定人民幣匯率,不斷在外匯市場上拋售人民幣購進美元,陷入了不良循環,導致外匯儲備劇增。
二、我國外匯儲備的現狀分析
外匯儲備充裕,利于增強我國的國際清償能力,維護國家和企業信譽,提高海內外時中國經濟和人民幣的信心。同時,也利于國家應對突發事件,防范金融風險,從而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按照慣例,一個國家的外匯儲備應該維持在可以支付三個月進口的額度就夠了,依照這個標準,我國的外匯儲備顯然太多。從宏觀經濟角度看,新增的外匯儲備不能以外匯的存在,否則外匯將供大于求,這就會對人民幣升值產生巨大的壓力。這就需要兌換成人民幣,直接增加了基礎貨幣量,再通過貨幣乘數效應,造成了貨幣供應量的大幅度增長,這又會成為通貨膨脹的壓力。針對我國外匯儲備的現狀,具體分析如下:
首先。從外匯儲備的結構采分析,目前我國外匯儲備主要投資于海外特別是美國的高信用等級的政府債券、國際金融組織債券、政府機構債券和公司債券等金融資產。據美國財政部統計,我國的外匯儲備中大約有2/3是美元資產,其中約有4500億美元是美國政府部門發行的各種證券和其他長期金融資產。從安全性來講,過于集中的投資風險是比較大的。美國政府如果降息,損失就無法避免。歷史上美聯儲12次降息,美元對歐元貶值12%。從2002年11月到2004年8月,我國外匯儲備就曾經損失了530億美元。從流動性來講,由于超過一半是長期投資,其流動性弱,亞洲金融危機時印度和韓國的儲備資產也是較充足的。但是因為無法及時變現無法抵御住沖擊;從盈利性來講,目前我國外匯儲備主要投資的債券,只有4%~5%的名義收益率,如果考慮到美國通貨膨脹率和美元貶值,實際收益率更低。次貸危機爆發以采,美元持續走低,我國持有的美元債券大幅縮水。
其次,從我國外匯儲備快速增長的原因看。除了外貿順差及外國直接投資持續增加之外,資本項目的流入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其中包括大量預期人民幣升值的游資。在這幾年新增的外匯儲備中。其中有近50%是熱錢,保守的比例達30%~40%。熱錢的快速流入如果不動還好,一旦加速流出,將極大地破壞中國金融體系的穩定。
最后,機會成本。如果將外匯儲備看作儲蓄,那么以美元為主要資產的外匯儲備所得的“利息”可以簡單看作是美國聯邦基金利率。那么也就是我國目前的巨額外匯儲備是放棄了本國投資和消費的代價換來的。一般來講,發展中國家投資資本回報率普遍高于發達國家,1994年一2003年間,全體發展中國家平均為13_3%,而西方七國集團投資資本回報率平均只有7,8%,最高的美國也不過99%。再考慮人民幣升值因素,賺美元的微薄利息更不合算。
三、我國外匯儲備的取向建議
一般采講,國家對外匯儲備的政策有兩種:一是穩健的儲備政策;二是充分利用的儲備政策。兩種政策的目標不同,政策效果也不同。前者使一個國家在資金實力上有備無患,產生較高的國際信譽度;后者可避免資金積壓的損失,充分利用資金用于國民經濟建設。
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針對我國目前的經濟運行狀況和巨額的外匯儲備,我國對資源的合理配置與資金的使用效率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在外匯資金的運用上有一個長期的戰略性的構想和創新。從外匯儲備的儲備政策向穩健與充分利用并重的儲備政策調整,正是我國在金融宏觀調控上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求真務實的重要體現,也是在金融危機背景下的積極探索。
1我國有必要動用外匯儲備為中國經濟即將開始的戰略轉型作好鋪墊。從出口、投資主導型轉向出口、內需主導型。有選擇地注資國有企業或產業,為提升我國產業行業的國際競爭力助力。在這一方面,我國已經有過成功的嘗試,注資國有商業銀行,實現股權投資。2003年底,國家動用了45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占當時外匯儲備總量的11%)注資了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兩家進行股改試點。此舉乃是資本性投入,也是我國政府動用外匯儲備首次進行股權性投資,是外匯儲備資金運用上的一個大膽的創新。2008年11月,國家推出的刺激內需的十項措施,必將用足用好我們的儲備。
2多幣種經營債權投資。我國的外匯儲備中大約有2/3是美元資產。大量投資風險的事實證明,單一幣種的外匯債券投資風險相當大。因此,多元化的債券投資成為分散風險的必然選擇。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匯改以來,我國已經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解、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不再盯住單一美元。可見,我國的外匯儲備資產也應該順勢向特有籃子中貨幣債權的方向發展。此次全球陷入金融危機,中國應當承擔起國際責任,但巨額官方外匯儲備及人民幣還無法與美元脫鉤,因此我們如何盡責則大有講究:是繼續購買美國國債,加深與美元的捆綁程度,還是更多地出資亞洲貨幣基金,甚至扶助一些受到金融危機嚴重沖擊的國家,成為亞洲貨幣的頂梁柱?中國使用外匯儲備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有助于建立獨立的貨幣體系。中國的外匯儲備要救市,必須符合中國經濟的戰略發展。比如中國救市可以獲得IMF更多的話語權。
3增強對外匯儲備資產價值的控制力和主導權。央行試圖穩定人民幣匯率,既不能升,也能不貶——前者將會促使更多的制造企業倒閉、加重就業負擔;后者則會促使美元逃離中國,使國內隱現衰退跡象的經濟雪上加霜。要允許人民幣按照市場預期出現一定幅度的貶值,這樣才能為日后中國經濟景氣復蘇后的大幅升值留出空間。
4積極穩妥地探索其它形式的投資。國家外匯儲備作為公共應急儲備,除了作為長期、戰略性的結構安排外。也越來越將應急與收益相互結合,由此我們將探索出更多的創新投融資渠道。總之,我們應該繼續堅持安全性、流動性、效益性和盈利性的原則,在保留一定比例的外匯儲備作為支付貿易進口、外債和QFII境內資本市場變化等支付需要的安全前提下,更好地實現股權、債權度信用支付權等多元化投融資運用的戰略。在綜合國情,自主創新的基礎上,要參考國際上在外匯儲備管理方面的成熟經驗,把我國的外匯儲備利用好。從解決中國經濟問題的角度看。目前的外匯儲備將消化于資源儲備、扶困幫貧、建立人民幣獨立自主的貨幣體系的過程中。
(作者單位:中共遼陽市委黨校經濟與管理教研室遼寧遼陽111000)
(責編:賈偉)